-
1 # 書法有云
-
2 # 寧秀和繪畫課堂
書法鑑賞能力的提高是綜合藝術素質提高的過程,特別是在文學藝術提高致關重要,如:古詩詞,古散文等。還有要細緻研究每個朝代書法家的傳承關係,他們書法藝術的特色,可以把歷代書家作品進行比較發現書家筆法,結體,章法的不同。還要細心品味感受歷代書家作品氣息,最好能領悟書家書寫作品的心情和古人對話!這樣慢慢的就會提高眼界,才能提高自已書法鑑賞能力!
-
3 # 王乃棟說書畫
你是一名說老實話的書法專業學生,因為學書法最難的就是鑑賞,懂了鑑賞才有可能學懂書法,如果不懂書法鑑賞,學書法如盲人摸象,談書法如王顧左右而言他,一輩子在苦海漂泊。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書法有通俗的形式、深奧的本質。通俗的形式就是外形與書寫一樣簡單,但本質深奧難覓。形式形同苦海,本質本是苦海中的一座神仙島,誰能渡過苦海,登上神仙島,誰才能成功鑑賞書法、學習書法。
鑑賞本是鑑定,鑑定是書法中最深奧的學問,別說一般人,專家也頭痛。所以鑑定是學業中最高的課程,能寫會看了才可以去學習,否則如深夜摸黑!但現在即使是高校書法博士,有幾個學過書法鑑定了?極少,學也是學點書法史皮毛內容。因為學鑑定既無稱職懂行的教師,又無易懂有效的教材。實際上書法鑑定既是一門最高學業,又是一門最初學業,因為不懂鑑定,不知書法真偽優劣,怎麼學書法?豈不是成了老虎吃天??
書法的學習認識就是書法鑑定,分為三個部分,由淺入深,逐步深入。表層是一般認識,中層是審美欣賞,底層是真偽鑑定。不是認識了一般常識,知道了幾種字型、幾個古代書法家的書跡,就懂了書法。這僅僅是皮毛,只能說是略知一二。能夠審美欣賞書法了,也只是半瓶水、或是瞭解了七七八八。只有能分清書法的是否與真偽,才是懂了書法,也才是真正認識了書法。這樣學起書法來,才是心中有數,手中有法,遠行方向對了,雖然有時難免誤入歧途,但決不會南轅北轍。
有心人看到這裡,是不是會感覺到很難?的確很難,不難的是書寫,而非書法。甚至可以這樣說:大約有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只是誤書寫作書法的毛筆字玩家,根本不知書法的真正妙意為何物。個人時間、財物資源的浪費,實在無可計量!
怎樣才能解決這個天大的難題?提高書法的鑑賞能力?只有一個辦法,老老實實的按照古人的成功經驗來體驗,老老實實的從書法之法切入,才能有收穫,才能到達苦海中神仙島之岸。
書法之法究竟是什麼?怎樣鑑定毛筆字是合法還是塗鴉?不是看字的外形,而是要看字的實質。
我們從浩如煙海的古代書論中找出三條關鍵學說,即能夠說明書法之法的真諦和研究鑑定的可靠線索,供大家參考:
1、漢蔡邕:下筆用力,肌膚之麗。
2、唐懷素:自言轉腕無所拘,大笑羲之用《陣圖》!
3、元郝經:永珍生毫端,一畫立太極。
這裡把書法鑑定的標準和學習的方法說得非常明白了,一是書法要寫出肌膚之麗的活力,而非鼓努為力的僵力;二是善於運腕便可超凡脫俗創作書法,鑑定同理;三是從每個筆畫來鑑定和創作中鋒圓潤陰陽相合相生的太極筆法效果。
這樣,誰都可以走上鑑定和創作書法的康莊大道了,除非自以為是,固執己見。
-
4 # 竹溪書房
作為一個書法專業的學生對別人書寫的書法作品總有一番評價。但是這樣的評價並不等於書法鑑賞。真正的書法鑑賞是建立在理論和實踐基礎之上的。他需要書法鑑賞者,具有一定的書法技法基礎、書法理論基礎、美學常識和一定的文學基礎。下面我從3個方面來說明如何提高書法鑑賞能力?供您參考。
1、作為一個書法專業的學生一定有大量的書法臨習,但是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往往是專攻一家一體。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書法鑑賞能力,就要兼顧多家。比如北宋時期的米芾,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畫家。也是著名的鑑賞家。他年少的時,是以集字為中心,遍臨多家書體。宋神宗五年(1082)三月來黃州拜訪蘇軾,又接受了蘇軾的指點,學習“二王”體系。時年,米芾32歲。正因為他只是多家書體之長,為以後成為了當時著名的書法鑑賞家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如果書法鑑賞者,書技不精,那就等於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儘管有的時候我們不能看懂一幅草書作品給全文。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他線條的疏密穿插、粗細搭配、筆畫呼應、線條轉折和中鋒側鋒的轉換變化,能體會到這幅書法作品給氣勢。而這些水平的獲得,必須通過親身的實踐,也就是說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2、一個好的書法鑑賞者,必須要有一定的書法理論作為基礎。如《中國書法理論史》 、《歐陽詢結字36法》,以及歷代著名書法家,所著的文章。王羲之和蘇軾都寫過《書論》 ,趙孟頫《筆道通會》等書。在這些書法理論當中,有不少是對別人和前人的書法進行的評價,儘管這些評價參雜了很多個人見解,但總的來說客觀公正,幽默風趣。對提高自己的書法鑑賞能力,會有很大的幫助。
3、作為一個好的書法鑑賞者,需要閱讀和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的文學作品和現代文學作品。書法作品往往沒有標點符號,要懂得“句逗”,最好還要能學習一些詩詞格律的用法,要具有一定的文學藝術修養。瞭解書法作品作者的生平,成長的過程、生活的時期和創作的背景。只有這樣才能在觀賞不同作者的書法作品時,寫出與眾不同的鑑賞文章,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
5 # 墨美
作為書法專業的學生,是需要能夠看出一幅書法作品好壞的。但是書法作品,又有其特殊性。看書法作品,不同於看普通的寫字。普通的寫字,只要結構勻稱,規範,漂亮,工整可能就行了。而書法,至少有兩個特性,第一個是實用性,第二個是藝術性。書法作為藝術,比起其他藝術,又有自身的特殊性,跟別的藝術不一樣。
提升手段應該有如下幾點:
第一,多觀摩古代的字帖碑刻。因為書法藝術畢竟是從古代傳承下來的。很多古代書法的優秀作品都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那裡面也存在著大量的不同於現代寫字的技法筆法等。很多的筆法,現代人都不一定會或者說失傳了。所以我們要多看看古代字帖碑刻,讓自己“長見識”。並且,還要自己經常動手臨摹學習。比較一下自己寫出來的字跟古代的字有什麼差別,差別有多大,差別在哪裡,怎麼樣才能夠沒有差別,要多思考。
第三,還可以多觀摩當代書法名家寫字狀態。他們多少也掌握了古代人寫書法作品的方法,技能。比普通的人,要好一點。所以也可以向他們學到一點東西。
除此之外,有時還要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從大自然裡面找到靈感,增強自己的見識。
最後,也可以經常嘗試寫作品,讓別人去點評,去鑑賞,幫自己找問題。
這樣,隨著經驗的積累,技法的提升,思想認識的提高,慢慢地,書法作品鑑賞能力也就提高了。
-
6 # 文鸞竹
書法是一門綜合藝術,在古代沒有“書法專業”這個詞,而是現代才被設定為專業課的。
古人習字與讀書一樣練就是日常的學習,掌握書寫運筆技巧的基本功。書法講究的是“意在筆先”,就是在書寫之前,頭腦裡要有思路,才能一揮而就。
俗話說“功夫在詩外”,學習書法不是僅僅靠每天習字就能成為行家的。而是要更多的時間用在習字之外的知識儲備上。
漢字歷史悠久,從商代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到大篆,再到秦朝時的小篆,漢朝以後的隸、草、楷、行書。漢字演變的每一個歷史階段都有相當豐富的文化知識內涵。
古代書法名家並不是專門從事書法藝術的,他們都有固定的職業,書法僅是副業而己。例如書聖王義之歷任祕書郎、寧遠將軍、江洲刺史、領右將軍等職;大書法家柳公權、顏真卿都是進士出身,在朝廷擔任要職。
正是因為他們勤于思考、善於學習,積累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具有很高的文學鑑賞力,因而在仕途上也取得了成功。
站高望遠,眼界才能開闊、見多識廣,才能意在筆先,也更多地體現在他們的書法作品中。
因此,學好書法,就要多讀書,不斷積累自己的知識量,多向專家學者學習,多參加社會實踐,才能提高自己的藝術鑑賞力。學習書法不能被書法專業所束縛,不僅僅是要潛心研究書法名家的用筆技法特色,更重要的是瞭解他們的思想藝術特色。
藝術需要悟性,也需要一定的天賦,只有安下心來,用心學習,堅持不懈去努力,終會有收穫的。
-
7 # 筆墨留丹青
對於書法而言,藝術審美不是單純的美與醜,任何文學藝術,都有美、醜兩個對立面。類似王羲之、趙孟頫、歐體書法等是書法界認同、老百姓也喜歡的書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雅俗共賞”。不得不承認,雅俗共賞迎合了大量民眾認可。
字多數百姓眼中,只有秀氣之美,卻容不下雄強、奇肆、狂野之美。
顏真卿《裴將軍帖》也被人粗暴地認為是醜書
當前書法審美,有兩點需要我們理性、客觀、慎重看待:
一、當前書法教育,理論學習相對淡薄。
當代中國,毛筆書法被淡化,大量書法愛好者沒有接受專業化的書法教育,尤其是書法理論嚴重缺失。如果單純地將“雅俗共賞”視若硬標準,最後大家都喜歡王羲之、趙孟頫,所謂“田楷”大行其道,於是形成了“二王風盛”“書聖習氣”“田氏印刷體”等負面媚俗嫌疑。值得我們反思。
二、老百姓所喜歡的藝術,是很基礎的,可以包容,但不能一味苛求。
比如老百姓很喜歡秀麗的王羲之書法、端正的田蘊章楷書、端莊的海報印刷體、十字繡、二人轉、路邊地攤的簽名…這時候,我們要謹慎了,偏向著去滿足老百姓對書法的喜好,不利於書法藝術的多元化和專業化提升。
你可以喜歡四平八穩、橫平豎直或端端正正的印刷字,但是不能覺得“不太懂”或說”“欣賞不了”“不大好看”的作品,就認定是醜的。
由此看來,提升書法的專業欣賞水平,以及提升書法愛好者書法審美和書法理論,要用理性、客觀、多元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賞書法,豐富知識和學養,開拓視野,多看古人經典名作,今人優秀作品來提高書法審美水平,批評別人之前,先好好思考自己的筆下功夫和審美理論素養;如果一定要批判,請站在專業角度,能指出深度。
-
8 # 郭敬丹
書法的欣賞……
是個很大的話題,歷來都有著作敘述。提到怎麼鑑賞,有些人就會說章法,墨法,造型,用筆…這些是欣賞書法的關鍵,但是似乎過於泛泛了。
經常碰到過一些人,總是說“我寫不了,也不會寫,但是我能鑑賞……”還裝模作樣地品頭論足起來……你不瞭解,就無從談起欣賞。你都不認識,怎麼欣賞?寫的什麼內容,哪種書體,什麼風格,取法何處,你都不知道,哪能欣賞的了呢?更別說品評鑑賞了
個人愚見,您是專業的科班學生。首先對字型的發展演變應該瞭解,歷朝歷代的書風,代表書家、作品應該瞭解。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談的上鑑賞了。另外,也要關注近現代、當代的書法發展,優秀的作品。現在媒介這麼發達,一部手機就可以知天下。要充分發揮移動網際網路的作用,瞭解大量資訊,資料。
多看,開拓視野,提升眼界。
比如當代的國展,為什麼這幅作品能獲獎,那幅作品能入展?不是說像現在的網路噴子們一樣,看到自己不喜歡的,不認識的,看不懂的,都用倆字代替——“醜書”。能獲獎上展,必然有他的突出之處,書法發展到今天,專業書法屆,對書法的技法、歷史、審美都有很深的研究突破。雖然跟古人比還差很多,但是也不是網路噴子嘴裡的那樣。
一幅作品,首先你能知道他寫的是什麼,什麼幅式,什麼書體,什麼風格,取法何處。以哪種風格為主,又吸收借鑑了其他什麼風格,以此來分析作者的審美追求。
再細化一下,這幅作品中,單字、字組,字與字、行與行,作者是怎麼處理的。用筆的手法,結字的創意,章法的設計,以及墨法的運用。
書法就是製造矛盾和解決矛盾,處理各種關係。通過矛盾和關係,把方塊字注入生命,使其鮮活,增添情趣,形成味道,具備欣賞的藝術特色。
從感官刺激到心理,這也就是現在說的視覺心理學,以及曾經流行的所謂“展廳效應”“眼球效應”。
這個話題很大,我也是睡前翻看手機,胡言亂語了一番,博諸位一樂[作揖][作揖]
-
9 # 小林老師教書法
我想先從鑑賞三幅佳作來說如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圖一、潘天壽的行書作品
②我們再進一步去看這幅作品的用筆,用筆爽快自然,收放自如,與字法結構搭配的是渾然一體,不顯突兀。
圖二:沙孟海的行書作品
②再細看,用筆沉著凝練,筆勢跌宕起伏。要注意的是沙老的用筆十分厚重但又是生動有致的!這點非常重要!
圖三:林散之的草書作品
①咋一看,看不懂?這個字好在哪裡?沒關係,我們接下來仔細分析一下。
②林散之的書法作品明顯和前面兩幅感覺不一樣,首先是書法線條上的差別,潘老、沙老屬於老辣渾厚一類,而林老則是柔中見剛、瀟灑飄逸。
③再仔細看這幅作品的線條點畫,枯筆而又偏瘦,但是你不會感覺沒有力量!這個線質的是柔中帶剛,綿裡藏針。是慢慢體會出來的勁。作品中枯溼濃淡的變化極為明顯,卻又有一種平穩清淨之氣,這點極其厲害!
總結
欣賞作品最基礎的就是從筆法、字法(結體)、章法來分析。實在看不明白最基礎的一個方法就是和自己平常書寫進行比較。就能發現很多一些佳作中厲害的地方了。
另外作品的神韻是最難體會的,就是如何去欣賞書法作品的雅俗。我個人建議可以見多次去看書法中已經有定論的名人佳作(晉·王羲之;唐·顏真卿、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宋四家;明清寫行草書的書家更為多),多看!多體會!看多了,等看到不好的作品,自然就明白了。
-
10 # 畫家劉震
學習書法離不開碑帖,而書法碑帖浩如煙海,風格各異,於是,對碑帖就有了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碑帖的好與不好自然有標準,標準又常常與個人愛好牽連,甚至完全來自愛好,所以又難免主觀片面,因此個人認可的好與不好的客觀現實判斷難免存在不足。
那麼,比較可行的辦法是多請教,向老師、書論、書法史請教……但總不能永遠扶著柺杖走路。因為第一,老師往往不在眼前,又不能鉅細都求;第二,書論、書法史所談究竟有限;第三,更重要的是他人所談未必完全可信;第四,既使完全可信,也要經過自己眼睛的過濾,才能知道所以為可信;第五,要能用自己的眼光,評價和分辨生疏的作品,這最重要。
以下就想談談如何培養自己的眼光,並運用自己的眼光選擇好碑帖略去差碑帖。這會涉及到怎樣選和選了什麼兩部分。結果當然不能不主觀,即使未必錯,大家也未必都同意,那麼就把方法作為重點,說出來與大家切磋。眼光是逐步培養起來的,不像機器,零件配全之前一點不能用,配全之後馬上起作用。
初學書法,見《祭侄文稿》、《古詩四帖》,說“太好了”。問為什麼太好了,說不出來,這已經是知其妙而不能言其妙,雖然不能名,也是有了初步的評價眼光。這種初步的知,偏於感性,雖然零碎、模糊,卻很可貴,因為他是理性的知的基礎。
培養理性的知,即系統深入的評價眼光,要有以下步驟:
(一)在讀帖與臨帖中摸索、磨鍊、積累。這有如吃東西,多品嚐,多比較,感覺就會越來越明顯,越來越固定,因而形成明確的評價。書法也是如此,一件作品,我們讀了、臨了,會有個感覺,粗略地說是“好”、“不好”,“喜歡”、“不喜歡”,細一點說是“用筆”怎麼樣,“結體”怎麼樣,“章法”怎麼樣,甚至“韻味”怎麼樣等等。這樣的評價可以從瞭解一件作品中來,更好的方法是可以從比較中來,因為沒有比較就沒有鑑別。先不管怎樣,這類感覺經歷多了,積累起來,就會養成分辨好壞,衡量輕重的眼光。
(二)要參考他人的評論,尤其是多種評論中的相反意見。歷史上的著名書家、經典名帖幾乎都有人評論過,這類評論大多都收在歷代書論當中,上海書畫出版社輯有《歷代書法論文選》及《歷代書法論文選續編》,收集較多,足已夠用,值得多讀,也有散見於它書的。此外,還有專門評介某家或某碑帖的隻字片語或專門論文,更便於參考,只要留心,見到的機會是很多的。近年撰寫書法史論者較多,也應找一兩本看看。前人的評論,大多出自專家之手,見得廣、談得深,我們不只要重視,還要把它看作培養眼光的課本,不停留於記住論斷,要更向前,學習他們作這種論斷的理論和方法。前人的評論,有的不是專論而是泛論,如孫過庭的《書譜》中的許多敘述及蔡邕的《九勢》、《筆論》,王僧虔的《筆意贊》,王羲之的《題筆陣圖後》之類,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也要參考。前人的評論,有時甲、乙著重點不同,深淺度不同,這值得注意,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甲、乙的意見打架。打架不能都對,在長短得失的衡量中,我們更容易把分辨能力提高一步。
回覆列表
我是一名書法專業的學生,感覺自己鑑賞能力不行,該怎樣提高?書法的鑑賞能力,其實簡單來講就是一種對比,而對比靠的是積累。也就是說你如果要提高書法的鑑賞能力,首先你的眼界要開拓,其次你要多讀帖、臨帖,只有自己的積累達到了一個深厚的程度,那麼,你每看到書法作品,你的腦中自然而然就會浮現出之前所讀、臨過的字帖與當前作品的共同和差異之處。
中國的末代皇帝溥儀有一次到一個古玩博覽會中閒逛,當他走到一個櫃檯前,看著眼前的一個光緒期間的古玩,對工作人員講這件是贗品,工作人員當場就予以否認,說這是不太可能的,我們這次博覽會中的所有古玩都是經過專家鑑定後才上架的。
溥儀笑著對工作人員說,你可以把這件古玩的鑑定專家叫過來我們一談便知。沒過了一會兒,這件古玩的鑑定專家過來了,他首先對溥儀問的就是:您也是做鑑定的?從事這方面有多久了呢?溥儀笑著回答道,我不是做鑑定工作的,我發現這件古玩跟我家裡的有很多不同之處,於是他將兩者間的差異之處一一道出給那位鑑定專家聽。後者聽完頓時佩服的五體投地,並表示以後若有機會要多多的請教。
書法的鑑賞能力培養,其實內在的道理跟我上面所說的那個小故事原理是相通的,只要你經歷很多的書法真跡,讀、臨過海量的古人碑帖,那麼到那個時候,鑑賞對你而言只是一種自然反應。因為你在第一眼看到書法作品的時候,同時也在腦中得出了你的儲存知識與之對比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