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見娛樂2019

    說到清軍相比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他們其實就是八旗裡面的那些人,大家也知道的那就是八旗是有專門定製的甲冑的,那麼有的網友也問了,但是在戰場上這些清軍是不穿的,那麼下面就著這些問題我們一起來分析揭秘看看具體是怎麼回事吧!

    如今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八旗甲冑,實際上是京師八旗護軍營的儀仗甲冑,是用兩層棉布加泡釘製作,使用了和八旗旗色相同的顏色和統一式樣,看上去威風整齊,但並沒有什麼實用性,因此實際上是一種“儀仗隊軍禮服”,而不是“作訓服”,真正打仗時是不會穿的。

    實戰中前期八旗兵將穿的盔甲有兩種,一種類似郎世寧繪畫作品中乾隆和兆惠等穿的那樣,只用面部當襯裡,主體是大片打磨過的金屬片,對箭矢和刀矛等有一定防護作用;另一種則幾乎沒有金屬,而是用多層厚棉布疊合而成,中間再填充棉絮甚至千層紙,取其輕便,據說防護早期火器的彈丸,效果甚至比鐵甲還要好一些。這些盔甲的形制和前述“儀仗甲冑”相近,也就是說,清甲的形制和明及以前的中國盔甲,是有很大不同的。

    不過到了19世紀中葉,洋槍洋炮開始進入中國,其穿透力遠非傳統火器(老一代的“洋槍洋炮”)所能比擬,湘軍曾國藩初建水軍時曾經反覆試驗過多種傳說中的“避炮術”(戰船上用於防護炮火的裝甲),結果沒有一種可用於實戰,偌大的戰船如此,單兵防護的盔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盔甲迅速從軍隊中消亡。金田起義時清軍綠營和勇營部隊已基本不用盔甲(有趣的是對面的太平軍反倒有人用,應該是少數民族世代相傳的盔甲),但八旗兵還用(掃北軍在河北、山東對陣的僧格林沁部和勝保部都有人上陣穿盔甲),不過越來越不普遍,曾是太平軍士兵、後投奔僧格林沁的陳思伯,多年後回憶連鎮之戰時的僧格林沁“著戰袍,上馬用關刀”,即仍然使用冷兵器上陣,但盔甲已經不穿了。等到太平天國戰爭結束,清廷轉而用湘淮軍的勇營體制編練已經腐朽的八旗、綠營軍,原來的京營、駐防等旗營漸漸成為純粹福利和民事管理機構,就連“儀仗隊軍禮服”也很少有人穿了。清代最後一次大規模軍演——太湖秋操,八旗禁衛軍改編的第一鎮派隊參加,但即便閱兵時也穿的是近代軍服,而在第一鎮成立後新組建的禁衛軍,也同樣採用了近代化的軍禮服、軍便服和作訓服,再無“儀仗甲冑”的用武之地,“實戰甲冑”自然更不用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在媒體平臺刷文章收益往往會比同等時間創作的收益還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