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滄浪有話說
-
2 # 歷史SHOW
我來回答
閹黨和東林黨相比,自然是東林黨更可惡。
東林黨在開始是本質是為了輔助皇帝教化萬民的。但是自從他們逐步形成勢力開始掌握國家權力的時候。他們的核心就變了,變成自己什麼都是對的。反對者都是敵人,只要不是自己人就算是東林黨人也要排擠出掉。東林黨演變成了一個為謀求權利,金錢不自手段的集團。
他們控制著江南和文人士子的輿論,把握輿論導向,只要不是自己人就會在民間流傳他們反對者的惡名,自己則依靠民心民意來反對。東林黨他們大多出身名門,家族財富勢力龐大,或者受富商名士資助求學,他們是明朝富貴階層的代言人,任何對他們這個階層不利的政策或者官員他們都會立刻反對。
海貿都知道賺錢,為啥明朝皇帝不能做,東林黨表面上說是違反祖制,實際上是害怕失去自己財富,為甚麼反對朝廷對所有人收稅,東林黨是害怕失去自己階級的優越條件,失去自己的金錢。國家利益什麼的他們才不放在心上,權利金錢才是最重要的。王朝滅亡他們還可以立刻投降轉頭給新朝做官,他們是心安理得的。
閹黨不同,他們是以皇帝最得寵的太監為首,為什麼太監得寵,那還不是急皇帝之所急想皇帝之所想嗎,缺錢他們會想法從所有人特別是富裕階層徵稅。他們知道窮人炸不出多少。而東林黨怕的就是閹黨這種不守規矩那他們開刀的。所以他們抹黑極力反對閹黨。
沒有閹黨的制約,東林黨就更加的肆無忌憚,最後大明滅亡他們就紛紛轉換門庭繼續做新朝的官,儘管那他們不當人當奴才他們還是樂此不疲。
-
3 # bayreuth
在後世許多人的印象中,東林黨就是好人,閹黨就是壞人。東林黨就是正義的化身,道德的楷模,胸懷理想的知識分子。閹黨就是一幫子心理陰暗,除了好事什麼都幹,腦袋長瘡的變態的太監,最後還是邪惡戰勝了正義,大明王朝就這樣被一幫太監給玩殘了。這個結論有一小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說,大部分還是胡扯的。
你要知道,光讀書,讀死書的書呆子是不可能去跟閹黨爭奪權力的。要實現心中的理想,拯救蒼生,需要權利,而獲得權利的方法就是鬥爭。
有一句話特別適用東林黨: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文人會武術,流氓也擋不住。閹黨和東林黨的鬥爭,在我看來,就是一群流氓敗給了一群更流氓的人。閹黨不要臉,那就實實在在的不要臉,反正光腳不怕穿鞋的,無所謂了,不要名聲。而東林黨,屬於那種既要當那什麼又要立牌坊。權利,臉面我都要。
東林黨鬥爭的手段也不見得比魏忠賢高尚,但是,因為他們是文人,手中握著筆桿子,能夠左右社會的輿論話語,讓他們成為被同情者的一方。但是,從後面他們所幹的那些事情來看,大明的滅亡東林黨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崇禎上臺,開始清查閹黨,東林黨開始全面的報復,不管你是不是閹黨,只要你當年反對過我,那你就是閹黨,判刑。這樣一來,整個朝廷就成了東林黨一家獨大的局面,藉機排除異己,而且整天是吵吵嚷嚷,並沒有做出一些實質性的舉措改變危及的王朝。閹黨有害,但是魏忠賢能撈錢啊,有錢下面這幫人就聽話幹活,當兵的就肯出力打仗。東林黨是不貪錢,但是也沒法搞錢了,當官的沒油水,當兵的沒工資,誰還給你賣命。政治上搞壟斷,空談闊論,道貌岸然,皇帝想幹一件事情,只要他們認為不對,直接給你懟回去,你還一點脾氣都沒有。導致,崇禎的許多政策都無法正常下達。
所以,我個人認為,東林黨對於明朝的危害遠大於閹黨。
-
4 # 文史並蒂
這兩個政治群體都不是什麼好鳥,我認為閹黨行事最可惡,東林黨行事則危害更大。理由如下:
首先,說說為什麼閹黨行事最可惡。明朝晚期的閹黨,在魏忠賢帶領下為非作歹、肆意殘害忠良,讓本就汙濁不堪的明朝官場,更加黑白不分、忠奸難辨。一些有心救國的忠義之士不斷被排擠,甚至慘遭殺害。一些本該得到救濟的災民,最終橫死田野,而僥倖活下來的則選擇了揭竿起義。總之,這個時期的閹黨基本是集全了明朝閹黨的全部特色,混亂朝綱、魚肉百姓、殘殺無辜、肆意斂財,這些事隨便拉出來一個都讓人深惡痛絕。
其次,再說說為什麼東林黨的危害最大。閹黨行事雖然可惡,但只是噁心人,還不足以致命,而東林黨的行為雖然名聲不錯,但是件件都是動搖明朝根基的大事。比如說,東林黨這幫人天天在東林書院對朝廷評頭論足,讀書人家國天下的情懷大家都能理解,但是你不能仗著自己是讀書人就另立朝廷,崇禎皇帝這邊剛剛有個什麼動作,這邊一堆人說這不對那也不對,剛剛崇禎皇帝又是一個生性多疑的人,一聽有這麼多人反對,自己也就動搖了,導致朝政朝令夕改。
說實話,崇禎時期的明朝已經是大廈將傾,很多東西都已經是不能用對錯來劃分,只能是死馬當活馬醫,東林黨老拿聖人那一套要求崇禎皇帝,明顯不合適,最關鍵是這幫人自己心裡也沒數,也不知道具體該怎麼辦,這種人在洪武年間,每個人長十個腦袋估計也被朱元璋殺完了。
-
5 # 秦慢
能提出這樣的問題,說明作者思考了,但是問題出在什麼地方呢?我想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和教育與事實脫節了。
第一,好人與壞人的區分,
東林黨是好人麼?閹黨是壞人麼?這兩個標籤都不對,只是立場不同。翻開史書,古今中外政治從來都需要傾軋例子就不舉了。所以首先我們要拋棄小學生的好人壞人的有色眼鏡來看待東林黨和閹黨。
《大明王朝1566》嚴世蕃說了一句話:我大明朝所有的官員都有後路,唯獨太監沒有,他們只有一條後路那就是宮裡。從這個意義上上講,閹黨也存在權利慾望,但是他們的退路是和王朝捆綁在一起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木匠雖然荒廢朝政,但治國之道比崇禎強的不是一個檔次,崇禎更像是一個單純的小學生。
反過頭來再看東林黨,明朝末期土地兼併嚴重,江南大財閥已經形成。他們的代表就是東林黨。所以他們與王朝的利益矛盾已經大於共同利益。張居正變法失敗後,明朝內憂外患財政困難,這時候沒有退路的魏忠賢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用特殊手段壓制住了東林黨為大明朝續命。如果站在明朝皇帝的角度,魏忠賢不進不是奸臣,甚至可以說是能夠力挽狂瀾的。甚至站在百姓的立場來看,魏忠賢也為他們從東林黨手中虎口奪食。只有東林黨的角度來看魏忠賢就是大奸大惡的惡魔。
可惜崇禎不懂,上臺第一件事就是自廢武功,然後被一群短見的財閥葬送了大明江山。
大明末期張居正給了一次機會沒把握住,魏忠賢知不可為而為之,所以崇禎吊死前的話也算是給魏忠賢蓋棺定論吧。
-
6 # 另類文史
另類君解題^_^
東林黨比閹黨更可惡,可惡到無以復加!
明朝的滅亡不能簡單地用“氣數已盡”四個字來涵蓋。事實上,明朝的滅亡涉及到很多技術層面的操作失誤,而非簡單粗暴的“該死”二字。
題主提到的閹黨和東林黨,這兩個群體屬於將大明王朝帶跑偏的“黑惡勢力”,其實無需後人批評,無論是閹黨還是東林黨,都自帶黑化效果。
不同的是,哪個更混蛋,更無恥而已。其實答案很簡單,東林黨更黑,更壞,更可惡。
明朝開始,廢除了丞相,以內閣代之。
所以這時候皇權的分配就成三足鼎立之勢。皇帝的皇權,分割出來一部分給內閣用來辦事,但內閣作為文官集團的中樞,遇到朱元璋或朱棣這樣強勢的明主,他們會有分寸和節制,但如果遇到嘉靖、正德、天啟這樣胡搞的貨色,內閣要麼獨善其身,要麼推波助瀾,所以皇權和相權會相輔相成,或者相得益彰,或者勾肩搭背。
應該說東林黨和閹黨的本質尚有著天壤之別。
東林黨屬於文官集團的產物,而閹黨是太監勢力主導的“異類”。
對皇帝來說,文官集團是一群打工仔,江山社稷是他們朱家的。
而這一點,文官集團也心知肚明,所以當文官集團一旦道德缺失,他們會將自身的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換而言之,他們會只顧著自己,不管國家興亡和百姓死活。
太監是依附於皇帝存在的物種。如果沒有了皇帝,太監什麼都不是,不只是在文官集團眼中,甚至在平民百姓眼裡,太監都是一群殘缺不全的另類生物。
所以,閹黨或許很壞,但閹黨為人處事,多少還有一些底線。
不過閹黨有一個底線,那就是為皇帝盡忠職守,保護江山社稷。
從這一個層面理解,就很容易明白,魏忠賢在的時候,袁崇煥的軍費開支都不是問題,因為魏忠賢會想盡一切辦法保證遼東防線的糧餉和武器輜重。
東林黨人是一群自私自利的蛆蟲。這幫混賬為了貪墨公款甚至會有意讓兩支勤王的軍隊相互廝殺,等人死的差不多的時候再讓第三支隊伍去“平叛”,目的僅只是為了貪墨軍費。
殊不知如果國家亡了,無論閹黨還是東林黨,也統統玩兒完!
一己之見而已,告辭。
-
7 # 霞客818
大家好!我是霞客,我來回答這個問題。關心有趣文史知識,右上角關注霞客喲~
天啟二年(1622年)廣寧之戰,明軍十四萬兵力潰敗,丟失廣寧,遼東巡撫王化貞、經略熊廷弼放棄山海關以外所有領土,後金軍攻陷包括義州、錦州在內的40餘座城堡,明朝在遼東二百年基業盡失。
天啟二年(1622年),同樣是東林黨人的孫承宗自請督師遼東,把金兵放棄的錦州以西四百里疆土重新築起堡壘防線,奉行以“遼人守遼土”的方略,這算是東林黨人的一次自救,也是他們向皇帝證明自己能力的最後一次機會。如果他們做的好的話,那估計就沒魏忠賢什麼事了。
閹黨:崔呈秀,田爾耕,許顯純,倪文煥,薛楨,陸萬齡,徐大化,樑夢環,徐兆魁,王紹徽,張捷,王永光,阮大鋮,孫之獬,馮銓,霍維華,楊維桓,周應秋,顧秉謙,郭允厚,馮三元,姚宗文,潘汝楨,閆鳴泰,王體乾,李實,紀用,吳淳夫,李朝欽。
-
8 # HuiNanHistory
閹黨和東林黨都很可惡,都是禍國殃民。
我覺得沒必要比較哪個更low一點。如果一定要比,那肯定也是閹黨帶來的危害更大。
我知道這話一說,肯定要有魏忠賢公公的粉絲不服氣了。
魏公公粉絲一定要說:我們魏公公是有功於大明。在他當政的時候,清朝是怎麼也打不進來的。
歷史上的魏忠賢,帶給遼東局勢唯一的影響就是:使得遼東軍隊的糧餉越來越少。例如,天啟三年(1623)魏忠賢徹底消滅政敵前,當年遼東的軍餉是628萬兩銀子。然而——
然而自魏忠賢全面掌權以來,遼東的軍餉是越來越少。天啟七年(1627),魏忠賢將要被崇禎消滅前,遼東軍餉已經削減至146萬兩。
沒錢要怎麼打仗?怎麼打勝仗?
魏忠賢當權的那幾年,清朝還不具備消滅明朝的實力,所以打不進來。在這種情況下,遼東軍餉是越來越少。所以,魏忠賢是等著清朝壯大了再打進來嗎?
魏忠賢如此,作為對立面的東林黨其實也好不到哪裡去。
總的來說,論可惡還是閹黨更可惡。
-
9 # 小號哥
我認為兩個都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也許有些人不服或許驚訝,關鍵是你們沒有抓住問題的本質。這個本質就是崇禎上臺時,明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滅亡末期,太監干政_這是違反明王朝祖訓的(朱元璋明確規定_閹人不能干涉朝政),腐敗橫行,苛捐雜稅,天災人禍,遼東戰事等等,這一系列問題難道僅頻一個崇禎能夠解決嗎?就算魏忠賢活著,也不能保證大明王朝的延續。
倒是其中的一些細節,如果崇禎能夠正確處理,說不定倒可以使明王朝苟延殘喘一段時間。說白了,李自成是朱家皇帝的掘墓人,是導致明王朝滅亡的直接原因。而內憂外患加速了這一過程,本來通過孫傳庭,洪承疇率領朝廷軍隊基本殲滅了農民軍的主力,老闖王高迎祥戰死,李自成僅率18騎敗逃進商洛山中休養生息,意圖再舉事造反。而張獻忠則被迫接受詔安,農民起義處於低潮。
本來,這時崇禎可以喘一口氣,可接著就是後金的皇太極舉兵進攻山海關,遼東戰事告急。迫不得已,崇禎皇帝只能將鎮壓農民起義的軍隊大部分,調往邊關,這樣就對農民軍殘餘勢力的壓力,大為減輕。同時,又遇到山西,陝西地區的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百姓死走逃亡,而這才是決定崇禎和他的帝國命運的關鍵時刻。
如果,他能有魏忠賢的手段,或者劉宗敏的暴力,就會讓那些麻木不仁,唯利是圖的大臣們吐出財富,這樣即可以籌到賑災款,也可以湊齊所謂的鎮餉和遼餉。同時不用給百姓增加負擔,極大地緩解了階級矛盾和社會鬥爭。最大限度地減少流民的數量,不給李自成等農民起義領袖於機會。這樣即便李自成有意重撤大旗,到底能有多少人響應,不得而知,肯定成不了氣候。而在遼東,只要保住山海關的存在,後金的皇太極就掀不起風浪。
可這都是設想,崇禎就是輸在其性格優柔寡斷上了,在國家危急存亡的時刻,他卻沒有君王應有的決斷力。在遭到群臣戲弄之後,竟愚蠢地繼續加增所謂的遼餉和鎮餉,本來當時的農民已經走投無路了,你在如火如荼地加稅,就等於在幫李自成,張憲忠的忙。事實上也是如此,這樣一來,激起大量的民變,為李自成二次做大創造了條件。
所以,我說在明末時期,國家的各項工作已經陷入停擺的狀態。天災人禍,內憂外患,這都不是魏忠賢和東林黨人能夠應付的。關鍵還要看皇帝的魄力,如果他沒有,就等於判了朝廷的死刑。
這一點在滿清政府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事件當中,不是同樣的道理嗎?滿清政府比明王朝強的一點,就是沒有出現宦官專政的局面,可也出現了一個女妖婆慈禧,她的禍國殃民直接葬送了清政府。
其實,道理是一樣的,就是到了封建王朝的末期,各種問題,矛盾錯綜複雜,你(統治者)能耐再大,也不可能力挽狂瀾,救大廈於危難,那只是人們的一廂情願而已。
回覆列表
“空談誤國”這是對東林黨最好的評價。
崇禎太過冒失,讓朝堂失去了制約明朝的言官,都有一個脾氣,那就是如果皇帝的做法他覺得不對他的想法,那就猛懟,皇帝不高興,就打他們屁股,但是這些人都以被杖為榮,恨不得捱揍完了,滿大街去裸奔以顯示自己的耿直!比如“大禮儀事件”,在左順門杖斃十六人,言官們都不為所動、不改初衷!寫《臨江仙》的楊慎也是其中一員。
後來皇帝們就想了轍,培養太監做心腹,有秉禮太監、掌印太監,皇帝就用太監製衡文官。太監們光棍一條,鳥沒一個,他的所有都是皇帝給的,讓咬誰那指定給你往死裡咬。
皇權要想得到維護,竟然要靠太監,這估計是朱元璋當時想不到的!
打仗就得花錢,人吃馬喂,還得準備軍火損耗。但是,國家沒餘糧啊,咋辦?當然得加稅賦?衝誰加呢?農耕民族,歷朝歷代重農抑商,向來農業稅是重頭,但是,明朝末年,江南工商業發展迅速,朝廷收百戶農民的,未必收一個大商人的,再說,土地產出有限,農民的承受能力有限。魏忠賢深諳此道,他就是鄉野間出來的。所以,魏忠賢毫不客氣,加大對江南富商徵稅比例和力度!這下可就捅了馬蜂窩了,那些大戶,是東林黨金主。於是,東林黨“挺身而出”了。
當走投無路時,曹化淳感嘆若忠賢在,何至於此。崇禎上吊前一天,下詔給魏忠賢 平反。上路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王懷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