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吾本如是
-
2 # 極微探索
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
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
知諸法唯心,便舍外塵相,
由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
如世有醫王,以妙藥治病,
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
-
3 # 赭紅
唯識學是識的學問,現在的腦科學研究都不能認知清晰,複雜深奧難明!
基於以上佛唯識必然後繼乏人!
生死看玄奘無別!
勢力看玄奘高下!
情感看玄奘悲慘!
證悟看玄奘未達!
外誰看玄奘何用!
唐僧看玄奘不知!
……
悲慘看玄奘悲慘
什麼看玄奘什麼
-
4 # 柏子禪
熟悉印度佛教史的人都明白,唯識學其實不是真正的佛說。真正的佛說,是以《阿含經》和《般若經》為代表的,宣說“諸法緣起,性空無我”的思想。
從公元3,4世紀才產生的“唯識學”,以彌勒菩薩所說的名義,其中心思想是“境空識有”、“空外境不空內識”,這是違背《般若經》中佛說“諸法空寂是第一義諦(絕對真理)”的。為了標榜自己的理論是佛說的,為自己爭取話語權,唯識派就把《般若經》貶為“不了義”“第二時所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違背佛說的,因為佛說“般若經是諸佛菩薩母,出生諸佛及諸佛菩薩法”“般若波羅蜜是佛法印”(見《大般若經》),如果般若經不了義,如何作為佛法印出生諸佛?否定了《般若經》的權威,其實就動搖了整個佛教,尤其是大乘佛教的根本,因為《華嚴》《法華經》《無量壽經》《涅槃經》等重要經典,都是以《般若經》為本的。
既然其中心思想不同於佛說本意,所以,自然其他方面和佛說都不一樣,比如唯識學的“五種姓”,就是違背《法華經》和《涅槃經》中“眾生平等,皆可成佛”的精神的。
早在古印度,中觀派大德就發現唯識派理論的錯誤乃至非佛說,月稱菩薩在《入中論》中做了詳細說明。可惜我們漢族地區還有不少人抱殘守缺,以唯識為究竟,豈非愚昧。
-
5 # 如是如是我聞
唐玄奘取回的真經有600卷《大般若經》經,他在取回經後,負責日以繼夜地譯經,一字一句,嘔心瀝血,翻譯到第400卷時,他的身體已經很難支撐了,他生怕難以完成這部經。重所周知《金剛經》,而《金剛經》只是《大般若經》600卷中的一卷,是第577卷。也叫《般若能斷金剛波羅蜜多經》。後200卷是我個人最喜歡的,譯的非常精彩。
《大般若經》是成佛的經典,玄奘大師,功德無量。《大般若經》也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後一部經典,歷時4年之久。
敢問,大師肉體凡胎,半生辛勞,歷經萬難,在那個年代,做為一位老人,把一生獻給了大乘佛法。用生命將大乘佛法帶回中土,得到了弘揚和傳播。我曾讀大師譯的經典,無數次落淚。
生而為人,有幾個人能做的到。
-
6 # 遠見卓識火車l6
玄奘帶回的唯識學肯定是屬三時了義說(教),用不著懷疑,若果不信的話,可讀《解深密經》。至於他晚年如此悽慘,想必是與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回覆列表
彌勒菩薩開示說:“分別是識,無分別是智。依識染,依智淨。染有生死,淨無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