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貓1954
-
2 # 冷熱不均
三大件為:手錶、腳踏車、縫紉機了。其實在那個年代,有這三大件的人家很少,比如,縫紉機大概一個三四百人的生產隊也就一兩臺,一是好多農村婦女不會用,主要是不會裁剪,那時叫制服。手錶也很少,一般都是家裡外面有工作的人,也就是在城市工作上班的人。腳踏車最多了,一是比較實用,比如那時的加重腳踏車,就能帶動兩百斤的糧食等。不過也不是每家都有的。如果拿這三大件衡量的話,自然有這三大件的家庭自然是最好的家庭了!這種家庭自然是幹部家庭!和在城市工作的人家了。
-
3 # 黃石民205
六七十年代,能買得起三大件的人,都是那些在國家供銷社,糧站,食品,汽運公司等吃皇糧單位就業的當時社會階層。個別工匠能人及所謂不務正業的投技倒把分子。
三大件在當時是貧乏的緊俏品,必須持有購買的工業品購物券。三大件也由原手錶、腳踏車、收音機而轉為縫紉機、腳踏車、手錶。並在後期上升為三轉一響。
六七十年代我們農村收入主要靠生產隊掙工分,一個勞動力一年下來計3000分左右,碰到工值高一點的才價值一百多元,全家有三個以上勞動力扣除口糧款後年底可以分紅一百多元,這是我們這兒的不錯的收入。另外每年中秋後有二十天左右上山刈草拿來賣錢也是收入的來源。七三年我結婚時買的是鬧鐘、熱水瓶,照身鏡,也許這是當時的三大件吧!而我當時已學會工匠活了。這是當時農村的真實寫照。
當時的縣城離我們這兒有近五十公里,我曾步行往返過,街道建築比如今的鄉村還不如。他們的收入和生活情況也不清楚,也許比農村好不了多少。萬元戶的出現己是八十年代後的事了。六十七十年代真正買得起三大件的群體如今拿來比較,有可比性嗎?能比得來嗎?
【1】按我市當時的物價(我父母家都買過)
【2】在有足夠的“工業券”的前提下(分的、借的、獲贈的……都算)
腳踏車(永久28):150元
手錶(半鋼中中國產):90元
縫紉機(飛躍):180元
總計420元
當時大學本科畢業生轉正後每月工資56元。
一個大學畢業生想買“三大件”,假設他不吃不喝,一分錢也不花,那也得存7個半月的工資。
對此現在:
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以我校本科畢業生分配到吉林地區為例),轉正後月薪怎麼也得5K以上,7個半月工資就是37,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