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信法務
-
2 # 一點點歷史
孫耀庭,一般被認為是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一時因為他的閹割時間比較晚(1916年),二是因為他的自傳名為《中國最後一位太監》。三是因為他一直活到了1996年。但是實際上“最後一個太監”到底是誰,已經無法考證。
閹人究竟何時起源,已經無從得知,但是太監這項制度卻在民國建立後被廢除,在《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之條件》中就有一條明確的要求“宮內各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不得再招閹人”。
雖然官方不再公開招募閹人,但是紫禁城內的小朝廷依然存在,皇帝,后妃也需要有人服侍,由於袁世凱的稱帝以及張勳的復辟,很多民智未開的人依然覺得皇帝不會消失,太監還有前途,所以類似於孫耀庭這樣迫於生計“自宮”的人肯定還有其他,而孫耀庭之所以能入宮當太監,還是託了很多關係。
孫耀庭先後服侍過載濤貝勒,端康皇太妃、以及皇后婉容,甚至還曾追隨溥儀來到“偽滿洲國”當差。1926年因病又回到了北京,住在萬壽興隆寺,此後又住進了廣化寺,直到1996年,94歲高齡去世。
清朝滅亡後,當時大部分太監依舊在宮中過著原有的生活,並未受到影響,但是隨著宮中頻頻被盜,溥儀開始大規模遣散太監,一些有些權勢的太監,或偷,或貪,多少積累了些家當,出宮後依然能過著不錯的生活,但是大部分被遣散太監命運則非常悽慘。
老年的太監出宮後一般都會在寺廟度過餘生,北京周邊很多寺廟都是由明朝的大太監出資所修建,到了清朝末年接收太監的寺廟越來越少,而萬壽興隆寺就是其中之一。
而想要住進寺廟養老也不是簡單的事,首先必須參加太監中的一種養老組織-“養老義會”,定期繳納會費,將來才能獲得在寺廟中養老的資格。
清朝滅亡後很多老太監都住在萬壽興隆寺,抱團取暖,晚年生活非常悽慘。
-
3 # 漂浮菌
香港曾經有一部電影,叫做《中國最後一個太監》,改編自一個叫孫耀庭的人所寫的自傳,而這個孫耀庭就是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之一。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在清朝滅亡後就消失了,那麼清末的最後一批太監出宮的晚年生活都是怎麼樣的呢。
孫耀庭曾經這麼回憶:“出宮之後,我們這批太監痛苦極了。一方面是生活無著,找不到工作,還被人看不起;另一方面也不習慣紫禁城外面的社會生活。比如說,我們在大街上個廁所都成為問題,進男廁所呢,還是進女廁所? 在被逐出宮的太監中間,大約有三十四人手中存有財物,這些人大多在西郊置地蓋房,自立家業, 大部分的窮太監則流離失所。我同二十多個窮太監,最初住在北長街的興隆寺,一天吃兩頓飯。冬天,人家只管爐子不管煤,我們就得天天上街去,揀煤核來燒,在衣不禦寒的情況下,不生爐子可怎麼過呢?如果不是解放,我們這批生無依靠的人,恐怕早就凍死在街頭垃圾箱邊。”
當年溥儀因為懷疑太監們監守自盜,偷盜宮裡的財物,所以下令把所有的太監都趕出宮,太監這個職業自此從歷史舞臺消失。
太監們被驅逐出去的時候按照級別給發了一筆遣散費。首領太監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監每個人就可憐了,只有20元。至於他們出宮後的生活,我們分開來講。
首先是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
這些人平時在宮裡得寵,可以得到不少的賞賜。有很多職務的油水還特別多,比如負責採購的。其中很多人出宮前就都在北京置辦有了產業。除了衣食無憂,有的甚至還納了幾房小妾。比如慈禧跟前的紅人小德張。他出宮後經營了好幾家綢緞莊、當鋪。除了自己納妾,連他過繼來的兒子都有三個老婆。家裡面的僕人都有三十多個。不過解放後產業都被充公,淪落到了上街賣賣油炸果子。但是不管怎麼說,好歹落了個善終。
普通太監,手上稍微有點錢的。
太監們為了養老,曾經自發的組織了一個養老義會。就想點類似於現在的養老保險,這個最初是在明朝時候就有了。因為普通人都看不起太監,不願意接納他們。他們為了養老就集資建廟,出宮了以後就到廟裡生活。在宮裡的時候趁著能撈錢,就多攢點錢交給廟裡。這樣年紀大了出宮了就有了去處,不交錢的太監是沒資格到廟裡住的。現在北京周邊的很多寺廟最初就是太監們興建用來養老的,比如最出名的萬壽興隆寺。
這些太監們死後會被埋到一個專門屬於他們的墳場。現在大名鼎鼎的中關村以前就是一片墳地,埋的就都是這些太監。中關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中官既太監。
最後一部分,最窮的太監。
在任何時代,沒錢的人過的永遠都是最慘的,這些太監也不例外。很多太監在宮裡的時候被人欺負,職務上也撈不到什麼油水。一輩子沒攢到錢,以至於出了宮以後日子也非常悽慘。因為沒有錢交給養老義會,沒有地方住只能流落街頭。據記載,溥儀把太監們驅逐出宮後有大概三百多人淪落到街頭當乞丐。到了第二年這些人就少了一半,大部分被餓死凍死。
解放後的情況
到了解放後,還有不到十個太監健在。政府將他們接到一起進行贍養。每個人每月有16塊錢的補貼,識字有文化的還被安排了工作。孫耀庭就被安排到北京寺管組去當出納,每月有35塊錢的工資,在當時可算是高薪了。
到了八十年代,還活著的太監就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兩個人了。政府又給他們安排了一個和尚去照顧他們的生活起居。
1987年馬德清去世。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去世。至此,最後的太監徹底從歷史舞臺消失。
-
4 # 青言論史
中國最後的一批太監,大抵應該是清末的那一批太監。清帝遜位以後,他們又幹嘛去了呢?
1912年,隆裕太后做了溥儀的主,宣佈退位,封建王朝宣佈終結。但是,在《優待條例》裡面,紫禁城依然是小朝廷,皇帝和太后的日常起居依然由原來的奴婢和僕人照料,也就是宮女和宦官。
也就是說,在清朝作為一個政權結束以後,這些宦官依然在宮中服務,直到1924年馮玉祥開啟紫禁城的大門,把溥儀轟了出去。中國再也沒有皇帝這個說法了,溥儀也不能再有一大堆人伺候了。
而後,這些太監們也都失了業,但並沒有因此淪為赤貧。因為清廷對內侍的薪水還是比較優厚的,再加上他們自己從宮裡面連偷帶拿順出來的東西,足夠讓他們過上頂級寓公的日子了。
看過《霸王別姬》的應該都記得,那個從宮裡面退出來的公公,家裡之豪奢是讓“角兒們”都羨慕的,像他這樣的宦官,還有很多。比如說著名的“小德張”,民國二年出宮後,就去了天津英租界做寓公,深居簡出,不問政事,廣置田產。
-
5 # 王老先僧
月黑風高放火夜,當今偽皇上溥儀正歡快的和大老婆婉容、二老婆文繡滾床單。屋外驟亮,到處都是歇斯底里的吼叫聲。溥儀披著衣服,呆呆的望著漫天火光,然後舉起手槍對準報信的太監。鏡頭切換到了一片煙氣森森的廢墟上。
以上為電影末代皇帝溥儀的片段,說得是清廷放古董寶物的建福宮半夜大火,無數件價值連城的皇家財物毀於一旦,單單融掉的金子殘渣,回爐再造都有三四百斤。
滾床單不知道是真是假,但建福宮大火是真的。那年1923年6月,離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強制驅離皇宮還剩一年多時間。清宮裡最後一批太監被裁撤也是發生在這一年,理由是溥儀覺得太監是大火的始作俑者,皇宮寶物眾多,太監們監守自盜後又害怕東窗事發,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燒掉藏寶庫毀屍滅跡。
7月16日,溥儀打電話讓堂弟溥佳進宮,力排眾議,宣佈了裁撤太監出宮的命令。此次驅逐太監700多名,限定當天全部出宮。北京有親戚朋友的投奔親戚朋友,沒有的太監暫時被到北京地安門大街雁翅樓內落腳(現在為中國書店),由內務府分發遣散費後各自回鄉。(遣散費首領太監一人200元,普通太監一人20元。當時已經為民國。)
據溥佳回憶,當晚乾清門聖旨下達後,太監們咒罵、哭嚎,現場狀況悽慘不忍直視。700多人的太監隊伍,幾小時內便盡數被人從皇宮趕了出去。除了有家的,一部分到了廟裡,還有300多人去了臨時安置處雁翅樓。之後半年多時間,太監們屢次被軍警驅逐,直到1924年,太監們才被全部驅逐出北京。
關於這些太監後來的真正去處,大致有兩個確切地方。1、回鄉。
太監這種職業,也是有地區性供給的。比如,山東自古大蔥有名,所以種大蔥的人就多。古代,直隸河北是太監的主要出產地。青縣、河間、涿縣、大城等河北各縣區。例如,李蓮英就是河北大城縣的,明朝的魏忠賢是河北肅寧縣的。那些被驅逐出皇宮的落魄太監,差不多都是這些地方出生,所以多數被民國政府遣返回了原籍。
2、去寺院。
每類弱勢群體都有互助協會,太監也不例外。太監的協會叫——太監養老義會。清末,入會的太監繳納80塊錢,三年後,便可去養老義會下轄的寺廟養老,管吃管住。有錢的甚至可以當方丈,如果老太監們連80塊錢的入會費都拿不出來,就只能流落街頭餓死了。
注:溥儀遣散的太監並不是皇宮全部,他給五個宮各留了20名太監,以此來伺候主子們日常生活。後來由於皇宮太大,溥儀又召回了100多名太監伺候皇室的吃喝拉撒。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強制趕出宮,這些太監也就各奔東西了。具體去處無非也是如上那幾個地方。
夫妻本是同林鳥,大難臨頭各自飛,何況更加冷血無情的清宮。清朝最後一批被溥儀驅逐的太監,可能是太監出現以來,下場最慘的一批。
-
6 # 雲靄pro
到1996年,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廷去世,也享年94歲,這一年,才是真正意義上中國宦官曆史的結束。
溥儀3歲登基時,紫禁城裡大概還有近千名太監,隨著皇帝退位,失去了權勢,雖然民國政府給予清皇室一定錢糧,但畢竟沒以前那麼有錢了,漸漸地,宮裡有些不老實的太監就開始透過各種方式向宮外倒賣轉移珠寶翡翠等等,後來溥儀開始懷疑準備進行清點之時,這幫膽大包天的太監竟然一把火燒了建福宮,以毀滅證據。
溥儀忍無可忍,最後在1923年7月16日,把太監全部趕出宮,一個不留,不過,溥儀還是安排給了他們一筆遣散費,首領大太監可以拿200大洋,最底層的小太監也就20塊錢,然後,他們就出去了。
在民國時期,這幫太監分成三類,處於統治階層的總管太監,約有30多人,他們本身在宮內就有多年積累,他們大都留在了北京城裡,置辦田產屋宅,甚至還娶了老婆,過繼個孩子,日子過得相當不錯。普通太監大約有400人,他們就差多了,他們一般以寺廟為人生歸宿,他們在年輕的時候一般就會捐些錢財給寺廟,出宮後就到這些寺廟棲身,民國時,這些寺廟在北京城有20多座,他們進寺廟之後,還要服多年勞役,並且行為點檢,才能被最終吸納。
以上2種太監還算有個歸宿,但第三類貧寒太監就很悲催了,他們連進寺廟的買路錢也沒有,也只有流落街頭的命了,這部分太監約有300多人,他們出宮之後就只能在北京街頭流浪,最後在時間的長河裡慢慢被淹沒。
1949年建國後,政府在民間收集了還沒去世的近10個太監集中贍養,每月給與補助,根據他們的特長適當地安排工作,像著名的孫耀廷,他被溥儀趕出宮後就寄居在寺廟裡,解放後在政府的安排下去做了出納,有補助,還有工資拿,政府還供應吃住等,這幾個太監日子過得還是很不錯的。
到了1982年,太監還剩下孫耀廷和馬德清,政府安也安排人照顧他們,到了1987年,91歲的馬德清去世,1996年,94歲的孫耀廷去世,從此,中國幾千年的宦官曆史真正走到了終點。
-
7 # 峰子奇觀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欽此——!”
眾多影視劇裡,此情景,屢見不鮮。太監們,手執聖旨,拖著陰柔的長腔調,宣讀皇帝旨意....
香港人曾經拍過一部叫《中國最後一個太監》的電影,有些人可能看過,改編自一個叫孫耀庭的清朝太監自己寫的自傳。這個孫耀庭,就是中國歷史上官方公認的最後一個太監!
1996年在北京後海的廣化寺,隨著清朝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的死去,存在幾千年的太監角色,徹徹底底的畫上了一個句號,標誌著從此世上再無太監!
太監,是中國封建王朝皇權的產物,幾千年來依附皇權而存在。太監大多出身窮人家的孩子,有錢人家誰會把寶貝兒子送進宮當太監呢。太監從小的時候,多數在十歲左右就被閹割了,而後被分配到皇宮各處,服務皇家。
有道是“樹倒猢猻散”,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滅亡,皇帝退位不再有皇帝,皇權沒了,連皇帝自己都自顧不暇,那麼依附在皇權上的太監們,命運可想而知。
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末代遜位皇帝溥儀,當年因為懷疑太監們監守自盜、偷盜宮裡的財物,於是1923年7月6日一聲下令,也是皇帝對太監們最後一次行使皇權,將所有太監一併遣散、驅逐出皇宮。
當時清宮內務府大臣--紹英,帶著皇宮衛隊,執行這一命令,將太監們一併押出皇宮。有書記載:“那天天下著大雨,太監們皆被聚集在神武門外,其情形就好比當時道路上的泥濘一般,悽惶悲慘...”
一眾太監被溥儀遣散,太監們被驅逐出去的時候,按照太監級別 清宮給每人發了一筆遣散費。首領太監每人200元,普通的小太監們每個人就可憐了,只有20元。至於他們出宮後的死活,就只能各安天命了。
而這個孫耀庭正是清朝最後這一批太監之一。清亡後,太監也消失在公眾視野。那麼,最後一批太監出宮後,都去了哪裡呢?出宮後的生活都是怎麼樣的?
有關記載,孫耀庭曾經回憶說:
被驅逐出宮的太監們,大致分為以下幾個去處:1、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們職務高的、有錢的太監們,平時在宮中得寵,撈了不少賞賜。很多職務油水也多,多年下來也積攢不菲,畢竟太監在宮中吃公家的用公家。其中很多太監出宮前,已都在宮外接辦產業。除了衣食無憂,有的甚至還納了幾房小妾。
當然,這是被驅逐的太監隊伍中,頭部少數的幸運者。
2、普通太監、手頭稍有點錢的太監當時人們經常會見到一個現象:太監到寺廟大把大把的捐善款,出手還挺闊綽,就會十分納悶:咦?太監這麼信佛嗎?一生絕後、一生無家、無牽無掛的太監們,能求佛什麼呢?看完下面,你或許就能找到答案。
今天北京周邊的許多廟宇,最初就是太監們興建用來養老的,比如最著名的萬壽興隆寺。太監們死後,都會被埋到一個專門屬於他們的墳場。現在大名鼎鼎的北京中關村,以前就是一片專門埋太監的墳地場。中關村以前的名字是中官村,古代“中官”既是“太監”別稱。
3、沒錢的太監、窮的太監對於這些離宮的太監,如果在淨身入宮前便已經成家了的,或親人願接納的,勉強還能回去投靠家人,也多活在四鄰異樣眼光裡,了此殘生。
但大部分人,基本都是在顛沛街頭、廟宇之中苟延殘喘、度過餘生,無子無家無人關心,捲縮在陰暗角落,就算死了臭了,也多是無人問津,十分悲慘。
因為太監都是“絕戶”,無兒無女,親人遠離,死後墳墓無人祭祀,冷冷清清,荒墳一座。太監,不但被世俗社會不容,也被自己的親屬所蔑視及拋棄。甚至不僅如此,“挖絕戶墳”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因為沒有後人,誰去管呢。
建國後,僅有不足十個太監健在。到了80年代,在世太監,只剩下孫耀庭和馬德清二人。1987年,馬德清死,1996年,孫耀庭離世。至此,兩千多年的太監角色,永遠消亡在歷史長河之中。
【撰文:峰子哥;點關注趣歷史!】
-
8 # 史海浮沉一月明
塵歸塵,土歸土!哪怕曾經是萬乘之尊的帝王們,死後還不是變成了一堆白骨,更何況是是太監!
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自然是免不了化作白骨,迴歸了大自然。
言歸正傳,清朝的最後一批太監,是被清朝的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趕出紫禁的。1923年6月26日晚9點多鐘,紫禁城發生了建福宮大火,這把火上太監們放的。
當時的溥儀依然保留著帝號,住在紫禁城,手底下依舊有一批宮女太監伺候。但溥儀畢竟只是空有一個皇帝的名頭,所以手底下的人也就不那麼聽話 ,順手牽羊順走了宮裡不少寶貝。為了防止溥儀查,所以放火燒了建福宮。
溥儀一怒之下,寫信給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讓他帶人進宮,然後溥儀把宮裡太監全集中起來,宣佈遣散,根據級別每人派發一點錢,禁止他們攜帶任何東西出宮。
聽到這個訊息,大小太監們頓時嚎啕大哭,放佛天塌下來了一般。但哭歸哭,日子總還得過不是嗎?被趕出宮的太監有以下這種出路。
1、身家豐厚的,置辦產業地位高的太監,油水那是相當豐厚的,手裡存款那是不菲的。他們出去之後,往往會置辦產業,過起了大老爺搬的日子。
比如說有一個叫小德張的大太監,被趕出宮後在天津買了房子,還納了小妾,手底下還有不少僕人,那日子過得是相當滋潤。
不過,這個小德張,後來經營不善,資產縮水不少。新中國成立後,小德張參加改造,在國營早點鋪炸油果子,後在1957年病逝。
2、中產階級,進專門的寺廟當和尚太監裡面一些中產階級,也還是有出路的。當時“太監養老義會”,一般設立在寺廟裡面,太監只要繳納20個銀元,便可進入寺廟當和尚。當了和尚之後吃住就由寺廟解決了。
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便是進入寺廟當和尚,不過這個人運氣不錯,活到了新中國成了,還給他安排了一份工作養老。
3、沒錢的,四處流浪地位低的太監,既買不起房產,進不去寺廟,也沒啥謀生手段,只能流落街頭。
一部分運氣不錯的,可能會去那些置辦了產業大太監家裡當差,畢竟大家都是同類。也有一部分會被大戶人家收留做下人。
運氣不好的,只能淪為乞丐,用不了兩年就會銷聲匿跡,被集中埋在某個地方。
“有些老太監,連這幾個錢都拿不出來,出宮後只有流浪各處,凍死、餓死了”(《清宮太監回憶錄》老太監張修德、孫耀庭、田壁臣)
4、其他有些太監可能還有家人,家人還算心地好,這些太監還是有機會回到家裡生活的。
但作為一個不完整的人,很多太監其實是沒法再次回到故鄉的,只能埋骨他鄉。
隨著中國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在1996年去世,太監這個存在了數千年的職業算是徹底的銷聲匿跡了。
-
9 # 酒翁
說起“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我們無從得知這一批裡有多少人,但我們知道這其中的一個叫孫耀庭的人,因為他寫了一本自傳《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一直活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最後在1996年,以94歲的高齡去世了,這應該算是太監的結局裡最好的了。
說到中國的最後一批太監們,正是被大清朝最後一位皇帝溥儀給趕出了紫禁城,從此,太監這一職位也就走入了中國歷史。
那這些太監們離開紫禁城,走入社會後,都是怎麼生活的呢?
在孫耀庭的自傳裡,有過如下的描述:太監們出宮後,因為身份的原因,被人看不起,所以也無法找到正兒八經的工作,再加上從前都是在宮裡伺候主子,生活單一,如今一下子步入社會,環境不一樣,適應能力弱,導致有些太監根本無法接受當下的生活。再加上太監們也分三六九等,一些有家底的太監們,出來後,置辦了自己的房子,而沒有家底的太監們,則只能四處流浪,尋找落腳點,而這些四處流浪的太監們最後只能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從孫耀庭的自傳中,可以得到一些資訊:倘若太監自身有一些銀兩,那麼出來後,就會生活的好一點,倘若太監本身就很窮,那出來基本上就沒什麼辦法可以生活。由此我們也可以想到這些太監們出宮後的生活方式主要分以下幾種:
1、富有的太監,生活不是問題
我們從電視劇裡就已經看到,太監因職位的高低,領取的薪水也不一樣,職位越高的太監,除去本來的薪水,當然也會得到主子們的各種賞賜,再加上有些職位也有不少油水可撈,因此,這些太監出宮後,手裡闊綽,可以置辦一些產業,翻身當家做主人。比如當時的太監小德張,出宮後置辦了好幾個當鋪和錢莊,不僅自己鈉了妾,家裡還有好多的僕人,儼然搖身一變成為一個富人,雖說後來他的所有產業都被充公,但至少出來的生活還是不錯的。
2、中產階級,小康水平
除去特別富有的,接下來就是說富不富。說窮不窮的太監們了,這些人雖說手上沒多少錢,但這些人都知道積少成多,於是這些太監們就自己出錢,共同組建了廟宇,而這些廟宇也就是離開皇宮後,他們的住所。因此,這些中產們至少離開皇宮後無需露宿街頭。
3、窮苦大眾,生活艱難
無論什麼群體,無論什麼時候,有富有,就有貧窮,而貧窮的人大多是最悲慘的,太監也不例外,在皇宮裡就是最下等的太監,薪水低的可憐,也沒油水可撈。離開皇宮,自己的積蓄根本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因此,只能慢慢的留宿街頭,當然也有一些太監會繼續去到大戶人家打工,或者去到富有的太監家打工,繼續做奴才,來維持自己的生計。
綜上,題主提到的太監們最後的下場,我個人覺得也就上述三種了。
-
10 # 飲水君
太監和中國“矽谷”
北京的中關村,聚集了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和清華、北大等一大批名校,號稱“中國矽谷”。但是,如果時間撥回到百十年前,這裡沒有高科技,沒有碼農,沒有網際網路,只有不少小小的廟庵和野墳。這裡也不叫“中關村”,而叫“中官村”。中官者,太監也。
太監們也會更新換代,到了年老體衰之時,一般都來中官村,在小廟中養老,彼此相依為命,死了就地掩埋。
1996年,曾經伺候過宣統皇帝的太監孫耀庭在廣化寺歸西。他的死標誌著太監的歷史從此落幕,這之後,世間再無太監。
清朝最後一批太監最後有三種歸宿:
混的好的,有錢有房甚至有勢力。比如電影《霸王別姬》裡的張公公,錢多朋友多,路子寬,玩的野,能追戲子,還好男風,實在是個極品。現實中,比如大太監李蓮英,慈禧死後,他出宮也很是風光,房產無數,財寶多多,給他過繼來的四個養子每人40萬兩白銀,另加一袋珠寶。
命好的,回到老家,還有親屬養老,當然,一般也得有點家產,要不然,誰會白養這麼個不男不女的有辱門風的玩意兒。這類太監當然是很幸運的,起碼還是老有所養,不至於流落街頭。
最慘的,是那種老無所依,又沒有攢下幾個錢的,只能淪為赤貧,或者就去中關村,當然不是做碼農,只能乾點雜活,混口飯吃,等死而已。
總體來說,他們都是些可憐之人,身體殘缺,心理變態,一旦出宮,身無長技,大部分人只能苟延殘喘,等著被埋入亂墳崗子。
-
11 # 歷史雜貨鋪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幾乎沒有善終的,其中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孫耀庭了,他被稱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太監,從他之後在無太監,當然在真實的歷史中他並不是最後一個太監,只不過是因為他是一個級別比較高,伺候過宣統和皇后的太監,有點身份,人們才牢牢的記住了他,他最後在後海的一個寺廟裡度過餘生。
那麼中國最後的一批太監在清朝滅亡之後都去了哪裡呢?眾所周知清朝滅亡之後,溥儀並不是第一時間就搬出了紫禁城,他在紫禁城又蹲了許多年,因此這些太監也留在宮中,溥儀後來被趕出故宮後,他將這些太監全部遣散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溥儀去偽滿洲國的時候,又招回了幾百名太監。
太監都是自幼閹割的,這些人離開皇宮之後無處可去,幸運的話他們可能會被宗親接納,回到老家去養老,當然這部分人是少之又少的,恐怕只有個位數,在當時百姓的心目中,入宮做太監是很丟人的,他們無法接納這樣的家人,即便是至親都不能接納。
還有一部分太監,這幫人比較聰明,提前就偷盜了不少宮裡的東西,出去之後他們將這些玩意都變賣了,生活過的是非常滋潤的,當然了,這樣的太監也是小部分,更多的太監都很悽慘,淪落街頭去要飯,或者是找個營生去幹。
有很多太監都會選擇去寺廟中度過餘生,他們提前就已經給廟裡給過香火,進廟之後便做點自己能幹的事情,一直到他們死去,這樣的太監是最多的,最後一部分太監則是去了太監村,如果有人瞭解這段歷史應該知道,太監們在宮中的時候就會一起出錢修村子,出宮之後全部都去那裡居住,如今有名的中關村,曾經便是最大的一個太監村。
-
12 # 任說天下
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指的就是晚清的太監們,他們大部分來自於河北和京城郊區的人。一般都是出身貧苦的勞動人民家庭,為了安生續命沒辦法才入宮當了太監。
在宮中他們是太監,可是一旦出了宮他們啥也不是啦,即無生存能力,又無安身之所。所以出了宮的太監只能選擇寺廟作為安身養命之所。我們知道晚清的大太監李蓮英,崔玉貴,小德張這樣的權貴太監到了晚年出宮後一樣以寺廟為主,甚至死後也要葬在他鄉異地。
據史料記載,在北京城郊就有明清兩代的太監寺廟多達26處,其中以恩濟莊最為出名。清朝作為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滅亡後,太監們被趕出了紫禁城,居無定所,沒辦法就被安排進了這些所謂的太監廟。
當然了,有一些比較有勢力的太監也會自己花錢營造一個特殊的環境自消自滅的生存下去,直到老死。不過大部分太監還是屬於無家可歸的人,手無縛雞之力的太監,本來就幹不了什麼活,再加上在宮中養成的習慣,所以一般太近監只要出了宮,就基本是屬於幹啥啥不行那夥的,只能依靠社會力量滿足自己的生存條件,從而了卻一生。所以中國最後一批太監們的出路還是很可悲的。
既然選擇了走宦官這條路,就註定是一條沒有曙光的路,因此,作為封建王朝的太監們能夠活下來就很幸運啦,至於他們的悽慘後半生,能夠苟且活命也算是老天眷顧他們啦!
-
13 # 讀史論天下
我們首先要明確這個概念,中國最後一批太監是哪一批?
指的是末代皇帝溥儀時期在宮裡當值的太監們。
辛亥革命以後,時局變化很大,太監大批遣散,有的仍送進宮
辛亥革命之後,皇宮再也不是一個安全的地方,宮裡的太監,有很多開始尋思逃走。但對於窮苦人家的孩子來說,入宮做太監依然是一條重要的謀生渠道,所以,有的千方百計的逃走,有的想方設法的進去。到了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但依舊住在紫禁城中。
原則上皇宮已經不允許再招太監,但還是有太監被送進宮中。這其中就有孫耀庭。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的講述,1922年,尚有太監1137名。
太監也瘋狂,他們也看到了清廷的末日
隨著局勢的變化,人們開始了最後的瘋狂,宮中一片混亂,太監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偷盜,他們開鎖砸窗進入庫房偷盜,時不時有火警,還有行兇事件。有的太監居然在外面開起了古玩店,這讓溥儀很憤怒,追查毫無結果,溥儀開始下令清點財務,結果在1924年6月27日的夜裡,建福宮發生火警,燒了個精光。
過了不久,無逸齋再次發生火警,溥儀越發心慌,他悄悄偷聽太監們的談話,他覺得太監們想要謀害他。接下來的一起行兇案讓溥儀敏感的神經再也無法平靜,事件的起因是有個太監因為被人告發,捱了總管太監的責罰,於是這個太監在一大清早潛進了告發人的房間,用刀猛戳告發人的臉,隨後逃得無影無蹤。
由此溥儀想到自己曾無數次虐待太監們,他們會不會向他舉起屠刀呢?於是整天提心吊膽,睡覺的時候在床邊放棍子,讓婉蓉給他守夜等等,但這究竟不是長久之計,過了幾天他終於下決心遣散太監。
這次遣散並沒有趕走所有的太監,太妃們和皇后婉蓉身邊還留了差不多200名伺候,這些留下來的太監就等著沒有利用價值的時候離開。
那麼溥儀時期的這些太監離開了皇宮,離開了皇室成員身邊,又去了哪裡呢?太監是有嚴格等級的:總管太監、首領太監、一般太監。他們離開了曾經賴以生存的土壤以後,其結果也不盡相同。
他們到底去了哪裡?有的太富有,有的太貧窮
上層太監的代表就是隆裕太后身邊的小德張,這些太監除了例銀外,還有各種名目的收入。八個字來介紹小德張,那就是“貴敵王侯,富埒天子”,他先是獲得了慈禧太后的信任,後成為隆裕太后身邊的大總管,基本算是權傾一時,在他還在宮中的時候,什麼古玩店,絲綢店都已經開了起來。
1913年隆裕太后去世後,小德張就離開了皇宮去了天津租界區,先是在法租界蓋了一座別墅,後來賣出去,又在英租界蓋了一座,找了幾個姨太太,買了一大批奴僕,過起了逍遙自在的生活,據說他總折磨自己的姨太太們,有一個跑去巡捕房尋找庇護,卻被送回來,被小德張打死了事。小德張有錢的那段日子是囂張得很的。
如小德張這般的太監找不出幾個來,但有錢的也不少,置點田產,弄個“像模像樣”的家,後半生還算不錯。
太監更知道抱團,最可憐的是不為家人接受
中層太監的代表算是孫耀庭,孫耀庭是1916年進的宮,後來成為婉蓉身邊的太監,後來,溥儀去了長春做偽滿洲國皇帝,孫耀庭還去伺候過溥儀,不過後來孫耀庭患病,就回了北京。
回到北京的孫耀庭住到了萬壽興隆寺,這裡是出宮太監的一個居所,要交納一部分銀兩才能住進去,抱團生活。實際上太監們還在宮中當值的時候,在宮外就有團體組織,用來解決老年生活和殯葬問題。
這部分太監出錢置買房產,然後租出去,這樣來維持他們在寺裡的生活,但長期下去也不是長法,有的還要出去撿廢品垃圾度日。
這是最可憐的,他們沒有多少銀子,出宮後沒有收留地,就算是老家也回不得,一是沒有勞動能力幹不了重活,每頓飯白白多了一副碗筷,二是受不了村裡人的指指點點、冷嘲熱諷。
他們只能乞討,或者到大戶人家家裡去做奴僕,最後難逃餓死的下場。
新中國有政策,1996年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去世
解放後,政府發給存世的太監每人每月16元的生活費,幫助他們找工作,孫耀庭就曾做過出納,每月有三十五的工資,這讓一輩子沒有尊嚴的太監們過上了激動幸福的生活。1996年,孫耀庭去世,時年94歲,世間再無一個太監。
-
14 # 明離子
號稱“中國矽谷”的中關村,其實叫“中官村”,“中官”是太監的別稱,此地的得名,便和中國的最後一批太監有關。
1923年一個夏夜,紫禁城起了一場大火,火發地點是清宮西北角,造成的損失難以估量。
16歲的末代皇帝溥儀震怒,因為就在這場大火之前,他下達過一個指令:清點故宮寶物。
可清點工作剛剛開始,便起了這麼大一場火,這是不是有些太巧合了?
內務府很快拉了一個清單,統計了這場損失:
“燒燬房間一百二十間,金佛二千六百六十五尊,字畫一千一百五十七件,古玩四百三十五件,古書幾萬冊。”
就在溥儀餘怒未消,準備徹查縱火事件時,養心殿又著火了,現場發現了一團泡過煤油的棉花,被及時撲滅了。
這下溥儀坐不住了,認定是太監們搞的鬼,養心殿是他起居的地方,這幫奴才不僅貪財,還想要謀害朕!
溥儀在後來的回憶中是這樣說的:
“太監既是把我恨到這種程度,誰敢說他們不能聚眾謀亂或是對我施行暗害呢?既是如此,倒不如先發制人,把太監一齊驅逐掉。”
1923年7月16日,溥儀下旨,宮內太監全部裁撤,馬上出宮,並親自在宮裡搜了個遍,確保一個不留。
所謂“人已一百,形形色色”,太監也不例外。太監也分高低貴賤,所以被趕出宮後的生活自然是三六九等。
上層的太監:成了土皇帝
這些太監的人數不多,大部分都是在皇帝、后妃身邊的近侍,平日裡獲得封賞多,下面的人巴結行賄的也多,這一上一下掙了個盆滿缽滿,被趕出宮自然是衣食無憂。
比如太監總管小德張,早早的就在京城裡置辦了大量的產業,還有幾進幾齣的大院子,娶了四房老婆,一個太監還娶老婆,滿足不了生理滿足的是心理,反正人家養的起就對了。僱傭了幾十個僕人家丁,伺候人的太監出了宮被人伺候。
不過這位大太監也沒富到底,驕奢淫逸的生活很快敗光了家產,建國以後直接落魄成炸油條的小販兒。
普通太監:抱團取暖
接下來再說說普通太監出宮後的生活。
普通太監的財產不太多,但也有一些。打小隻會伺候人,所以處在青壯年的太監有可能入京城大戶人家裡做奴僕,既有收入,還有個容身之所。
一時間,北京的顯貴們以僱傭太監作為一個新的炫富方式,這也算是拯救了一批太監。
而那些年老力衰的太監則只能抱團取暖了,他們早早的建立起了太監養老義會,這個義會其實在明朝就有了,主要是收容那些從宮裡退出來的老太監們,需要繳納一定的費用才能入會。
而開篇提到的中關村,從前叫中官村,就是太監養老義會置辦的太監公墓,太監無後,只能靠互相幫助才能入土為安。
而且太監養老義會和北京周邊寺廟聯絡很密,把很多財產捐給寺廟,然後被趕出來之後,他們大多在寺廟安頓,很多人出家為僧,算得上是把生前身後事都安排明白了。
貧苦太監:街頭自生自滅
身體衰老,身上連加入義會的錢都沒有的太監,就只能自生自滅了。
所以溥儀的一紙詔書,北京街頭又多了一批忍飢挨餓的苦命人。
據統計,約有三百多太監流落街頭,不到一年,便死去了大半。
總之,太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多是出身貧寒,年少便經受了身心的摧殘,在唯一可依附的封建王朝崩塌後,他們也失去了原本就不那麼寬廣的生活空間,是那個翻天覆地鉅變中最悲苦的群體之一。
-
15 # 嗔痴歷史官
太監在中國歷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不管是秦朝的趙高,還是唐朝時期的高力士,又或者是明朝時期的魏忠賢、清朝時期的安德海與李蓮英等人,他們在歷史上留下的故事很多,留給後人的飯後談資也很多。
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封建社會的產物,也是封建社會的悲劇人物,終究還是從我們的社會上消失了,正因為後來他們消失得太匆匆,並且悄無聲息,所以很多人都覺得疑惑,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批太監究竟去了哪裡,他們結局又如何呢?
太監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原本太監是一個比較悲催的群體,因為他們從小就要被迫接受非人的對待,讓他們接受心靈與肉體的折磨,等到長大之後,又繼續成為了別人的奴才,專門負責伺候皇帝乃至後宮妃子,這樣的群體,一生不僅沒有後代,更加糟糕的是,他們甚至不明白一個正常人一生的樂趣。
也就是因為他們身份特殊,並且接觸皇帝的機會多,所以歷史上逐漸出現了一些權傾朝野的太監,比如趙高、魏忠賢與李蓮英,這些人都是當時權傾朝野,並且讓人聞風喪膽的。當然了,關於這些人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他們當中有人有過貢獻,比如魏忠賢,有人成為伺候皇帝的忠臣,比如高力士,有人因為伺候的人而揹負罵名,比如李蓮英,有人則是遺臭萬年,比如趙高。
原本太監是悲劇的,可是卻在歷史上有過這麼多精彩的故事,可以說歷史上最後一個權傾朝野的太監就是李蓮英了,可是因為其伺候的人是慈禧太后,其臭名昭著,所以李蓮英在慈禧死後就離開皇宮,後來不知去向,也不知是怎麼死掉的。
就連這麼厲害的太監,最後的結局都這麼落魄,那對於清朝最後的一批太監,結局又會怎樣呢?在清朝1912年滅亡之後,其實還有一千多太監跟隨著溥儀,並且每天照顧著溥儀,可是在1923年的時候,溥儀覺得這些太監監守自盜,就將其遣散了一大部分,僅僅留下200左右。
隨著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紫禁城,清朝以及整個清朝王室,算是徹底完了,清朝太監失去了自己的主子,自然也就完了,因此最後一批太監就是當時照顧溥儀的200左右太監,他們和溥儀一起被趕出了紫禁城,並且開始流落人間,尋找屬於自己的生活去了。
那麼這些流落民間的太監,他們最終結局如何呢?讓我們結合最後一個太監孫耀庭的自傳來看一看吧。
最後一批太監去哪了
太監雖然也有家人,但是沒有老婆與兒女,註定是無法享受天倫之樂的,所以當清朝徹底滅了之後,這些太監從紫禁城出去到民間,只能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來自力更生了,有錢的自然不會活得太差,沒有錢的則有些悲劇了。
根據孫耀庭的自傳來看,我們總結了一下,清朝最後的那些太監一般去處與結局就是以下4個:
第一個是對於那些在朝中比較有錢的大太監,他們雖然流落民間了,但是靠著雄厚的經濟實力,依舊過著不錯的生活。比如小德張據說在流落民間之後,還轉行做起了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還給自己娶了幾個老婆,蓋了一些豪宅,過著十分愜意的生活。
還有一些在朝中比較有權力,並且有一定積蓄的太監,在流落民間之後,也是可以靠著這些錢給自己蓋房子,甚至請人照顧自己,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完全超過了在皇宮中照顧別人的生活。
第二個是曾經有先見之明主動捐錢建築寺廟的,後來就去寺廟裡安度晚年了。在北京周圍的很多寺廟,其實都是清朝時期的那些太監當時捐錢建築的,他們自己明白無兒無女,要是不為自己考慮,以後從皇宮出去就意味著沒有去處了,所以就提前安排自己後事。
這些人可以說是有先見之明的,根據自己捐款的多少,到寺廟中之後生活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怎麼說,好歹這群人也是有了一個不錯歸宿的,總比流落街頭冷死餓死要強很多。
第三個就是那些得到家人接納,回家之後與家人居住在一起的,這類人數量還是比較少,因為太監在那個時候是很難讓家人接受的,畢竟人們對其存在嚴重的歧視,想要得到別人認可實在太難,再加上自己沒有辦法給別人好處,就更沒有希望了。
第四種就是出去之後靠著自己雙手去打拼的人了,這些人就是無依無靠,只能靠著自己雙手打拼,有的繼續去給一些大戶人家當奴才,照顧別人,獲取一定的報酬,得以維持生活,有的則是去找工作試圖改變命運,但是大多都是找不到的,因此就被餓死或者凍死了,在清朝最後一批出去的太監中,有一半以上被餓死凍死了。
像孫耀庭這種就是屬於在當時雖然沒有找到工作,但是自己勉強能夠做一些事情維持生命,最後熬到了新的時代,有新的待遇,當時國家將其安排在北京寺廟管理組當出納,一個月有35塊工資,完全可以保證自己的生活質量。
所以後來他才有機會把自己的事情寫成自傳,還被改編成了電影《中國最後一個太監》,也算對歷史有了一定的貢獻,隨著1996年孫耀庭的去世,中國最後一批太監也算是完全消失了,從此以後再無太監,只有人妖了。
結語
雖然歷史上有很多讓人討厭的太監,但是對於大多數太監來說,他們的生活和收入還是很糟糕的,有皇帝的時候,太監靠著照顧皇帝得以生存,可是當皇帝沒有了,也就意味著太監生活不下去了,因為他們從小的一切有關學習,都是如何照顧別人的,你看多麼悲哀啊!
-
16 # 彭克榮點茶
承蒙領導貓耗關心,到1996年那年為止,中國最後一批太監都到了豐都。
報告貓耗領導:在豐都,中國最後一批太監都喝上了孟婆湯。
啟稟領導貓耗:以後這批太監的事不歸你管。
回覆列表
孫耀庭(1902年11月30日-1996年)是中國最後一位太監,是天津市靜海區西雙塘村人。
他講述了他成為太監“淨身”的經過,及一些在當時絕對不能外傳的宮中秘事。太監是中國封建社會獨特的產物,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兩千多年。
太監是宮裡人,能在皇上面前走來走去,在外人看來,不一般的大臣還要神氣。河北省的靜海縣很窮,窮人想出頭,進宮當太監是一條捷徑。
到了90年代,孫耀庭雖然身體還算硬朗,思維也還清楚,但他畢竟是已年滿90的老人。國家為了他的安全和健康,把他作為重點保護人物,規定須經有關部門批准,才能會見國內外的來訪者。
在北京廣化寺內,他種種花草,練練書法,打發著為時或許不會太多的歲月。90歲時,他為友人所寫的一副“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的對聯,也許能表達出他現時的心境。 1996年,“中國最後一位太監”孫耀庭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