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林曉東2020

    太監,出身卑微,經常禍亂朝綱?太監這個群體太過於龐大,真的不能這樣貼標籤!我們來一點一點分析吧!

    太監舊稱宦官,宦官制度起源於先秦時期!戰國時期最出名的宦官就是嫪毐了,不過他不是真的太監!這個時候的宦官還可以被封侯。等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中國最出名的太監之一,趙高出場了!趙高能夠指鹿為馬,靠的是二世的縱容,但是當他想染指皇權的時候,直接GG。

    接下來是漢朝,比較出名的就是東漢末年的十常侍,其中張讓最為出名!我們讀三國,都知道皇帝昏庸縱容太監,但事實是嗎?可以說對也可以說不對。東漢末年,政府的權力結構是這樣的,以皇帝為核心的宦官集團,和以皇帝為核心的外戚集團,還有就是以皇帝為核心的豪強集團!三權比較穩定。所以朝局也比較穩!但是出現一個變數,那就是皇帝,皇帝只要稍微支援一下那個集團,那個集團就權力擴大,人天生親近熟悉的人,所以一直以來,太監的權力比較大。但是太監的權力是依附於皇權的,所以當皇帝死亡,太監權力就不穩定,容易做出維護利益的不正確舉措。誅殺大將軍何進就是這個原因。權力的一級崩塌,直接產生了多米諾骨牌效應!東漢隕落的原因之一。後面的讀書人直接把罪名戴給太監。

    接下來唐朝的太監,唐朝的太監是中國歷史的一朵奇葩,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唐朝的太監和中國其他朝代的太監很不一樣,中國其他朝代的太監都是依附皇權生存的,但是唐朝的太監自力更生。所以唐朝的太監是真的站在權力的最高峰!我舉個例子:楊復光,他全家都是神策軍的高層將領。神策軍唐朝後期的中央軍,保護皇帝用的,但是將領都是太監。所以你懂了為什麼唐朝太監是中國歷史中最有權力的太監了吧!原因就是太監有兵權啊!唐朝太監可以廢立皇帝,唐朝後期六個皇帝,有兩個就是被太監廢掉的。唐朝後期是太監權力的最高峰!

    宋朝太監權力不算太高,主要還是受到外戚的制約!

    到了明朝,明朝最出名的太監有,鄭和,王振,劉瑾,魏忠賢,其他出名太監我就不說了。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親近皇帝。因為這個時候的太監非常明白,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皇帝。當他和皇帝關係疏遠,那離死都不遠了!至於他們禍亂朝廷?說句實話,明朝的太監都是替皇帝說話,替皇帝出頭的。禍亂朝廷這種事太監皇帝,文官都在幹!禍亂朝廷,說白了就是皇帝派太監出來和文官搶權力。

    說了太多廢話又捨不得刪除,最後點題一下太監不一定出身卑微,但是卻能影響朝局。為什麼?如果把皇帝比喻成一個能量球,那麼天下百姓就是給能量球輸送養分的土壤,而官員就是輸送養分的小管道,太監就是能量球的小觸角,當能量球不喜歡這跟小管道的時候,就用小觸手把它移開或者砍掉。所以雖然觸手小,但是直接關係到核心利益!貪官也是小管道之一,但是可能是吸收能量球營養,充當能量球的大觸手,來鞭策土壤提供更多的養分。能量球才是萬惡之源,他存在有什麼意義?能量球存在是有意義的,因為能量球可以產生屏障,保護土壤不受到外來侵害!以上!

  • 2 # 尋幽探秘

    中國自禹傳子,家天下以來,王朝的統治權力便世代相襲,直把諾大國家當成了一家一姓的私有財產。正所謂“天無二日,國無二君”,無論多麼豁達聖明、亦或是平庸昏聵的君主,只要國中有反對勢力,打出旗號,與其平起平坐,那麼這個君主必然不留餘力的將其扼殺,消滅,以竭力的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那麼君主,及後世的皇帝享有莫大權力,就需要很多人為其奔走服務,而在選擇服務人員時也需要作些防備措施。此中就以皇帝為例,皇帝深居皇宮大內。宮牆之中,自然以皇帝為主,然後是眾多女性,比如太后,皇后,貴妃,嬪妃等。這麼多人都是需要僕役來服務日常起居的。總不能讓皇帝、皇后自個洗衣,做飯,掃地,倒馬桶吧?那麼選擇僕役,最放心的自然是女子,但是有些重活,累活也不是女子可以勝任的,所以需要男僕。但是一個健康的成年男僕整天在後宮晃悠(伺候),難免有哪個耐不住寂寞的嬪妃做出出格之事,皇帝豈不是要戴頂大大的綠帽?故爾想到了一個殘忍之法,就是將男僕去勢,如此皇帝放心了。於是中國便出現了宦。據考證,宦官最早出現在殷商,從發掘出的甲骨文殘片上可以解讀出“寺人”字樣,寺人便是宦官。當然名稱上還有很多說法,比如黃門、中常侍、中官、內官、內侍、太監、公公等。“太監”一詞是最常聽到的,所以宦官的歷史相當悠久。

    宦官是服侍皇帝,及皇室成員日常起居去了勢的男僕,與皇帝關係自然是最親近。因為皇帝離不開宦官,而宦官除老死外也不可能辭職不幹。因為有了這層關係,如果有能溜鬚拍馬,擅長奉迎的宦官逗弄皇帝開心,那麼受寵程度不亞於皇帝的那些妃子,比一般大臣則要恩寵的多。如果被指派照顧年幼的太子,想方設法的哄其開心,那就更不得了了,等太子將來即位,立馬水漲船高,搖身一變成為宦官中的翹楚,權傾朝野,中外側目也是有的。就比如明朝王振,劉瑾,魏忠賢輩,多是如此。若說宦官因其職務便利,獲皇帝恩寵,逐漸染指權力,干涉朝政,必是權閹無疑。而權閹問題最為嚴重突出的便數秦、東漢、唐、明四朝了。

    我這裡著重敘述一下秦時權閹趙高,將其如何發跡,如何為惡,詳而述之。話說趙高本是趙人,入秦宮,服侍秦始皇。始皇以其通曉法度,任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因為某次犯了事,被蒙毅依律判處死刑,後得始皇開恩獲釋,由此怨及蒙毅,連帶把正在北邊戍邊的蒙恬,公子扶蘇也恨上了。秦始皇37年,南巡。一群文武浩浩蕩蕩,惟高階侍從趙高能服侍始皇起居。當時始皇小兒子胡亥也跟隨一起出遊。在返程時,始皇生了病,到了沙丘這個地方,已經病得不行了。喚來趙高,顫顫巍巍交待他將聖旨快馬加鞭送到公子扶蘇手中,讓其入咸陽即位主喪,說完便駕崩了。趙高不動神色,秘而不宣,邀胡亥密議,欲矯詔使其即位。胡亥本來尚留三分親情,以始皇遺照屬意扶蘇為由拒絕,然而經不住趙高鼓動唇舌,又欣欣然接受了,只是擔心丞相李斯反對。趙高又自願去遊說李斯。李斯初聽始皇駕崩訊息,大吃一驚。繼而清醒過來,向趙高索要聖旨,趙高言說已交付公子胡亥了。李斯不解,趙高以其現有地位富貴即將不保進行恫嚇,比較扶蘇對於李斯,蒙恬孰親孰遠,認為一旦扶蘇即位必親近蒙恬,將丞相之位賞給他,到時候你李斯何以自處?不如扶保胡亥登基,地位富貴如故不是很好嘛?一番話說的李斯默然無言,最後違心的答應附逆。於是趙高大喜,與胡亥,李斯輪番。。密議。偽造了聖旨賜扶蘇自裁,蒙恬坐罪,大軍加快行程往咸陽趕去。因天下太熱,始皇屍身難免發臭,便詐稱聖諭,令文武大臣各置臭鹹魚一筐,以作掩蓋。眾大臣當然不知始皇身死訊息,還當是皇帝金口玉言,不敢違抗。直到咸陽,胡亥即位後才公佈始皇死訊。

    胡亥既已為帝,賜死了扶蘇,又擔心諸兄弟姐妹不滿,於是授意趙高嚴加審訊,趙高將眾公子,公主一頓大刑伺候,交待他們按自己說的招供,坐實謀反大罪,全被賜死。自此,趙高慫恿胡亥深居簡出,安享皇帝快活。二世元年七月,陳涉、吳廣大澤鄉起義,此後猶如星火燎原,天下反秦大旗高張,紛紛亂亂。李斯見天下大勢迫在眉睫,而趙高居然隱匿不報,看不下去,屢次請見二世。奈何二世深居九重,不知世事,自然求見不得。因而為趙高所忌,找個由頭,串唆二世治李斯兒子通敵之罪。於是便將李斯腰斬於市,誅滅三族。自此趙高上欺天子,下凌群臣,討封做了丞相。又突發奇想,在朝堂上向二世獻寶,說所獻乃是一匹駿馬,二世左瞧右瞧,分明就是一頭鹿嘛?忙向趙高說是鹿。趙高轉向大臣詢問,有說是馬的,有說是鹿的,搞得二世都懷疑自己頭腦有問題了。而當場說是鹿的,事後也被尋個罪責全部整治了。自此滿朝公卿唯唯諾諾,惟趙丞相馬首是瞻。而二世玩樂糊塗如故。二世也曾偶爾聽兩個小內侍閒談,說山東造反已如何如何嚴重,也暗暗心驚。找趙高詢問,趙高言到,只是普通盜賊而已,等大軍一到,立即就能平定。二世放心了,而趙高卻知外面情形,也覺亂的難以收拾,便起了弒君之心,然後親使手下人等闖入禁宮,將二世殺死。另外扶保子嬰為君,子嬰深知趙高所為,實亡秦罪孽,於是有意誅之,託詞入祀宗廟。趙高正等著子嬰即位呢,見其久不露面,便親自跑去促請。甫一進入,即被殺死。而後沛公入關中,子嬰投降,秦即滅亡。愚以為:秦以法家治國,法度森嚴,又加之徭役繁重,故爾天下苦秦久矣。一旦有人率先起事,天下便如雲集景從,反秦暴政。而內部又有趙高這個權閹弄權誤國,對下打壓異己,對上瞞匿軍情,導致錯失平叛良機,卒致事不可為,這大概也是上天放棄大秦,才降下這一怪胎加速其滅亡吧。

    東漢出現宦官為禍,以與外戚專權有關。兩漢外戚專權都很嚴重,而東漢時期尤為明顯。究其主因,乃是皇帝去世前年紀都不大,嗣君年幼,於是便由前日的皇后,當今的太后輔佐,垂簾聽政。太后主政,自然需要得力幫手,那麼還有比孃家人更可靠,更值得信任的嗎?於是太后就封自己的兄弟為大將軍。太后孃家兄弟哪能各個能力,德行出眾,自然良莠不齊,箇中出現一二跋扈將軍也不是沒有。加之有太后支援,把持朝綱,賣官鬻爵,任用私人,滿朝公卿幾致出其私門。作為皇帝,少年時還不覺得,等到成年,面對如此情景,叔可忍嬸都不可忍。然而欲收復天子權柄,實行皇帝主權,必需一群可靠的幫手才行,環顧滿朝文武都似大將軍爪牙,那麼皇帝的目光自然注視到宦官群體身上。於是皇帝扶持宦官與外戚爭權。宦官扳倒了外戚,皇帝重掌大權,恩寵宦官人等,封官許願,自然不在話下。然而東漢自和帝以後,多少年即位,盛年即亡的天子。皇帝從小為外戚所把持,好不容易成年親政,可沒幾年就一命嗚呼,留下年紀輕輕的皇后,年幼的皇子,再度上演外戚奪權的戲碼。於是週而復始,一段時間是外戚專權,另一段時間是宦官為禍。一直到桓、靈帝時,出現了十常侍,猖獗一時。而大將軍何進宣調西涼董卓入京,目的也是為了共謀誅除閹黨。然而董卓未至,進便被十常侍等所殺。此後前門拒虎,後門迎狼,董卓這個魔星更非何進所能知曉本心,比宦官,外戚還要厲害,任意妄為,完全是失了控的瘋馬,將朝綱混亂到不行,比起黃巾軍來更是為禍尤甚,終於各地討董勢力並起,引出藩鎮割據,從而走向三國時代。

    匆忙書就,聊表淺見耳,望多扶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森林系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