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省精神病醫院王主任

    開國皇帝為太祖,一般都是馬上得江山。行軍打仗的日子都不會太舒服。皇帝的兒子們跟著父親一路征伐,當然也不是嬌生慣養出來的。比如李淵的幾個兒子隨父起兵,經過戰爭的磨鍊,心境謀略勇氣都大大提升。在軍隊中也有很高的威望,自己身邊也有一幫謀士?文武都有強大的實力,自身也經歷過戰爭的洗禮。這樣的人物在任何時期,都是驚動一方的人物諸侯。加之皇家血脈,怎麼可能甘願屈居人下?

  • 2 # 歷史的新解

    歷史上,中國每個朝代皇帝的廟號基本規律是,開國皇帝叫祖,如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新覺羅·努爾哈赤等等。而繼祖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等等。

    稱太宗的基本上是第二個皇帝。幾乎每個朝代開國都經歷開國戰爭,而開國戰爭時,皇帝的兒子一般都參與協助皇帝奪得江山。

    其中最出名的是李世民,唐朝開國時,平定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割據勢力,為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立下赫赫戰功。在完成開國戰爭後,以武力奪得太子之位。最後登基做皇帝。

    宋朝開國時雖然未經過戰爭,但是開國時,趙光義協助宋太祖趙匡胤取得皇位,而以後在朝中長期取得實權,因此當趙匡胤駕崩時,趙光義可以迅速控制政權取得皇位。

    朱棣直接是鎮守北京,手握兵權的,所以直接發動靖難之役得到皇位。

    以上的例子都是:當開國時,跟著開國皇帝打江山的兒子,在建國後取得非常大的實權,而皇帝並沒有意思將皇位傳於他時,容易演變成一場爭奪皇位的生死之戰!

  • 3 # 抱影無眠夜歸人

    太宗一般是皇二代的廟號。並不是那麼多太宗帝位有爭議。只不過這幾位是大一統朝代比較有名的皇帝。

    最早的有記載的太宗是商太宗太甲,太甲是商湯長孫。當時有四朝元老伊尹輔佐,伊尹是“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那位廚師宰相。太甲在即位後第三年開始開始發昏,不依法度,貪圖享樂,被伊尹流放到桐宮反省了三年,回來後,開始變得賢德。

    漢太宗就是漢文帝,勵精圖治,開文景之治的先河。

    遼太宗耶律德光霸佔幽雲十六州的那位。

    金太宗完顏吳乞買,擄走徽欽二帝的那位,滅北宋,給北宋靖康之恥。

    元太宗窩闊臺,他的繼位也是有點曲折,差點讓託雷截胡。

    唐太宗的玄武門之變不用說了,馬上皇帝對太子諸多不服,手下一票猛人,開貞觀之治。

    宋太宗是趙匡胤的老弟,也是行伍出身,燭影斧聲後趙普策劃了一個金匱之盟,以他老孃的名義繼位,還把趙匡胤的兒子給羞辱死了。

    明太宗以後改名明成祖,也是行伍出身,朱允炆沒事削藩動作過猛引起的反彈。打不過他叔朱棣,只好溜走。成祖朱棣不光打仗是一把好手,治國也是牛人。明朝難得的好皇帝之一。

    一般太宗都是比較有成就的。

  • 4 # 重提舊史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中國朝代這麼多,而你列舉的只有3個呀。

    西漢太宗劉恆、清太宗皇太極、遼太宗耶律德光、晉太宗司馬煜、商王太宗太甲、東吳太宗孫休,等等等等一共將近20個太宗,題主可以多瞭解下。

  • 5 # 125878215蜂獾

    謝謝悟空邀請,中國封建歷史也就二千多年,真正能稱為偉大的皇帝,少之又少,雄才大略,文武雙全的皇帝也不多,秦始皇是中國二千多年封建帝制主要締造設計者,其影響極其深遠,任何帝王都不可相比較,秦始皇是中國政治和版圖締造者。漢武帝文治武功,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開疆拓土,有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開創二千年之盛世,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以秦始皇漢武帝為榜樣,李世民的心胸還是非比尋常的,為了爭奪皇位,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皇位繼承人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奪取皇位,好人和好皇帝只能選擇一樣,李世民只能奪取皇位,做一位好皇帝。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都是法家,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關鍵是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女倡,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中國曆來分兩派,一派說秦始皇好,一派說秦始皇壞,本寫手贊成秦始皇,不贊成孔夫子,因為秦始皇統一中國,統一文字,實現文化上的大統一,就是文化自信,理論自信,修築寬廣的道路,不搞什麼分封制,不搞什麼國中之國,而是中央集權制度,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而且幾年一換,不搞什麼世襲制度。

  • 6 # 書生季賽爭

    我想,你想問的應該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宗趙匡義最多再加一個清太宗皇太極。

    雖然廟號自古都有,但是在唐朝以前,人們大多不稱廟號而稱諡號,從唐代開始,統治者的諡號越來越長,稱呼起來極為不便,所以改成廟號。即太祖太宗,高祖高宗。

    唐太宗繼承皇位是非常有爭議的,玄武門事變是他一生的黑點。宋太宗繼承皇位也是非常有爭議的,斧聲燭影成了他一生最大的謎團。清太宗繼承皇位也是非常有爭議的,然而他的爭議卻被清世宗雍正的繼位之謎所掩蓋,然而爭議風波雖然掩埋了一些,但是也並未平靜。

    為什麼太宗皇位繼承總是有爭議呢?我們來回顧一下這三位皇帝,發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第2代皇帝,他們都隨著第1代皇帝征戰天下,戎馬半生。可以說帝國之所以能夠成為帝國,他們是出了很大力的。但是出力歸出力,你出了力下一任皇帝就一定是你嗎?當然不一定。

    但是江山自古有能者居之。他們這樣縱橫天下的人物,怎麼能甘心自己打下來的天下讓別人去做呢,但是不甘心又能怎麼辦?唐太宗李世民是老二,上面還有個老大頂著呢!宋太宗趙匡義,那就更不用說了。是宋太祖的弟弟比唐太宗還要遠些。清太宗皇太極雖然是太祖的兒子,比宋太宗要近一些,但相比於唐太宗來說那可遠了去了,排行老八呀,論資排輩兒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可以輪得到他?

    為什麼他們的皇位繼承有爭議,就是因為他們原本沒有繼承皇位的資格,卻透過種種手段最終坐上了皇位,這就是他們皇位繼承爭議的根本來源。因為華人總愛編排笑話,本來不該你得到的東西你得到了,無論你是透過什麼樣的手段得到的在別人看來都是不正當的。

    儘管唐太宗宋太宗清太宗他們三人遠比原定的皇位繼承人,做的要好得多,但是由於你是搶了別人的東西,做的再好自然還是要編排你的。

  • 7 # 心向青山

    有爭議的不是太宗本身,而是因為一個王朝第二代皇帝很難順利接班,恰好第二代皇帝的廟號一般是“太宗”。

    一個王朝能否國祚綿長、長治久安,第二代皇帝至關重要。

    可是對於一個王朝來說,開國皇帝固然雄才大略,其開國元勳包括宗室藩王都非無能之輩,這一點決定了每個朝代第二代皇帝的接班必然血雨腥風。

    漢朝劉邦去世後,經歷了呂后稱制的動盪,最終周勃陳平驅逐呂氏,立劉恆為帝,這便是漢太宗文皇帝。

    漢文帝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朝從此國運昌隆。

    唐朝李淵尚且在世,便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世民殺死李建成,這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宋朝趙匡胤之死,向來有“燭影斧聲”之說,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充滿了疑點,趙光義不是沒有能力,但他的兩次北伐失敗為宋朝始終以歲幣換和平奠定了基調。

    明朝朱元璋為了朱允文順利登基煞費苦心,但最終仍然被朱棣來了一個“靖難之役”,造反成功,朱棣原本的廟號是明太宗,開創了永樂盛世,是大明最輝煌的時期。

    以上都是正面的例子,其實反面的更多,在二代皇帝中,胡亥無法繼承秦始皇的功業,晉惠帝司馬衷導致了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楊廣將整個隋朝都敗掉了,其它割據勢力的二代帝位之爭更亂。

    因此,不是太宗皇帝的帝位有爭議,而是在決定一個王朝能否長治久安的第二代皇帝的人選上競爭過於激烈,歷代皆如此,而二代皇帝的能力幾乎決定了王朝的方向和國祚長短。

  • 8 # 我是魔獸教皇

    商朝

    商太宗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詳),子姓,名至。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後》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後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湯陵社群) ,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譙城區),還政於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

    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傳說其死後葬於歷城。

    兩漢

    漢太宗劉恆

    劉恆(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壓了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漢高祖死後,呂后專權,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三國

    吳太宗孫休

    孫休(235-264),字子烈,中國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三位皇帝,大帝孫權的第六子,公元258-264年在位。十八歲時,受封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孫綝發動政變,罷黜孫亮為會稽王,迎立孫休為帝,孫休三讓而受,改元永安。孫休登基,封孫綝為丞相,孫綝權傾朝野,遂除孫綝。孫休在位期間,頒佈良制,嘉惠百姓,促進了東吳的繁榮。

    兩晉

    晉太宗司馬昱

    晉太宗簡文皇帝司馬昱(320年-372年9月12日)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名為皇帝,卻多受桓溫牽制,“拱默守道而已”。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年五十三。諡號簡文皇帝,廟號太宗,葬於高平陵。

    五胡十六國

    成漢太宗李雄

    成武帝李雄(274年―334年),字仲俊,李特第三子,母羅氏,十六國時期成漢開國皇帝,304年―334年在位。李特在四川起兵時,被封為前將軍。303年李特喪身沙場,秦文王李流收拾殘兵敗將,接管其部,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益州牧。李雄帶兵打敗晉建平太守孫阜,大獲全勝,聲勢復振。李流病死後,將軍權交給侄子李雄。李雄自稱大都督、大將軍、益州牧。不久,攻克成都。304年稱成都王,建元建興,306年稱帝,國號“大成”,史稱成漢,改元晏平。314年漢中的楊虎和梁州的張鹹也先後投奔了李雄,成國疆土達到最大。334年李雄頭頂生瘡而死,享年61歲,諡號武皇帝,廟號太宗,葬於安都陵。

    後趙太宗石寇覓

    前涼太宗張茂

    西燕太宗慕容衝

    慕容衝(359年—386年)太元十年(385年),稱帝於阿房城,年號更始。 太元十一年(386年),左將軍韓延順應鮮卑眾人的怨恨與不滿,起兵叛亂,弒殺慕容衝, 擁立段隨為西燕王。 慕容衝死後,追諡為威皇帝

    前秦太宗苻登

    苻登(343年—394年)前秦哀平帝苻丕去世,苻登即位,大赦境內,改元太初。後與後秦屢次征戰,太元十九年(394年),苻登被後秦軍擊潰,便單人匹馬逃奔雍城。後奔往平涼,收集殘餘人馬進入馬毛山。不久姚興在山南交戰,擊敗並殺死苻登,時年五十二歲,諡號高皇帝,廟號太宗。

    南北朝

    北魏太宗拓跋嗣

    拓跋嗣(392年—423年)武帝拓跋珪遇弒後,帶兵入宮,誅滅清河王拓跋紹,奪位登基。

    劉宋太宗劉彧

    宋明帝劉彧

    宋明帝劉彧(439年—472年)初封淮陽王,改封湘東王,景和元年(465年),殺侄即位。

    南梁太宗蕭綱(廟號原為高宗,後梁元帝追諡廟號太宗)

    蕭綱(503年―551年)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爆發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為侯景所害。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武德九年(626年7月2日),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及二人所有兒子,冊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退位後,正式即位,年號貞觀。

    五代

    閩太宗王延鈞(後改為惠宗)

    五代十國時期閩國君主,後唐長興四年(933年),王延鈞稱帝,改年號為龍啟,國號“大閩”。閩國永和元年(935年),被其子王繼鵬所殺害。死後諡號為惠皇帝,廟號太宗(一作諡號齊肅明孝皇帝,廟號惠宗)。

    遼朝

    遼太宗耶律德光

    大理國

    大理太宗段思良

    宋朝

    宋太宗趙炅

    趙光義(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後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諱改名趙光義,即位後又改名趙炅。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趙光義入宮飲酒,當晚共宿宮中。二十日清晨,趙匡胤忽然駕崩。二十一日,晉王趙光義即位,是為宋太宗。

    西夏

    夏太宗李德明

    金朝

    金太宗完顏晟

    元朝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

    明朝

    明太宗朱棣(後改成祖)

    朱棣(1360年-1424年)建文元年(1399年)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建文四年(1402年)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

    清朝

    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愛新覺羅·皇太極(1592年-1643年)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代善與其子嶽託及薩哈廉,擁皇太極嗣汗位。

    以上是有記載的各朝各代的太宗皇帝,幾乎都是經歷戰爭或政變上臺的。比較有名的是太甲,劉恆,李世民,趙光義,朱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才能集中國各大菜系代表於一身,成為一個會做飯的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