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規律和近期規律略有區別
汽車行業每年都有淡季和旺季更替的規律,比如金九銀十,但真實規律還不是這麼簡單。
公曆規律大致如下:
可以說每年都有這麼四個汽車銷售旺季。
簡單分析一下吧,公曆新年開始一定是第一輪旺季的開始,因為緊連著農曆的春節;很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就圖個衣錦還鄉,而且努力一整年也確實能積累不少,此時就是各類消費品與大宗消費品的銷售旺季(包括房)。旺季一定是促銷季,原因在於所有商家都將每年的銷售任務押寶於幾個旺季中,淡季週期不論多努力意義都不大;而激烈的競爭必然會以“價格戰”的方式體現出來,所以公曆首月就是購車的最佳節點,此時的車輛優惠力度很有可能會很大。
4~5月會是個旺季,因為3~4月會淡一些,消費能力基本都在春節之前釋放到差不多了;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階段來緩衝、讓消費者重新“積蓄力量”,透過年後的兩個小長假的自駕出行刺激汽車消費者,也就是清明和勞動節的假期。
隨後自然還是個緩衝期,週期會適當長一些,積蓄到九月開學季和國慶節長假之前,城市汽車消費市場的活力或提前一步啟用;此時會開啟一輪激烈的競爭,購車也是比較划算的。很多消費者認為過了10月之後的車輛價格就不會有多大的波動了,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點,要知道有些車企會按照公曆週期計算任務量,對於經銷商而言在12月結束前要完成相當重的任務量,所以在公曆年末的時候也會是個衝擊銷量的重要節點,其實從9月到次年2月左右都是旺季。
「庫存壓力」同樣是決定車輛價格波動曲線的重要參考,在每個旺季之前,車企都會給經銷商“壓庫存”;以此打造出漂亮的銷量資料以提高品牌影響力,這幾個階段的庫存榮枯線都能體現出較高的壓力,經銷商必須以各種方式清庫存。而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價格戰”,這也是建議在旺季購車的原因。
有些觀點認為淡季銷量差的時候,去買車不是更容易談價格嗎?其實規律一旦形成,對於經銷商而言就是儲備和去庫存週期的交替,淡季的時候賣不好就拉倒,重心放在售後方面就可以了。
上述是正常規律,近期規律略有變化
2020-2021年的車市同樣有淡旺季的交替,但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會打價格戰嘍;原因在於原材料供應的緊張和晶片產能的限制(海外企業壟斷),導致車輛的製造成本水漲船高,有些車企為了少虧損只能少造車。結果造成了很多品牌的車輛都出現了供不應求,其中以新能源汽車為主,少數知名品牌的訂單量都拍到了半年後才能交付,此時即便到了旺季也不會有價格下調。
反之仍舊有價格調整的車輛則多以二三線品牌和燃油車為主,這兩種車型又著實缺乏吸引力,所以近期購車不用挑時間,但到了公曆年末還是有一點要注意。
假設購車的時間節點是12月,一般建議到次年一月再上牌;比如2021.12購入車輛到2022.01上牌,車輛就算是22的車,十年後的車齡就是10歲,反之12月上牌就算是21的年車,同樣過了十年零一個月的車齡也算11歲,車輛的保值率是多少會受到些影響的。所以每年的首月上牌量和上險量資料都會比較誇張,如果時間允許也建議等待到年初。
其他方面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了,在原材料價格趨於穩定,晶片的所謂缺口隨著中中國產晶片的普及而克服後,汽車行業的淡旺季交替規律會恢復正常。
整體規律和近期規律略有區別
汽車行業每年都有淡季和旺季更替的規律,比如金九銀十,但真實規律還不是這麼簡單。
公曆規律大致如下:
1~2月(農曆春節之前)4~5月8~9月11~12月(公曆新年之前)可以說每年都有這麼四個汽車銷售旺季。
簡單分析一下吧,公曆新年開始一定是第一輪旺季的開始,因為緊連著農曆的春節;很多人辛辛苦苦工作一年就圖個衣錦還鄉,而且努力一整年也確實能積累不少,此時就是各類消費品與大宗消費品的銷售旺季(包括房)。旺季一定是促銷季,原因在於所有商家都將每年的銷售任務押寶於幾個旺季中,淡季週期不論多努力意義都不大;而激烈的競爭必然會以“價格戰”的方式體現出來,所以公曆首月就是購車的最佳節點,此時的車輛優惠力度很有可能會很大。
4~5月會是個旺季,因為3~4月會淡一些,消費能力基本都在春節之前釋放到差不多了;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階段來緩衝、讓消費者重新“積蓄力量”,透過年後的兩個小長假的自駕出行刺激汽車消費者,也就是清明和勞動節的假期。
隨後自然還是個緩衝期,週期會適當長一些,積蓄到九月開學季和國慶節長假之前,城市汽車消費市場的活力或提前一步啟用;此時會開啟一輪激烈的競爭,購車也是比較划算的。很多消費者認為過了10月之後的車輛價格就不會有多大的波動了,其實這也是錯誤的觀點,要知道有些車企會按照公曆週期計算任務量,對於經銷商而言在12月結束前要完成相當重的任務量,所以在公曆年末的時候也會是個衝擊銷量的重要節點,其實從9月到次年2月左右都是旺季。
「庫存壓力」同樣是決定車輛價格波動曲線的重要參考,在每個旺季之前,車企都會給經銷商“壓庫存”;以此打造出漂亮的銷量資料以提高品牌影響力,這幾個階段的庫存榮枯線都能體現出較高的壓力,經銷商必須以各種方式清庫存。而唯一有效的方式就是“價格戰”,這也是建議在旺季購車的原因。
有些觀點認為淡季銷量差的時候,去買車不是更容易談價格嗎?其實規律一旦形成,對於經銷商而言就是儲備和去庫存週期的交替,淡季的時候賣不好就拉倒,重心放在售後方面就可以了。
上述是正常規律,近期規律略有變化
2020-2021年的車市同樣有淡旺季的交替,但並不是所有品牌都會打價格戰嘍;原因在於原材料供應的緊張和晶片產能的限制(海外企業壟斷),導致車輛的製造成本水漲船高,有些車企為了少虧損只能少造車。結果造成了很多品牌的車輛都出現了供不應求,其中以新能源汽車為主,少數知名品牌的訂單量都拍到了半年後才能交付,此時即便到了旺季也不會有價格下調。
反之仍舊有價格調整的車輛則多以二三線品牌和燃油車為主,這兩種車型又著實缺乏吸引力,所以近期購車不用挑時間,但到了公曆年末還是有一點要注意。
假設購車的時間節點是12月,一般建議到次年一月再上牌;比如2021.12購入車輛到2022.01上牌,車輛就算是22的車,十年後的車齡就是10歲,反之12月上牌就算是21的年車,同樣過了十年零一個月的車齡也算11歲,車輛的保值率是多少會受到些影響的。所以每年的首月上牌量和上險量資料都會比較誇張,如果時間允許也建議等待到年初。
其他方面沒有什麼特別需要注意的了,在原材料價格趨於穩定,晶片的所謂缺口隨著中中國產晶片的普及而克服後,汽車行業的淡旺季交替規律會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