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黑說金融

    從根本上說,是風險意識不夠,各大銀行保本類理財產品的數量越來越少,收益率也越來越低,投資者都在尋求更高收益率的產品,這時候出現一款收益率還不錯的所謂理財產品,投資者往往忘了其中的風險因素。

  • 2 # 繁仁社

    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缺少專業的理財知識、經驗匱乏,導致輕易受騙上當;

    2、直銷理財公司瞄準中老年人等群體進行,老年人防範意識比較低;

    3、對人營銷太誇張,過分誇張利息

  • 3 # 產品說

    遇到過一些為了二斤雞蛋賠掉一座房的,有的公司打一開始就奔著圈錢去的,忽悠手法並不高明,就是非常簡單的套路,一個“大嗓門”就把臺下搞得熱淚盈眶的,利字面前能不動心的大概只有石頭吧

  • 4 # A00劉大官人

    那是因為都太渴望成功了。

    一般這種公司都抓住了每個人渴望成功的想法去洗腦,會設計出一全套東西讓你相信這個是真的,一旦你被洗腦成功,你就會堅信你這個東西一定能成功,做大做強,肯定會瘋狂跟隨。

    很多容易被洗腦的都是自身各方面素質可能還不是特別達標,不安於現狀,渴望成功,生活經驗不是特別充足。而這些公司也都是利用了你的這些弱點獲得了你的信任。你一旦信進去了,便不再懷疑,可能有過懷疑,也被他們設計好的話術解釋過去,然後更加堅信。

  • 5 # 長投複利

    因為兩個原因,主管原因是貪婪與無知,客觀原因是資訊認知能力不足。

    參與者都有一顆貪婪的心,巴菲特年化才20%,100年房產年化才8%,上市公司屈指可數的龍頭企業年化淨資產收益率才20%-30%。隨便承諾20%甚至更高的收益,這本身就意味著很高風險。一部分參與者知道是騙局,但他們認為自己可以先撤,讓後來人買單,但實際情況是深陷其中無法自拔,越陷越深。

    還有一部分參與者很無知,例如打著P2P幌子的的EZBAO,年化收益並不高10-12%,跟信託差不多。但是隻要深入研究,檢視相關借款公司便可發現都是臨時變更的殼公司,屬於自融。羊群效應使參與者更迷茫,自我強化,陷入囚徒困境。錢寶那樣的騙局也有很多瘋狂的信徒,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杜絕貪婪的心,多思考,拓展資訊渠道,注重常識,自然會遠離騙局,不會被騙。

  • 6 # 三胖財經

    理財公司運營的載體,無非兩種人,一種從業者,一種投資者。我們可以從這兩方面試著解析一下題主的問題。

    一、從業者。

    理財公司從業者,一般都具備一定的金融經驗或專業知識。這裡主要分兩種:忽悠人的與被忽悠的。

    1、忽悠人的。

    這些人一般是頭部管理者,或者中層以上管理人員。他們知道公司只是為了圈錢,輔助設計圈錢模式與市場方案,將表面工作做的盡善盡美。對於他們來講,圈錢是目的,理財或直銷只是一種手段。這些人通常是為了短期利益,鑽監管漏洞,前中期圈錢後,後期就會透過各種方式或手段脫離體系,撇開關聯。要麼退出市場,改行換業;要麼改天換面,捲土從來。

    2、被忽悠的。

    此類人基本都是底層員工,因為高待遇、高福利被吸引過來。很多之前不瞭解金融、自己缺乏專業的理財與風險辨析能力。在合乎市場邏輯體系的培訓下,認為公司的高收益是來自於業務創新或者新模式的溢價收益。他們要做的就是宣傳推廣,邀請意向客戶到公司瞭解,然後由領導或專業人士為客戶講解,消除客戶隱患,以高收益誘惑投資者。

    因此,從從業者的角度看,忽悠人的理財成本極低,短期的可能直接跑路,長一點的很多是擊鼓傳花模式,在資金鍊斷裂前就各奔東西,留下一地狼藉。

    二、投資者。

    投資者也有兩種:僥倖的與被忽悠的。

    1、僥倖的。

    很多被忽悠的客戶,通常都是年紀比較大,愛佔便宜的一類人。此類人透過理財公司沙龍,透過表面覺得公司有背景、有實力,沒深入瞭解產品的風險與可行性。在被多輪洗腦後,帶著僥倖心理,希望享受高息收益。

    有的是明白模式的不可持續性,但透過“直銷”模式可以人帶人,覺得自己是頭部參與者,可以很快收回本金。在自己投入的基礎上,開啟“傳銷”模式,希冀透過下線迅速回本甚至積累財富。

    2、被忽悠的。

    這類人基本是最不幸的,因為他是是事實的虧損者,所有投資很可能血本無歸。從業者可能少部分會受到法律制裁,僥倖者可能也參與了“傳銷”,已經回本甚至盈餘,只有此類人,後知後覺,出問題了才悔不當初,尋求有關部門立案也常常遙遙無期或漸無聲息。

    這類人通常是受高息誘惑,辨別能力差,在從業者多輪攻勢下,開始小額嘗試。發現回款正常後就開始加大投入,最後弄得血本無歸。

    綜上,很多的直銷、理財公司的產品或模式,業內人可能旁觀者清,但更大部分人是當局者迷,再加上受高利潤誘惑,被忽悠後還努力找理由說服自己深信不疑。再加上當前金融監管不夠完善,導致市場魚龍混雜,才會為此類機構提供了溫床。

  • 7 # 劉哥侃財經

    老劉認為:主要是兩方面,認知和貪心。下面我從兩個方面來分析。

    人無法賺到他認知以外的錢

    不得不否認,直銷公司和非銀行理財公司忽悠人的能力很強,招數千奇百怪,一不小心就會中招。直銷公司非常會研究人性,往往能擊中人性的痛點,擊中痛點取得同理心,那銷售產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非銀行理財公司有沒有合法合規的,那肯定有。為了忽悠理財人群到他那裡理財,就兩招包裝專案和許諾高利息。偏偏有些人就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相信理財公司那一套說詞,人要想做某一件事的時候,都會往有利於自己的那一面去想。上當受騙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貪心會讓人失去理智,失去科學分析的能力

    貪心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力不強的表現。貪心更會失去理性分析的能力,跟容易盲從一些人或事。直銷公司和理財公司在研究人性方面有其獨到之處。利用人的貪心和慾望,從而使你產生盲從。

    在你已有盲從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後,你會排斥其它觀念或者思想的進入。然後在放大你的慾望,慾望會使人瘋狂,在給你勾畫出遠超常人認知的海市蜃樓,你能做的就只有往裡跳了。

    總之,人無法賺他認知以外的錢。憑運氣的事有沒有,確實有,但那機率有如彗星劃過天空。貪心會讓人失去理智,無法自控,在放大你的慾望,上當受騙也就是理所應當的了。

  • 8 # 家庭管家健康諮詢服務

    貪慾唄,已經被房價物價搞瘋了啊,已經徹底喪失了理智,做人的最基本道德底線,管它什麼害不害人,只要賺到錢,甚至短期內賺到大錢就行啊!也不去研究錢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只要眼下忽悠到人買單保單自己能賺到錢就好,不管他是是否虧錢……不過真正意義上的正規理財公司和直銷公司,是不玩任何套路的啊,但在當今社會逼近是少數,而且賺錢往往沒那麼快,而且還需要前期付出很多的努力與代價,賺錢又不是很多,所以太多內心浮躁急切的人,對這樣的公司是不感興趣的啊,只有慈悲善良內心真正有定力有長遠眼光的人,才去選擇,比如我就是其中少數人中的一位,只選擇誠信度很高的信守承諾童叟無欺公平信實的直銷公司長期合作共贏,運用這家公司的營養保健品、淨水器、空氣清淨機、鍋具等健康產品以及高度環保的日用品和美容護膚品,服務那些追求健康環保高品質生活的有緣親友與真誠善待專業服務每一個人親友,幫助與協助親友真實不虛的改善健康高品質的生活,這是一種多麼富有做人內涵和受人尊重的事情啊!

  • 9 # 美伢超奈思

    2015到2018年,我身邊有3個人理財被騙。A是40+公務員,被P2P坑了5萬,至今未兌付。B是一對大學老教授夫妻,被某理財平臺坑了600W,養老錢血本無歸。C是能源界老一輩的風雲人物,一個開勞斯萊斯的爺爺。被自己司機誆騙,買了某不知名理財公司的產品,坑了6000萬。不是全虧,本金分期兌付,至今未還完。

    有人說是因為貪心,這是廢話。你買銀行理財還會揀高的呢,你不貪心?

    我認真考慮過為什麼他們會踩坑,是比我笨嗎?絕對不是。P2P最火的那幾年,我之所以沒有進場,是因為做酒店太掙錢了。我們投資用了槓桿,幾百萬本金幾年滾出一個億。怎麼會被15%這種回報率誘惑?

    反觀被騙的主流群體(這裡沒有輕視的意思,受害者應該被我們保護)。以老年人居多,以投資無門者居多,以信人者居多。

    當年的蟻力神,近年的權健,哪個不是明顯在鬼扯。但是人們依然被自己的親朋好友帶進坑。今年初,某國有行高管、總行跨國部門負責人,拉我做美國某奇怪品牌護膚品的直銷。模式類似於安利,我購買她能得到分成。最後出於信任且礙於面子,我買了一個基礎套裝。使用感簡直垃圾。遂放棄。

    因為做投資的關係,身邊有不少有錢的朋友。今年疫情期間,突然湧現出好幾個推薦我XX產品。主要是閒的。如果像頭幾年投資回報30%+,沒人關心這個。

    普通人投資無方、投資無門、投資經驗匱乏。我近年深切感受到了。對於基礎的投資品類、市場行情一無所知,連經驗都不知道去哪裡找。如果你瞭解院線電影的成本及利潤,還會眾籌投電影嗎?你知道票房破億、破10億有多難?

    不是人人都學過經濟學,都是MBA。那怎樣避免被誘惑?

    第一、積累投資知識。基本的市場行情要了解,新聞要經常看,學會看財報。

    第二、低成本試錯。我第一次買基金豪氣干雲拿了100萬,真是有毛病。10萬不行嗎?分開多買幾支不行嗎?

    第三、設定回報率天花板。及時回撤。賺的少沒事,不會虧很多。

    最後,投資有風險,但實踐出真知。學費你若能承受,我還是建議交一交。一輩子不投資沒虧錢,是自恃聰明。見過了大風大浪,理智投資,才是真睿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男票天天出去喝酒,不讓出去就要分手,這樣的愛情還要堅持下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