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象牙塔學業規劃指導

    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尤其是在一個單位,常習慣性的相互比一比,看看誰的能力強、本事大。這也算是人們交流的一種方式。單位之間也一樣,否則也就不會什麼“爭先創優”的說法了。

    作為軍人,這方面的“爭強好勝”就顯得更加突出。和對手爭,和兄弟單位比,將軍人的血性在一場場比鬥中發揮的淋漓盡致。這不,自從美軍派兵參加收復非洲,英美軍隊之間的爭鬥就一刻沒有停止。

    希特勒的戰略錯誤,讓非洲的隆美爾黯然無光。

    阿拉曼戰役結束後,在他的指揮下,7萬部隊有條不紊的撤退。但他要面對的是嚴重的物資短缺。連希特勒本人都不得不承認,要想讓軸心國部隊堅守下去,每月至少需要給他們提供15萬噸的軍需物資。

    如今,每月的貨運量還不到一半。

    除了食物和彈藥奇缺之外,燃油的儲備量也急速下降。由於沒有充足的燃油,他們已喪失了進行任何重大戰役的機動作戰能力。制空權、制海權完全喪失,就連他們為傲的裝甲叢集也在大批的盟國飛機、坦克的攻擊下,優勢也蕩然無存。

    面對這樣的困境,希特勒仍然頑固地認為,軸心國可以長期堅持下去,而且必須長期堅持下去。他現在已經很清楚對手為什麼一心想要攻下突尼西亞了,因為他們的最終目的就是擊毀德國在南歐的基地。

    作為優秀的“戰術家”。他認為,在德軍戰鬥力依然尚存的情況下,收縮兵力,集中使用兵力是解決當下頹勢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是說“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收緊拳頭的過程中,尋找戰機,消滅對手。

    他也是這麼做的,在撤退的過程中抓住機會,對一路推進的美軍進行反擊,造成了美第二軍有3000人陣亡,4000人被俘,這是美軍在北非戰場上遭到的最慘重的損失。蒙受羞辱的美國軍方換上巴頓出任美第二軍軍長。

    當向希特勒建議將德意聯軍撤往歐洲遭拒後,心灰意冷的戰術家告病回國休假,永遠地離開了成就他一生輝煌時刻的北非。而一心想與他比試一下的巴頓聞訊後,大失所望。

    沒有“戰術家”的軸心國軍隊,戰鬥力大減,據守在突尼西亞城。就像一盤美味的午餐,隨時被盟軍吃掉。

    兩軍高層內部開始暗暗較勁。

    司令部開始制定總攻計劃時,內部出現了激烈的爭執。原來,地面部隊總司令亞歷山大總是看不起美軍,他認為美國大兵大都不學無術,並且都是吃不了苦的老爺兵。所以,在他主持制定的作戰計劃中,將他們排斥在了最後決戰外。

    而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對英軍的做法也頗有微詞。他也根本看不上英軍的戰鬥力,在阿拉曼大捷前就沒有打一場勝仗,在美國的有力援助下,取得阿拉曼大捷。現在卻以奪取非洲“功臣”的姿態,把美軍涼一邊,讓英軍摘得最後的勝利果實。

    貪天功為己有,小人之舉。

    就在這時,獲悉訊息的巴頓將軍,頓時勃然大怒。氣急敗壞的連夜向艾森豪威爾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建議把整個第二軍悉數派往北面,讓美華人自己進攻比塞大。

    功勞不能一個人獨佔。

    艾森豪威爾經過仔細的考慮,最終同意了他的要求,並平心靜氣地命令亞歷山大更改了作戰計劃,把第二軍調往北部。

    美英兩軍將領明著搶攻。

    代號為“鐵匠”的行動開始了,蒙哥馬利的第8軍首先發起了進攻,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亞歷山大對於第8軍不能參加對德軍總攻的一個補償。

    然而不幸的是,這個補償的代價是慘烈的。在進攻兩天之後,就由於遭受了嚴重的損失,不得不停止了攻擊。

    此時,巴頓的美第2集團軍也獨立展開了攻勢。在兩個方向上,英美兩軍的裝甲部隊和德國坦克兵為了爭奪一小塊平地而進行激烈衝殺,相互衝擊;步兵為了攻佔一座山頭,不惜血流成河,屍橫遍野。

    最終,攻佔了突尼西亞城。猖狂一時的德意聯軍投降了。非洲的殘敵徹底肅清了,俘虜德意官兵25萬人。

    這次,兩軍的爭搶只是一個開端。

    尤其是巴頓和蒙哥馬利,雙方誰都不服誰,全然一副“球大哥不理球二哥”的態度。更較勁的“較量”放在了西西里島的爭奪上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可以在網上或者頭條的小編那裡買組裝主機嗎,靠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