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杖鄉遊

    個人感覺馬邑即使成功伏擊成功,也只消滅部分匈奴,不會從根本上解決匈奴問題,漢武帝一生伐匈奴也沒有將匈奴問題解決,五胡亂華第一胡就是匈奴。五胡亂華後匈奴才退出歷史舞臺!

  • 2 # 劍鋒過了不留痕

    歷史已成定局。歷史能從來嗎?歷史是過去時,是不可能從來的。因而,針對這種歷史事實的話,當代人羅裡吧嗦的說得最多,都是廢話。

  • 3 # 遙遙西山一點紅

    馬邑之謀是漢朝對匈奴政策轉變後的第一次嘗試,只是一場伏擊戰,後來因洩密而失敗,這場戰鬥就算成功也只是對匈戰爭的開頭曲,漢朝與匈奴的戰爭不是靠一兩場戰鬥就能結束的,漢朝自建立起一直都在進行,只不過是一直處於被動防守位置,因為漢初劉邦白登之圍後對匈奴實力產生了畏懼感,一直被迫採用和親政策維持與匈奴不發生全面戰爭,漢匈戰爭一直控制在區域性範圍。漢武帝繼位後由於國力上升開始考慮武力解決匈奴問題,馬邑之謀僅僅只是開端,漢匈都很清楚只靠幾場戰鬥是打敗對方是不可能,一旦開戰必然都是曠日持久的戰爭,馬邑之謀的勝利與否都對大局影響不大,它只是漢匈戰爭的一個開端,是漢朝主動向匈奴宣戰。對匈奴的戰爭必然會持續下去,直到分出勝負,馬邑戰鬥的流產只是提前讓漢朝認識到依靠傳統的步戰方式與匈奴對戰的劣勢和侷限,是漢朝明白與騎兵對戰必須依靠騎兵,漢朝必須建立強大的騎兵 ,消滅匈奴必須用騎兵長途奔襲的方式。因此馬邑之謀無關大局,作戰方式的轉變必然湧現出一大波精通騎兵作戰方式的將領。

  • 4 # 頑石1975

    這個問題很是弱智,縱觀歷史從來都沒有一戰就能定乾坤的,最多也就是扭轉一下局勢。就算馬邑之謀成功了,也只是讓漢朝提前由守勢轉變成攻勢,後面衛青和霍去病的功勞就不如現在這麼大,僅此而已。

  • 5 # 大白白野

    如果馬邑之謀勝了話,可能後來還會有衛青、霍去病。

    因為馬邑之謀勝了,漢軍三十萬圍殲了匈奴軍十萬,把軍臣單于活捉或殺死,都不能畢其功於一役。

    實踐證明,衛青、霍去病是反擊匈奴最優秀將領,“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就連著名的“飛將軍”李廣對匈奴戰績都不好,漢朝所謂許多不錯將領對匈奴打防禦戰還可以,進攻深入匈奴腹地作戰就不行。匈奴悲歌道:“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這些都是衛青、霍去病指揮對匈奴作戰的結果。霍去病去世後由於沒有合適將帥,對匈奴戰事暫告一段落。漢武帝后期對匈奴作戰總體來看效果不好,是失敗的,士兵、戰馬傷亡很多,連主帥李廣利兵敗都投降了匈奴。漢武帝后期算窮兵黷武,導致國內許多地方農民反抗,漢武帝知錯就改,下“罪已詔”。停止了對外戰爭。匈奴後來分裂成南漢匈奴,南匈奴東漢時期內附,北匈奴被東漢等聯軍消滅西遷。

    匈奴是很難對付的。漢初,漢高祖劉邦被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領教了匈奴的強大厲害,漢高祖、呂后執政、文帝、景帝時期都和匈奴搞“和親”,不敢進攻匈奴,匈奴卻時常騷擾漢境。

    漢武帝時期想反擊匈奴,僅靠第一次的馬邑之謀勝利也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還得啟用衛青、霍去病兩位天才騎兵統帥。

    馬邑之謀活捉軍臣單于似乎結果好些,可以就此和匈奴談條件,獲得一定利益。如果殺死軍臣單于,軍臣單于弟弟伊稚斜可能繼位,伊稚斜是好戰分子,對漢朝會產生瘋狂報復。

    馬邑之謀發生在公元前133年,是漢武帝釆用王恢建議,利用商人聶壹引誘匈奴軍進入漢軍設伏區域進行圍殲,曹魏名將張遼就是聶壹的後裔,但是匈奴軍臣單于發現漢朝設伏計劃,馬邑之謀沒有成功,王恢被迫自殺謝罪。漢匈決裂,雙方爆發了大規模戰爭。

    公元前129年,匈奴大舉入侵,武帝升衛青為車騎將軍,與騎將軍公孫敖、輕車將軍公孫賀、驍騎將軍李廣四路迎擊匈奴。但三路皆失利,只有衛青在龍城之戰大勝而歸。從此,在對匈奴戰中,衛青和他外甥霍去病逐漸脫穎而出,成為常勝將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闖關東》裡的“老獨臂”算不算傳奇人物呢?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