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枝青荷
-
2 # 肖邦青史談
孫可望與李定國在聯明抗清問題上的分歧是其內訌的主要原因。張獻忠犧牲後,大西軍餘部退守雲貴,這時清朝已經建立,民族矛盾迅速上升,這要求大西軍必須適應形勢變化,廣泛聯合抗清力量,反對清朝統治。
李定國的建議得到了多數與會將領的贊成。但孫可望對聯明抗清,恢復中原已失去信心,只想保住所得土地,稱藩於滇、黔、楚、蜀,故對李定國的建議無動於衷。
李定國表示孫可望亡命南海是死路一條,那還不如當場死去,旋即拔出寶劍,準備自刎。眾將一見,忙奪下寶劍,一起跪地高呼擁護李定國的建議。孫可望見人心歸向李定國,隨即同意進兵雲南,聯明抗清,但對李定中中國產生了疑慮。
孫望與李定國之間的矛盾,是比較複雜的,其中的因素有很多:
1.聯明抗清的態度問題
孫可望原本是反對加入南明永曆朝廷的。他代表了一部分農民起義軍的心聲:明朝把我弄得飯都吃不上,只能造反;一道造反的兄弟們被官軍殺死的,可謂是數不勝數。雙方血戰這麼多年,如今讓我屈尊去俯就南明,我心裡真心不爽啊。
李定國則堅持要聯明抗清;而且,加入南明永曆朝廷以後,李定國就拋棄了農民軍的立場,矢志不渝地效忠永曆皇帝。
李定國對永曆皇帝的忠誠,讓孫可望大為不滿。
2.農民起義軍領導人之間固有的傾軋因素
這一方面,遠的不說,孫可望、李定國的上一輩中,李自成殺了羅汝才;張獻忠與李自成相互都想除掉對方。
作為大西農民軍的高階將領,孫可望與李定國也不例外。
從張獻忠時期開始,孫可望就位居諸將之首,是領頭大哥;可李定國對孫可望一直是不服氣的。
聯明抗清以後,孫可望主持大政,對清軍展開大反擊。李定國“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從此,李定國聲名卓著,風頭甚至達到了與孫可望並駕齊驅之勢。
這是孫可望絕不能容忍的。因為當時孫可望被封為秦王,自號“國主”,是事實上的軍政一把手。
而李定國作為下級,功勳超越了孫可望,估計自己也不知道收斂藏拙,所以,孫可望才暗中準備殺了李定國。
3.南明官僚的離間問題
孫可望把窮途末路的永曆朝廷接到安龍以後,並不把永曆皇帝和南明重臣們放在眼裡。他只是要利用南明的旗幟,來號令天下,與清軍角逐天下。
李定國則對永曆皇帝和南明重臣們很是尊重,一心要效忠南明朝廷。
南明那些只會黨爭內鬥、不能抵禦清兵的官僚們,動不動就被孫可望嚴厲打壓,失去了在朝廷興風作浪的威風;因此,他們對孫可望恨之入骨。
官僚們對付農民軍領袖,經常採用挑撥離間的伎倆,而且屢試不爽。於是,他們故伎重施,在孫可望、李定國之間不斷地進行挑撥離間,使孫李二人的矛盾更加惡化。
4.農民階級的自身侷限性
同為農民軍將領,孫可望固然是心胸狹窄,對李定國猜忌排擠;但從孫可望降清之後、李定國執掌朝政的情況來看,李定國對劉文秀的排擠打壓,對忠於南明的孫可望舊部將士極端歧視,說明李定國比孫可望也強不到那裡去。
綜合來看,孫可望、李定國之間的矛盾問題,實質上是大西農民軍內部“反明派”與“擁明派”的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