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浩漢防務論壇

    首先,早期的戰列艦受制於裝甲厚度和火力以及航速的最佳平衡,往往只有將更多的武器以及更多的動力系統放置在長度最短的艦體上才可以保證用最小面積的裝甲來保護更多的地區,所以早期的戰列艦一般是又短又寬,甚至長度還不如當時的裝甲巡洋艦以及戰列巡洋艦長。然而戰列艦雖然從平面上來看又短又寬,但是從側面和正面就可以看出來短而寬的艦體賦予了戰列艦穩定的射擊平臺以及可以佈置的2層副炮甲板。這使得戰列艦雖然航速和機動性不如巡洋艦,但是卻往往可以在更短的艦體上佈置更為密集且口徑的火力,三笠號和春日號。納爾遜勳爵號和米諾陶號的對比也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即使是到了無畏艦時期,170米~210米左右的戰列艦也要比190米~240米的戰列巡洋艦要斷,因為在早期而言,戰列艦所需要的並非是高航速,相取代的則是同樣水平的標準戰列艦航速(15~21)節。所以即使是戰列艦發展到了無畏艦時代,也沒有質的改變當時戰列艦的水準。而且早期的無畏艦,比如拿騷級無畏艦,無畏號無畏艦都使用了在船舷兩側佈置火炮的佈局,所以對艦體的寬度的要求也隨之變高,且揹負式炮塔的方式也率先運用在了無畏艦身上,所以早期的戰列艦由於火炮的佈局,動力系統的要求最後都沒有選擇像長艦體的巡洋艦體型也是有自己的原因的。

    而到了超級無畏艦時期,由於海軍軍備限制條約的簽訂,各國不僅要停止建造或者拆除掉正在建造中戰列艦。且戰列巡洋艦也由於要把更多的噸位留給戰列艦而被大量退役,所以導致了在華盛頓海軍條約艦艇更換期各國只能只能選擇建造出可以代替戰列巡洋艦和戰列艦的高速戰列艦,所以在超級無畏艦服役之後,艦體長寬比也因此達到了8:1的巡洋艦比例。

  • 2 # 縱橫論道

    這和早期戰列艦的主戰艦定位有關。首先,主戰艦要佈置密集的炮火,而艦艇兩側多層的密集的舷側炮就是不二選擇,所以甲板就必須建得足夠寬; 第二,主戰艦和敵方交火,攻擊對方都主要是針對目標更大的側面,所以戰列艦的側面裝甲厚度就很重要,這也增加了艦艇寬度; 其三,由於艦艇側面是主要攻擊目標,因此側面面積就不宜過大,所以,儘量縮短艦艇長度就是一個選擇; 第四,早期的海戰,對艦艇的航速要求不是很高,因此從現在的眼光看長寬比就顯得不太合理; 第五,從根本上來說,早期的海戰更象當時陸戰的翻版,那就是兩軍對壘,比拼火力和裝甲。說穿了,海戰和海軍建設的思想決定了艦艇打造的思路。

  • 3 # 渝採風

    早期的戰列艦注重的是整體防禦能力,而且早期的船用動力系統的馬力數值也很尷尬,而要獲得高航速就需要把戰艦艦體延長,所以早期的戰列艦隻能犧牲高航速才能做到重火力和重灌甲的平衡。犧牲了高航速之後的直接結果就是艦體粗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柯潔對戰AlphaGo的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