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且行且聽風

    趙光義,即為宋太宗,是北宋的第二位君主,其在歷史上口碑並不好,而在民間更是“惡跡斑斑”,在民間傳說中,甚至是官方史書中,都有不少宋太宗的非議之詞,其中最為懸疑的便是“斧聲燭影”,不僅如此,宋太宗在登上皇位之後,對待昔日的皇嫂,也可以說是“刻薄寡恩”,讓重視禮節的大臣不能忍,也讓後世之人唾罵。

    宋皇后的影視形象

    先說說“斧聲燭影”的謎案

    關於“斧聲燭影”,既然是謎案,自然有諸多的爭議,不同史書記載不同,而在民間,更是被加以誇張擴大,這裡引用明朝陳邦瞻先生編撰的斷代紀事本末體史書《宋史紀事本末》進行解讀,其記載原文如下: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炅。

    斧聲燭影

    透過這個記載,可知,在大雪紛飛的晚上,趙匡胤召見趙光義,而突然趙匡胤用柱斧(一種類似柺杖的物品,並非兵器)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而沒多久就暴卒了,這事頗有蹊蹺,好為之,究竟如何理解,一種理解是讓趙光義好好治理天下,但是既然是這,沒必要大聲來說,而更傾向的解釋是:呵斥趙光義,你做的好事,之後就暴卒了。

    趙光義繼位謎案

    根據《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趙匡胤死後,宋皇后告訴晉王:“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多是無奈之餘,無奈接受現實,也足見趙光義繼位的不正常。

    而在宋代史學大家司馬光的《涑水紀聞》中,其記載如下: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王繼恩之誤)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徑趨開封府召晉王”。又遇醫官賈德玄(程德玄之誤),“乃告以故,叩門與之俱入見王,且召之。王大驚,猶豫不敢行,曰:‘吾當與家人議之。’入久不出。繼隆促之曰:‘事久,將為他人有。’遂與王雪下步行至宮門,呼而入。繼隆使王且止其直廬,曰:‘王且待於此,繼隆當先入言之。’德玄曰:‘便應直前,何待之有?’遂與俱進至寢殿。”……“宋後聞繼隆至,曰:‘德芳來耶?’繼隆曰:‘晉王至矣。’後見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

    史學大家司馬光

    根據司馬光的記載,太祖趙匡胤去世時,趙光義並不在身邊,自然不存在謀殺兄長的事,也就是斧聲燭影的事無從說起,但是這份記載中另一個問題是,宋皇后讓太監王繼恩召秦王趙德芳入朝,而王繼恩則將晉王趙光義召入宮內,並說“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而之後宋皇后也不得不承認現實。

    在這不同的記載中,有一點似乎可以確認,那就是宋皇后不願意趙光義繼位。

    趙光義對待皇嫂刻薄寡恩

    趙匡胤去世的時候,宋皇后才年僅24歲,年齡並不算大,而且趙匡胤的兩個已經成年,按照古代宗法制度,父死子繼,所以應當繼位的是趙匡胤兩個成年的兒子,而根據史書記載,宋皇后應當是確實想讓趙德芳繼位,這一點得罪了趙光義。

    雖然趙光義答應皇嫂共保富貴,但是其實際行為卻很差勁,其對待這位昔日差點阻礙自己登基的皇嫂意見很大,一登基就讓宋皇后搬出原有宮殿,另外安置住處,可以想象,這位宋皇后也必然沒有得到多高的待遇,因為趙匡胤的兩個兒子趙德芳和趙德昭也先後去世。

    正史早已去世的“八賢王”趙德芳

    更為刻薄的是,宋皇后去世,宋太宗趙光義不僅不為自己的嫂子服喪,而且也不允許大臣前去,這顯然有違禮制,而對於敢私下議論此事的大臣也被趙光義貶謫。

    宋太宗趙光義

    不僅如此,對於這位昔日的皇后,太宗皇帝不僅不允許其和太祖合葬,而且也不允許進入太廟,不過在大臣的勸阻和爭取下,宋皇后才得以葬在太祖陵墓旁,而宋皇后的神位直到宋神宗才得以供奉太廟。所以說趙光義對待這位昔日的皇嫂,真是極度之刻薄寡恩,而也讓後世不少人唾罵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安石,歐陽修,杜甫和蘇東坡四個人中你會選擇誰當朋友?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