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居之不易
-
2 # 英年早肥的影音世界
武俠電影喜歡最後有BOSS戰,因為是劇情高潮的需要,也是視覺效果的需要。但小說和影視劇不一樣,相對而言更追求的是情節的完整性,高潮不一定放在最後,但最後結尾一定要深化主旨、首尾呼應,這樣小說才能脈絡清晰、合情合理。
具體到金庸小說,他的結尾追求的不是感官上的刺激,而是主題上的昇華。以一場Boss戰為結尾相對而言更為簡單但卻落了下成,《天龍八部》結尾蕭峰的悲壯、《笑傲江湖》結尾令狐沖的隱退、《鹿鼎記》結尾韋小寶一句“老子不玩了”的無奈,遠比打一場boss戰來得深刻,這也是大神作者和文壇小白之間最大的區別所在~
-
3 # 北門猿
是多是少,不妨來量化統計。
《書劍恩仇錄》,1955年,結尾差不多是和反派boss的最終一戰,只不過這個boss不是武林高手,是乾隆。
《碧血劍》,1956年,結尾是打玉真子,符合條件。
《射鵰英雄傳》,1957年—1959年,結尾華山論劍,打歐陽鋒,勉強符合條件,但問題是單打獨鬥沒打過……而且真正的結尾給了成吉思汗。因此最多算半個。
《雪山飛狐》,1959年,是打架,不是反派,算半個。
《神鵰俠侶》,1959年—1961年,靠近結尾處是最終一戰,符合條件,不過真正的結尾是華山論劍。還是隻能算半個。
《飛狐外傳》,1960年—1961年,最大的一仗是在結尾打的,但並不符合【和boss決戰】的模式。——這書boss是誰?石萬嗔?被程靈素無聲無息弄瞎了。田歸農?不夠格。朝廷?掌門人大會的事早在好幾回之前就結了。
《白馬嘯西風》,1961年,我其實不想把短篇算進來,不過本書符合條件。
《倚天屠龍記》,1961年,屠獅大會不好說是和反派打,之後和元軍作戰,元軍也不好說是反派boss。大致來說和飛狐外傳一樣,雖然以一堆打鬥結尾,但抓不住主要boss。
《連城訣》,1963年,不符合。
《天龍八部》,1963年—1966年,本書是以全書中最大的場面和最艱苦的戰鬥結尾的,但對手恐怕稱不上反派大boss——話說天龍里有反派大boss這路人嗎?丁春秋倒是純惡了,可他也沒能辦成多少事。
《俠客行》,1965年,結尾是故意造成的反差,當然不是。
《笑傲江湖》,1967年,差點就符合條件了,但沒打起來,反派大boss先死了。
《越女劍》,1970年,短篇,且沒有明確的反派boss。
綜上所述,排除3部短篇不論。
完美符合題目條件的,書、碧,2本;
以最終一戰結尾但不全符合條件的,雪、飛、倚、天,4本;
有最終一戰但選擇了其他事件作為結尾的:射、神,2本;
壓根就沒打算寫最終一戰的:連、俠、笑、鹿,4本。
綜上,我們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金庸本來也是這麼寫的,因為這是吸引讀者最自然的路數——爽文不就看的是主人公的成長?那就最後讓他成長到天下第一好了。
2。但是金庸不滿足於以主角的武功成就為全部追求,他想表達一些其他的東西。所以結尾就不一定是打架了。
3。金庸後期筆力長進,有充分的駕馭能力,所以不必侷限於這種套路,也能寫出讓人想看的情節。
回覆列表
你不覺得結尾和反派決鬥很低極嗎,快意恩仇,從來都是最低階的刺激,相反,金庸武俠結尾就顯得高明得多,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