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輝127872546
-
2 # 安麗霞—安老師
約翰遜說,偉大的工作並不是用力量,而是用耐心去完成的。《深度工作》這本書更好地詮釋了在碎片化時代,如何訓練大腦,專注又耐心地完成工作。
最近我梳理了很多作家的書籍,發現他們的理念和《深度工作》的內容有共通之處。
01 稻盛和夫《活法》
決定工作價值的並不是那些瑣碎膚淺的表象,而是在“水面”下真正的“深度”。稻盛和夫用他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運用深度工作解決問題。
02 瑞.達里歐《原則》
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不斷思考,以一個更好的方式對待現有的工作,達利歐在實踐中總結出工作和生活的原則,讓他成為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人士之一。
03 李笑來《把時間當做朋友》
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時間,都固定做一件事情,形成節奏。樹上春樹要求自己每天創作10頁,寫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把時間當做朋友,正確地做事情。
04 加里.凱勒《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
要想獲得出類拔萃的成就,就要學會放棄很多事情,專注於做那件最重要的事情,一件就夠了。
05 山下英子《斷舍離》
把握主動性。生活是自己的,工作環境是動態的,主動整理自己內心的混沌,讓我們更舒適地工作。
06 安德斯.艾利克森《刻意練習》
選擇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後,接下來是將工作內化成習慣。透過大量的有效訓練,我們可以創造潛能和天賦,從而人人都可以成為天才。
07 阿圖.葛文德《清單革命》
清單是讓我們把事情做正確的必要方式,這也是減少犯錯,高效做事情的方法。
08 勞拉.德坎姆《天天25小時》
不要放棄細碎的時間,少量時間也能帶來快樂,將核心競爭力之外的事情交給別人做,或最小化這些事情。
09 琳達.格拉頓《百歲人生》
面對長壽時代的變革,我們自身的人生經驗不足以應付,需要我們在工作,財務,生活等方面提前籌備,來適應時代的變革。
10 小倉廣《做事的常識》
為什麼有些人能順利把事情做出業績,為什麼有些人永遠說得多做得少?掌握做事情的常識,不斷達成目標,做出成績。
接下來,找到適合自己的深度工作模式,像經商一樣去執行,做自己的CEO,你準備好了嗎?
回覆列表
微信焦慮症顧名思義是一種強迫症,因為焦慮不安就是自我保護的一種生理體現,動植物在受到傷害干擾時都會採取自我干擾保護識別,這是廣義說法,對於狹義來說微信焦慮症不僅僅存在微信更存在於各種網路平臺軟體之中,有訊息提示就會不自覺的去看去點選,這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先天性心理...
針對如何保持深度工作能力我覺得簡單從思想問題研究歸根結底在於一個人的觀念,如果嚴於律己則任何針對無從干擾,如果隨波逐流就算沒有焦慮也成了一種強迫自己尋找真理的標誌,我們在任何時候都有不同的焦慮,關鍵在於你自己是否需要是否固執是否決斷?因為問題的答案與疑問在於你自己對於事物的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