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慫人不想慫

    帝國主義的發展是以侵略來實現的,德國完成了兩次工業革命,生產力發展的需要。一戰的發起是其有領先的實力。

    一戰戰敗後,由於各國對戰勝國利益分配上各懷鬼胎,美國給德國大量的貸款,使德國迅速發展並超越一戰時期,法西斯主義的誕生,促使德國再次發動侵略,此時德國依然是發達國家。

    二戰的戰敗只是納粹政黨的戰敗,但德國透過兩次侵略掠奪的資源還在,工業基礎還在。所以德國仍然是發達國家。

  • 2 # 諸葛村的里正

    在古代,一個國家戰敗了,可能遭遇的是人民被大量屠殺,耕地荒蕪、城池被毀,換了敵人的首腦當皇帝,所以叫做身死國滅。

    而近現代的戰爭,比如二戰,軸心國是以滅國、霸佔資源為主要目的的,如果沒有社會輿論約束的話,他們恨不得把地方的人民全部殺光!

    而同盟國這邊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維護既有的國際秩序,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防止軸心國尾大不掉。因此,他們打敗德國之後,除了派兵駐守,搶回原來屬於自己的東西之外,只要任務是對佔領區的居民進行思想意識的改造,其餘基本沒有什麼過分干預的手段。

    第一:工業技術體系比較完整

    在古代,技藝的傳承,主要靠傳幫帶,很少有工業技術書籍留下來,有的家族、行業,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採取的是父傳子、家族內部傳承這樣的路徑,一旦遭受戰爭摧殘,很多技藝就會丟失,需要後人重新摸索,戰後恢復自然很慢。

    而具有完備工業體系的國家,技術書籍非常珍貴,且這些技術引數、工藝流程,都是嚴格記錄在書上的,後人只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就可以閱讀並掌握。比如冶金、化工、電子、機械加工等。

    在納粹早年搞的“焚書”運動中,燃燒的基本上是文學、社會思潮、哲學這類書籍,對於工程技術類的書,他們壓根都不會搬出來燒掉的,很多都藏在私人企業家或者工廠的資料室當中,在大轟炸中,得以倖存。

    在德國,很多技術類的資料,甚至在2021年,都是可以拿出來參考的,這類書籍的裝幀,非常奢華,牛皮封面,燙金文字,書頁的紙張質量,堪比銅版紙,很多書,拿在手上,就是沉甸甸的厚重感覺,這是一個極端崇拜技術的國家。

    第二:大量熟練工人留下來

    現代化戰爭,打的就是後勤,也就是工業生產能力,在德國戰敗的時候,軍人慷慨赴死或者投降,放下武器,就可以回家種田或者進工廠做工,而在大轟炸或者城市攻堅戰的時候,很多技術工人是不會上戰場送死的,他們在戰後成為經濟建設的中堅力量。

    軍轉民的效率高。能夠生產虎式坦克的工廠,不是別人,正是賓士、寶馬、大眾這樣的老牌企業,他們在戰爭結束後,立即將生產線恢復成生產轎車、冰箱、電視、收音機、腳踏車、工程機械等,這要比中國這樣的農業國家的轉型方便許多,那麼多工人,只要按照另一套生產手冊恢復生產就可以了。

    車床還是那臺車床,測量工具還是原來的卡尺、千分儀,原來測量炮管,現在測量汽缸引數,是不是很方便?

    第三:馬歇爾計劃與冷戰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的丘吉爾開始使壞,英倫三島千瘡百孔,但是他們更害怕蘇聯在歐洲一家獨大,便唆使美國帶領著歐洲兄弟們抱團取暖,尊奉美國為龍頭老大,直接就成立了北約組織。

    美國的總統杜魯門,聽從了馬歇爾的建議,對原西歐的國家,進行恢復生產的幫扶行動,要他們儘快從戰爭創傷中恢復過來,才能夠對抗蘇聯,於是,大量的美元貸款投入到英、法、德這樣的國家,它們有著強大的工業基因,恢復起來自然比波蘭之類的國家強太多。

    德國又處於與蘇聯接壤的位置,抵擋蘇聯,要靠德國的主動參與,沒有甜果子吃,德華人不會心甘情願的。於是,只好用經濟刺激的方法,讓德國緩過神來。

    這樣一來,德國在戰後的4-5年之間,經歷過一段低潮期之後,他們的產品出口、國內市場都恢復了,開始努力建設自己的國家,甚至把原來炸燬的多處老建築都開始恢復,從廢墟中找到原來的碎塊,按照原樣恢復,這一過程,到今天都沒有停止。我們到德國去旅遊,看到他們市中心的很多哥特式教堂的外牆,甚至留有彈孔。

    以上就是德國為什麼成為發達國家的根本原因。

    總結:

    對比中國的工業化過程,由於解放後的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很多東西要從頭開始建設,最主要的是人才匱乏,資料的奇缺。

    加上華人口眾多,先期最主要的是農業生產比例相當高,建國的時候,中國的鋼鐵產量還不到美國的1/100!

    因此,中國的工業化過程,花費了數十年,而德國恢復,只有區區的5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到醫院看病,該不該收取裝置檢查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