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獵奇動物社

    “春不撿雞,冬不撿兔”是一句農村俗語,通常俗語都是勤勞的勞動人民透過生活的經驗總結而來的,比如“燕知寒門、狗知新婿”就是說以前的人只有富裕一些的家庭在建築風格上才更符合燕子對於棲息環境的選擇(高門闊院),而狗在與人漫長的相處中,早已經學會了“察言觀色”,它們可以透過主人對陌生人的態度來判斷是否要狂吠,因此,“春不撿雞、冬不撿兔”也是蘊含了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下面,我們就透過野雞和野兔的習性來說一下,為何“春不能撿雞”、“冬不能撿到兔子”?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春不撿雞”?

    春不撿雞意思就是春天不撿野外死去的野雞,在我們現在看來,即使什麼季節遇到野外死掉的野雞也不會有人去撿,但是,對於以前生活水平比較低的時候,能吃到肉就非常的奢侈了,所以,在人們下地幹活時如果能遇到死掉的動物(相對新鮮),這無疑是“天上掉餡餅”。那麼,為何人們又總結出了“春不撿雞”的經驗呢?這還要從野雞的習性說起。

    野雞並不是家雞的野生祖先,因為家雞的祖先是原雞,而野雞的學名為雉雞,這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雞(同科不同屬,就如同貓和老虎的區別一樣)。從體型上看,雉雞比原雞要小很多,但是雉雞有一個長長的尾羽,雄雞的頭部呈鮮豔的紅色。(下圖為雄性野雞)

    雉雞是歐亞大陸上常見的一種鳥類,它們通常棲息在農田、丘陵地帶,警惕性非常的強,我們去到野外,通常不等靠近,就會看到野雞快速的奔走,如果我們再繼續的追趕,它們就會張開翅膀,飛出幾十,甚至上百米。

    作為一種雜食性鳥類,不同的季節,雉雞的主要食物不同,在秋冬季,它們主要以植物的種子(草籽佔比較大)、果實以及嫩芽為食,在夏季,它們偏肉食性,主要以田野裡的昆蟲為食,到了春季,它們會吃剛發出的草葉和莖,也會去到田野裡主動的翻找糧食的種子。

    正是因為春季的這個習性,才讓人們總結出了“春不撿雞”的經驗。為什麼這麼說呢?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也是農民春耕的季節,在農民把種子種在地裡的同時,地裡的害蟲也逐漸地出現了,雜食性的老鼠等也會在農田裡四處的尋覓,目的就是把農村辛苦種下的糧食種子扒出來吃掉,所以,為了防止這些害蟲對種子的危害,農民通常會把種子拌上農藥。

    而野雞也是一樣的,在春天,我們也會進入田野裡覓食,同樣會吃掉一部分糧食種子,所以,在這個季節,死掉的野雞很有可能是誤食了拌了農藥的種子中毒而死的,如果撿回這樣的雞回家燉一鍋,很有可能會引起人中毒,所以久而久之,人們就總結出了“春不撿雞”的經驗。

    “冬不撿兔”

    冬不撿兔也很簡單就是冬天不撿野外死掉的兔子,不過,這個說法也有例外,記得小時候,我們老家附近的山上每到冬天就有許多人在上面下套子,我曾經跟弟弟在一場大雪後一起去山上玩,就撿到了3只已經死掉的兔子,只不過,它們的腿上都是被套子套住而死的,這樣的兔子是完全沒有問題。(現在野兔是三有動物,禁止私自捕殺)

    那麼,“冬不撿兔”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我們說的野兔與家兔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前者是指草兔(北方常見)或者華南兔(南方常見),而後者是歐洲穴兔馴化後的家養動物,所以,家兔即使跑到野外,也不會成為野兔。

    除此之外,野兔和穴兔最大的區別在於穴兔擅長挖洞,而野兔通常在草叢中做一個淺窩休息,這種習性的不同導致了野兔的抗寒能力要比穴兔強很多。作為一種不冬眠的動物,野兔即使在冬天依然會外出覓食和喝水,所以,冬天的野兔依然保持著較高的活性,如果我們在冬天的野外遇到一隻野兔,它不會是凍死的,大機率是生病死的,也就是病兔,這種兔子我們如果拿回家吃掉,也會有風險。

    總結

    “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確實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中野雞是因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而為了防止種子被動物吃掉,農民通常會用農藥拌種,所以在春季遇到野外死掉的野雞,是不可以吃的。至於野兔是因為它們冬天也沒有冬眠的習性,而且它們抗寒能力強,所以遇到死掉的野兔大機率是生病死的,這樣的最好也不要食用。

    最後,在當下野雞和野兔均為中國“三有保護動物”,是嚴禁個人私自捕殺的,所以大家就不要打野雞和野兔的主意了。

  • 2 # 游泳的魚笨笨

    “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確實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其中野雞是因為春天是播種的季節,而為了防止種子被動物吃掉,農民通常會用農藥拌種,所以在春季遇到野外死掉的野雞,是不可以吃的。至於野兔是因為它們冬天也沒有冬眠的習性,而且它們抗寒能力強,所以遇到死掉的野兔大機率是生病死的,這樣的最好也不要食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中國很多公司從領導到員工都用英文暱稱,是工作需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