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人不說暗話

    乒乓球是英華人發明的

    那麼為什麼英國乒乓球水平會落後於中國?

    重視程度不一樣

    中國古代並不存在科學只存在技術,沒有科學去整理規律,完全靠人一點一點的去摸索,又因為缺乏必要的測量手段,導致摸索就算進了死衚衕也不自知(據說當時火藥檢測的方法是在手心用火藥倒出一個“一”字,點燃一端,火藥燒盡而不傷皮肉的是上品,有一點現代知識的人就知道這檢測方法有多大侷限),再配合當時的財務制度壓制,自然也就沒有研發新武器的可能了。 明代情況略好一點(也僅僅是一點),此時略好不是因為明代水平高,而是因為西方火器還沒開始大發展。

    明代因為戰爭的需要,在生死存亡的階段,至少看到更先進的火器會進行引進,問題是不瞭解技術的核心,仿製時難免只有外觀比較像,不過這個時期西方的火器和中國的火器在形制上還沒有出現質變,差距已經存在,主要是加工工藝上的,工藝差距導致的各種不如西方火器。

    清代的火器上的差距則是巨大,大到根本無法對抗。

    以鴉片戰爭時期為例,清軍的編制大致是這樣的:總兵力約80 萬人,其中京營10萬人,駐防八旗10萬人,剩下的是綠營。而清軍的日常工作是非常雜的,從看守城門、倉庫,緝拿鹽梟爛匪,到撲滅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都是他們的工作,這樣的工作性質使清軍不需要大兵團集結,而是需要大量小股部隊,這就導致清軍實際上被切分的非常碎,清代一個營2000-5000人,清代的營並不是一個編制單位,更像一個工作單位,在這上班的都是這個營的人,根據任務的輕重人數不一,營下再分汛、塘、卡、哨,每一處的清軍最少兩三人,最多也就200人(沒有營不這麼分的),這種分配倒是符合他們的主要工作,但在面對戰爭時,這撒得到處都是的軍隊想集結起來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了(更別提讓軍隊長期執行這種任務導致的戰鬥力下降和組織水平下降)。

    清軍其實有三重身份:國防軍、內衛部隊、警察。其中警察的身份最重,國防軍的身份最輕,按道光朝的人口,配80萬警察倒也不算多。 清軍用今天的眼光看,比起軍隊更像片兒警,日常到點下班,不出徵時軍營也不開伙,大部分時候人們自行回家吃飯,趕上訓練不能回家,家屬會送飯到營地。這場面...像不像片兒警?

    清代軍隊配置遵守的邏輯是“京營保衛京師,以駐防八旗監視各地的綠營,綠營則負責從治安到戰爭的主要工作”。 這樣的邏輯導致了清代武器的梯次配置,京營武器最好,駐防八旗其次,綠營最次。而清代並沒有對火器的定期淘汰替換制度,鴉片戰爭時士兵用的槍有康熙年間薩爾滸之戰時製造的,火炮甚至有明朝時期鑄造的。

  • 2 # 朝飛暮卷

    自火藥發明以來,古代中國一直很注重其軍事上的用途。

    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於軍事。到了宋代,戰爭接連不斷,促進火藥武器的加速發展。北宋政府建立了火藥作坊,先後製造了火藥箭,火炮等以燃燒效能為主的武器和霹靂炮、震天雷等爆炸性較強的武器。南宋在1259年造出了以巨竹為筒,內裝火藥的(突火槍)。和宋朝對峙的金、蒙古等政權,同樣重視火藥武器的使用。到了元代又出現銅鑄火統,稱為(銅將軍)。

    明朝建國時,軍事形勢十分嚴峻,朱元璋不斷採取各種有效措施,發展兵器製造。明朝前期,火銃的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在當時的世界上仍然處於較領先地位。但是,明朝對火器的製造和使用有著嚴密的控制,地方不得擅自制造,嚴禁個人研製,因而限制了火器的創新。以致永樂年間定型的手銃,直到嘉靖時期佛郎機和火繩槍傳入時也沒有重大的革新和突破。所以當佛郎機在嘉靖初年傳入時,明廷才發現火銃的落後,當即進行仿製和改制,同時對傳統火銃進行革新。所以直到明朝滅亡,其火器和西方差距其實很小。

    明末入侵的滿清,在寧遠和寧錦之戰受挫後,也決心學習漢人的火器製造技術,入關後再與南明的對峙中,雙方都製造了大量火器作戰。清順治末至康熙中期,全國統一戰爭基本結束,各地局面趨於穩定,火器製造便逐漸減少。至雍正時期(1723-1735年)起,火器製造業便開始滑坡,直到鴉片戰爭(1840年)以前,中國的火器製造技術水平已落後歐洲200多年,致使在戰爭中處於完全的被動挨打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拼死拼活買蘋果手機的人是什麼心理?為什麼會有這種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