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叩問天理良知

    宋代經濟和文化繁榮,可以說是國內外歷史學界的共識。前輩傑出學者,著名宋史專家鄧廣銘先生曾指出:“宋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宋王朝興起時,中國的物質文明進入了一個劃時代的新階段,貨幣流通(紙幣)的進一步擴大,火藥及火球投擲機的發明,羅盤針應用於航海。鍊鐵高爐的發明,利用水力的紡織機的發明,造船技術中防水隔壁的發明等,都出現在宋朝。德國漢學家庫恩(Dieter Kuhn)說,中國在十一世紀到十三世紀發生了根本性的社會變化,首先,文官政治取代了唐代的以地方藩鎮為代表的軍人政治;受到儒家教育的文人擔任政府高階行政官員,孟子五道治國的思想得到弘揚;其次,宋代在農業文明、城市文明和物質文明(如手工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農業技術的新發展,新土地的開墾,以及農產量的提高,奠定了宋代經濟繁榮的基礎。城市商業和手工業得到迅猛的發展,出現了商人和以錢商為代表的新富人階層,促進了飲食文化、茶文化、建築及居住文化的發展。庫恩認為,宋代是中國中世紀的結束和近代的開端。庫恩的這一觀點得到廣泛贊同。

    與此同時,宋代又是一個著名的積貧積弱的王朝,屢遭北方遊牧民族欺凌,軍事上勝少敗多,非常被動,只能以妥協求生存。斯塔夫裡阿諾斯在《全球通史》說:宋朝皇帝每年要向遊牧民族“送禮”,這是宋朝的一個致命弱點。但“送禮”未必管用,後來在金的壓迫下,只能偏安江南。最後還是被新興起的蒙古所滅。

    為什麼會這樣?簡單地說,是宋王朝建立者確立的立國方針所致。唐末五代,武夫專政,軍閥割據一方,天下大亂,生靈塗炭,軍閥公開宣稱:“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宋王朝也是透過陳橋兵變建立起來的。宋王朝建立後,確立了“興文教,抑武事”的立國方針,採取一切措施打壓軍人,對軍人極端不信任,軍人和軍事的地位從此一落千丈。具體的措施就不在這裡介紹了。這裡只需要指出一點:在宋代,將領打了敗仗,一般不會被追究,也不大會影響其仕途升遷,但如果打了勝仗,尤其是打出了聲威,那後果不堪設想,楊業、岳飛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文人,除非犯了十惡不赦之罪,否則通常會被寬容,據說這是祖訓。“終宋一代,文人無毆刀之闢”,正是從宋代開始,中國社會形成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的觀念,影響非常深遠,也非常惡劣。

    有一個故事很能說明問題。當年面對西夏的侵擾,張載非常憤怒,決定組織民兵團練打擊。他上書請求范仲淹的支援。范仲淹對他很欣賞,但強烈反對他領兵打仗。你一個堂堂的大丈夫,應該去讀書嘛,幹嘛去幹領兵打仗這種等而之下的事呢?“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在范仲淹的鼓勵下,張載後來成為傑出了的理學家,提出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一崇高理想信念,但他沒有回答,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如何實現這一目標。

    再舉一個明朝的例子。抗倭英雄戚繼光沒有科舉功名,他擔任閩浙總督期間,應邀出席一個文人的聚會。沒想到,在這個聚會上,戚繼光被一個自以為飽讀詩書的舉人當面羞辱,說你一介武夫,沒有資格參加參加這個一個高雅的聚會,戚繼光非常尷尬,卻也不敢發作,只能悻悻悻而歸,儘管他位高權重。

    宋朝和明朝的經濟都很繁榮,但他們最後都亡於北方遊牧民族建立起來的政權。

    歷史再拉近一點。清王朝雖然是透過強悍的武力建立起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清朝中葉開始,八旗腐化,文恬武嬉,儘管它的GDP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但面對西方列強的入侵,幾乎沒有多少還手之力,只能屈膝求和,中國由此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悲慘境地。

    歷史給了我們以極其沉重的教訓,沒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作保障,所謂的經濟繁榮往往經不起風雨,甚至不堪一擊。如今中華民族要實現復興,必須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軍人必須享有崇高的地位。在這個並不太平的世界上,中國必須進一步加強軍隊和國防建設。好戰必亡,忘戰必危。

    不僅僅是歷史,現實也有慘重教訓。一些國家(比如說烏克蘭)自廢武功,結果陷入悲慘的境地。反過來,美國之所以能夠在世界上橫行霸道,不僅僅是因為其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更是因為它強大的軍事實力。每逢有事,總統的第一反應是:“我們的航母在哪裡?”這些年來,他們也不斷以武力威脅中國,不時在中國家門口耀武揚威,好在強大的中國根本不懼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小白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電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