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好家長也是好老師
-
2 # 關爾老師
成績能否提升,主要取決於學生和老師。
一方面,要有教學有方的教師,能夠針對學生目前的學習水平,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為孩子制定針對性的語文學習方案,讓孩子循序漸進地瞭解語文學科邏輯,產生興趣,在中考前儘可能提升學生的學業成績。
另一方面,取決於學生自己。五十幾分是一個結果,說明孩子在語文學習方面有許多需要改進的。例如學科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這些都需要一點一點地引導和指導,幫助孩子培養學語文學科的學習方法,這才是語文學習的長久之計。
-
3 # 夏雨天lan
語文成績需要長期的閱讀和寫作訓練,並非一蹴而就。要提高語文成績,必須在閱讀和寫作方面下功夫,報輔導班不是最佳選擇,如果有必要,報個寫作培訓班,可能有效果。
-
4 # 用汗水微笑
首先,無論哪門學科,知識的積累重在平時。並不全是一蹴而就的。
其次,特別是語文學科,按照孩子當前的成績,不知道薄弱環節在哪一塊。如果能查漏補缺,重點突破,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
5 # 公主裙王子褲
語文課程是一個日積月累的學科。不是一個月兩個月能補上來的,何況現在已經該上初三了,語文最容易拉開分的是閱讀和寫作,如果孩子基礎知識還不錯的話,就報一個專門提高閱讀和寫作的班。報輔導班時儘量選擇有辦學資格的機構,有教師資格證有耐心的老師,當然這些都是外因,還需要孩子自己的努力,平常在家多閱讀,閱讀對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
-
6 # 龍蝶89
可以的。
語文成績也是可以累積的,短時間的速成就是大量的閱讀,然後講解,引導孩子的思考方向,這個很重要。
應試教育就是重在理解思考方向,懂得如何答題,如何理解就可以提高分數。
只不過作文這塊只能看積累了,需要多看書。
-
7 # 大李老師說教育
先說為啥能提高。首先,他馬上要上三年級了,從心裡也會重視學習,態度也會端正些!態度端正了,就回努力,努力了,成績自然會上去。天道酬勤嗎!
其次,雖說語文是一個厚積薄發的學科,但作文就有50分,只要他扣題認真寫,得40分左右不成問題。另外,卷子上的背古詩文也有20分左右,功夫下到了,得10來分還是有可能的的。然後就是兩個閱讀語段,只要認真聽老師講的,並結合語段練習,掌握答題技巧,閱讀題得20分也不在話下,剩餘的還有字詞和綜合學習10左右,就說得一半。這樣算下來也能得70-80分了。我遇到過不少這樣的男孩子,語文基礎不好,但後來動勁了,最終成為中招考試中的黑馬,語文雖不能拔尖,但不止於拉分。所以,越是成績低的越好提分,但要想突破瓶頸,上到96-100分就難了。當然,如果題目平和一點,做題再認真一些,也有可能衝上去。
再說說另一方面,如果他沒想改變,即使你花錢報班,他去了也照樣該睡睡該玩玩,成績肯定提不上去。
所以成績不好,首先得弄清楚是什麼原因,還要做好孩子的思想工作,這樣有的放矢才能提高!
-
8 # 中學數學微課程
講一下自己的看法,未必正確,畢竟我是個數學教師。
初三,各科的學習都很緊張,時間也很緊迫。畢竟,馬上就面臨了升學考試。
其實,家長這麼問,早在心中已經有了答案。只不過是想要得到專業人士的肯定。
我結合題主的問題,先拋開結論來說點個人的看法。
關注孩子的學習,是小學、中學、高中乃至大學家長都應該的做到的。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學習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果家長足夠重視,就應該,早發現,早做對策。
所以,題主對孩子的學習的關注度還是不夠的。
這點,必須提升。多花些時間,去陪孩子學習,去關注孩子的學習。
報輔導班就能提升成績麼?未必。關鍵在於孩子自身。讓孩子意識到時間緊,任務重。初三,畢竟大部分孩子都在投身於備考中。學習任務很緊的。
所以,要給孩子緊迫的感覺,讓孩子自己知道學。也就是自主學習。
這樣,成績才會提升。不然,只是報個輔導班,孩子去了也是玩。
幾點建議:1、讓孩子抓住課堂。把當下的內容消化了,無論任何科目
2、薄弱的科目多付出,例如:語文。多做題吧,做完及時總結。反覆迴圈,鞏固提升。
3、跟隨學校統一的學習步伐。孩子相對比別人薄弱,要想達到同等層次,付出勢必要比別人多。
4、堅持。多鼓勵孩子,哪怕一丁點的進步,這是孩子堅持下的動力。
初三了,不拼一把,你怎麼知道自己不行呢?
莫讓青春空蹉跎!
對了,輔導班麼,建議有針對性的上。例如,專門針對中考題型的。當然,要擦亮眼睛了,良莠不齊的。
回覆列表
孩子馬上升初三,語文成績在50多分。我不清楚,你們當地的初二語文滿分是100還是120。並且,語文最後的作文,一般情況下,只要寫一些,都會給分。這樣分析的話,您的孩子語文上面基礎確實比較差。
語文成績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孩子已經要升九年級了,九年級的課業負擔也比較重。如果,你希望孩子走高中之路的話,建議您,在假期,找一個有經驗的補習老師,以課本基礎知識和做題技巧為重點,給孩子補習。
至於你擔心的是否有效果,主要受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是,你選擇的老師是不是能夠做到因材施教;二是你的孩子肯不肯自覺自願去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