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尋真理91
-
2 # 家國情懷vbk3K
不認同。這裡必須分清本能與惡的本質區別,不能把本能當做自私。比如:所有動物對食物的爭奪是本能,當吃飽了以後,不再爭奪。惡是指不擇手段地,超越本能的超額佔有和慾望。
-
3 # 夕陽紅遊天下
人,天生就有欲。欲而無度量則貪,貪而不厭就為惡。故先王制禮儀以養人之慾。使欲不窮於物,物不屈於欲,二者相持而待。但總有人不養於作禮,故治國以政行之,規範人的作為。但總有個別人,無視政令,於是以刑防之。
-
4 # 萬水千山111
天下有願意白乾活的人嗎?就這一句就夠了。
天下一個不自私的人也沒有——哪有掙了錢先送給別人花的!性本善聽起來好聽,實際上膚淺;性本惡聽起來不好聽,實際上深刻。孟子說性本善,其實,你又不是嬰兒,你怎麼知道人性本善呢?人都是以考慮自己為主,以考慮別人為輔。一點也不考慮自己的人太傻;一點兒也不考慮別人的人太壞。大多數的人都是主要考慮自己、次要考慮別人。
人可以說是有善有惡。不幫助人也不害人,就是善了。惡是絕對的無條件的;善是有條件的、相對的。
-
5 # 南村群童701
海量事實證明人之初,性本善,同樣海量資料證明性本惡。所以人之初,應該是“性本塑”。否則不會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會有:麻生蓬中,扶則直,不扶則斜;不會有:跟好人學好人,跟壞人學壞人,跟著齋公會跳神。
-
6 # 圖我比圖
人剛誕生時,無善無惡,自然本能。吃奶、看周圍、看媽媽、拉屎、尿尿,哪裡能看出來善和惡呢?
後天被教育,取決於母親的喜怒哀樂和父親的是非觀念,以及周圍人們說話辦事的對和錯。孩子在時時刻刻對大人察言觀色,大人的嬉笑怒罵會引起孩子的不安和喜悅,不自覺中,使孩子有了身體反應和心理反應。
到了學校,教科書知識的灌輸,已經使小孩子有了幼稚的思考,懵懵懂懂中對世界有了基本的認識,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是孩子們的心理認知。
當做事不合大人的意思被呵斥被讚賞,被體罰被鼓勵,使得孩子有了基本的對錯意識,哪怕本來是錯的,被孩子理解成了對,本來是對的,被孩子理解成了錯,都是孩子自發的意識的形成。
三歲看到老,可見幼童時期的教育是多麼的重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是孩子一輩子的福氣,所以,教育孩子,大人必須要教育自己,先讓自己的觀念正確,才能教育孩子。自己有一桶水,才能給孩子一杯水,自己都半桶水,也只能給孩子半杯水了,甚至連半杯水都沒有。
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父母的善惡就影響孩子的善惡,也影響孩子的成長、辦事能力、性格形成,所以,孩子什麼樣子,從父母那裡能看到。
父母是彩筆,畫出什麼畫,全靠父母的品行和能力。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父母雖然能力小點,在父母鼓勵下,孩子會超越父母。父母能力大,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孩子也未必有出息。
三歲的人生,是一輩子的人生。人之初,性本善,此處的善,可能不是指善良,而是無知無覺,猶如白紙,想畫什麼畫,任由你塗抹。
-
7 # 霧中悟
對性本“惡”的理解應該是“人性之私”,而非性質之惡。人性之私是本能性和必然性的,正是人性之私的本能性和必然性,才彰顯了民主法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科學性……
-
8 # 史廣成1
一張白紙點一個點,是善還是惡?與其糾結人之初,不如糾結你現在積留了什麼。一棵樹上可以落烏鴉也可以落白鴿,只要不打破安定的環境就行。
-
9 # 馬冰清2
客觀就是這樣,父母家庭是笫一任老師,他們怎麼描就決定了人生的一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社會又進入了第二輪,善惡輪訓。本性只是固定模式,經歷成為進入行動的方法指引。因私而私,近公而公是本性之根。公德才形成人類文明的規範,慾望是人生存善惡的根源。
-
10 # 靜靜稀水
承認。我家有個三十個月大的外孫,父母一旦不能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就會爛在地上不肯起來,又是哭又是鬧,所以從這一點上來說,這句話是對的,這就是為什麼社會大眾要接受社會教育的原因。
回覆列表
性本惡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這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必然產物!他們一方面為自己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找充足的理由和藉口,另一方面也是對被剝削階級的壓迫做自己的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