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奧斯的世界

    疑古運動以後,華人的智商肯定出來問題!所有的書上都寫著中國沒有四輪車!可是清明上河圖上有四輪馬車(牛車),天工開物上有四輪馬車,還有皇帝出遊有豪華的四輪房車——這肯定是世界上最早最豪華的房車了!

    而偏偏現在所有的書上都說這些車是不能轉向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圖上為什麼還載著貨達著人,馬伕在前面駕馭呢?!誰都知道如果不能轉向,是上不了馬路的!如今的學者只知道西方的馬車(如圖),是兩個前輪繞中軸旋轉,這樣馬車要浪費很大的空間。很不實用! 而中國的四輪馬車沒有西方這樣的結構,所以媚洋者得出中國的四輪馬車不能轉向!思維簡單的如幼兒也!可笑!可恨!遺害子孫後代也!在看下面的圖: 這是清明上河圖上四輪牛車

    車上載著許多人和一些貨物,一個人騎在其中的一頭牛上,駕馭著這三頭牛拉著四輪牛車走在路上。如果不能轉向這車是不能走在路上的,更不可能載人載貨!那為什麼沒有西方四輪馬車的轉向裝置呢?其實是今人愚鈍也!更說明中國古人無比的智慧!見圖 這是天工開物裡的載貨四輪馬車

    看看前輪下面是不是有機關?馬拉的軸與橫槓在貨箱的下面,這與前輪是有機關相連的,當馬轉向時前輪也會跟著轉向!這與我們今天駕駛的四輪汽車是非常相同的!只是這個轉向的角度可能和我們今天開的汽車一樣,需要轉較大的彎,其轉彎的大小還與前輪與車廂之間的距離有關。所以中國古代不僅有四輪馬車,而且中國古代的四輪馬車可能早已經採用矩形轉軸轉向的先進方法了。

    那為什麼沒有在中國推廣呢?一,這可能與中國古代城鎮人口密度太大有關係,四輪馬車不能像兩輪車那有可以原地旋轉180度,沒有兩輪車靈活。二,就是效能價格比差別太大。三,就是駕馭難度的問題,一匹馬容易學會駕馭,而兩匹甚至八匹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四,宋以後,人力轎子逐漸取代馬車,元朝後中國在開倒車。

    補充《天工開物•車》○車

      凡車利行平地,古者秦、晉、燕、齊之交,列國戰爭必用車,故千乘、萬乘之號起自戰爭國。楚、漢血爭而後日闢。南方則水戰用舟,陸戰用步馬,北膺胡虜交使鐵騎,戰車逐無所用之。但今服馬駕車以運過載,則今日騾車即同彼時戰車之義也。

      凡騾車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鬥而起。四輪者前後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樑上載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若兩輪者駕馬行時,馬曳其前則箱地平正,脫馬之時則以短木從地支撐而住,不然則欹卸也。

      凡車輪一曰轅。(俗名車陀。)其大車中轂(俗名車腦)長一尺五寸,(見《小戎》車注。)所謂外受輻、中貫軸者。輻計三十片,其內插轂,其外接輔。車輪之中內集輪外接輞,圓轉一圈者是曰輔也。輞際盡頭則曰輪轅也。凡大車脫時則諸物星散收藏。駕則先上兩軸,然後以次間架。凡軾、衡、軫、軛皆從軸上受基也。

      凡四輪大車量可載五十石,騾馬多者或十二掛或十掛,少亦八掛。執鞭掌御者居箱之中,立足高處。前馬分為兩班,(戰車四馬一班,分驂、服。)糾黃麻為長索分系馬項,後套總結收入衡內兩旁。掌御者手執長鞭,鞭以麻為繩,長七尺許,竿身亦相等,察視不力者鞭及其身。箱內用二人踹繩,須識馬性與索性者為之。馬行太緊則急起踹繩,否則翻車之禍從此起也。凡車行時遇前途行人應避者,則掌御者急以聲呼,則群馬皆止。凡馬索總系透衡入箱處,皆以牛皮束縛,《詩經》所謂“脅驅”是也。

      凡大車飼馬不入肆舍,車上載有柳盤,解索而野食之。乘車人上下皆緣小梯。凡過橋樑中高邊下者,則十馬之中擇一最強力者繫於車後。當其下坂,則九馬從前緩曳,一馬從後竭力抓住,以殺其馳趨之勢,不然則險道也。凡大車行程,遇河亦止,遇山亦止,遇曲徑小道亦止。徐、兗、汴梁之交或達三百里者,無水之國所以濟舟楫之窮也。

      凡車質惟先擇長者為軸,短者為轂,其木以槐、棗、檀、榆(用榔榆)為上。檀質太久勞則發燒,有慎用者合抱棗、槐,其至美也。其餘軫、衡、箱、軛則諸木可為耳。此外,牛車以載芻糧,最盛晉地。路逢隘道則牛頸系巨鈴,名曰報君知,猶之騾車群馬盡系鈴聲也。

      又北方獨轅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行人不耐騎坐者,則僱覓之。鞠席其上以蔽風日。人必兩旁對坐,否則欹倒。此車北上長安、濟寧徑達帝京。不載人者,載貨約重四五石而止。其駕牛為轎車者,獨盛中州。兩旁雙輪,中穿一軸,其分寸平如水。橫架短衡列轎其上,人可安坐,脫駕不欹。其南方獨輪推車,則一人之力是視。容載兩石,遇坎即止,最遠者止達百里而已。其餘難以枚述。但生於南方者不見大車,老於北方者不見鉅艦,故粗載之。

  • 2 # 純潔的激進派

    我記得以前一個節目,一隊外國考古隊在歐洲一個山區的巖壁上發現歐洲古代的巖壁畫,上面有四輪的馬車,切較為清楚的描繪出了原始的懸掛系統。

    沒有懸掛系統,四輪馬車無法真正實際意義上的普及。差速器並不是最關鍵的原因。

    而中國古代一直沒解決四輪懸掛,所以四輪很難普及。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 3 # 我就是王1

    有,以前的秦國有四輪馬車,那都是在軌道上跑的,今年還是去年,在南陽發現的秦國軌道遺蹟,說明中國過去有四輪馬車,但是,受地形限制,四輪車沒有二輪的方便,只能專職專用,不方便。

  • 4 # 歷史研習社

    在古代,無論是皇親國戚還是稍有身份的官宦人家,無論是載人還是運貨,都是使用兩輪馬車,很少見“四輪車”的身影。按照今人的思路,四輪車似乎更加體面、更加平穩一些,而且四輪車也可以裝載更多的乘客和貨物。那麼,古人為何一直不用四輪馬車呢?首先,我們應該搞清楚,中國古人不太使用四輪馬車絕非因為他們製造不出來。《天工開物·舟車》中,就有四輪大貨車的圖樣;而《出警入蹕圖》中,萬曆皇帝乘坐的也是四輪車。這說明中國古代既有四輪車運貨的例子,也有四輪車載人的例子。那麼,在古代的交通工具大PK中,四輪車為何會敗給兩輪車呢?中國古人制造的四輪車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不能轉向。古代的四輪車其實就是將四個輪子簡單地組裝到了車架上,兩個前輪沒法左右轉動,這種馬車在一馬平川的筆直道路行駛還可以,若是稍有轉彎,就立刻敗給相對靈活的兩輪馬車了。所以,古代的四輪貨車極少見,而四輪載人馬車也只是禮儀性地使用。再者,中國古代的馬車皆為木質結構,這決定了其載重量不可能太大。給馬車裝四個輪子,的確可以增加放置貨物或者乘客的面積,然而,木質結構的馬車骨架卻難以承受這麼多的貨物和乘客,行駛在道路上很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儘管四輪馬車寬敞、體面,但是其載重量並不能比兩輪馬車大很多。何況,四輪馬車需要更多的牲畜來牽引,這對駕駛人的駕駛技術也是一種考驗。

    除此之外,古代的道路也是制約四輪馬車發展的一個因素。中國古代的道路大多像如今的鄉間土路一樣,有很多坑窪或者凸起之處。複雜僵硬的四輪馬車行駛在上面很容易被顛簸損壞,這種情況下,輕便的兩輪馬車更能應付得來。而且,古代道路還是以黃泥路為主,若遇雨雪天氣,道路泥濘,四輪馬車若陷入泥中可是一件很不幸的事情,因為那要耗費很大的人力畜力才能將其拖出。

    因為有這麼多的不便和不完善之處,貨物的運輸和人們的出行還是靠兩輪馬車,四輪馬車沒能在古代社會普及開來。

  • 5 # 文龍之翼

    中國古代沒有普及4輪馬車原因

    1、環境因素:包括地理和氣候因素。歐洲是地球上最平坦的洲,平均海拔300米以下,至少60%是平原,除阿爾卑斯山外都是低山和丘陵。對於四輪馬車來說很合適。目前已知最早的四輪馬車圖出現在北歐南部,同樣以平原為主。反觀中國地形極其複雜,平原只佔很小部分,而且被高山、高原、沙漠、湖泊所包圍和分割,還有相當的平原是水田。四輪馬車雖舒適但在中國卻不方便。尤其在文明發源地黃土高原和長江中游,前者車輪壓上去會有很深的車轍,輪子多了反而不穩;後者古代到處是沼澤和森林湖泊,同樣不適合。華北平原可以走四輪車,只是所佔面積太小,總不能讓官員和商人們不停換車吧,還是二輪車合適。

    氣候方面:歐洲尤其是西歐屬溫帶海洋性氣候,一年四季降水均勻。而中國降水集中在夏季,古代土路很容易沖毀,二輪車比四輪車更容易透過。

    2、馬匹因素:對於中國和歐洲這樣的農業文明來說,古代馬匹總是很貴的,即使19世紀的美華人出行主要還是靠雙腳。這一點在中國更嚴重,以至於相當部分官員上任都只能步行或騎驢,馬匹質量也很差,否則不會從胡人那裡進口了,這方面證據很多看一下歷史書即可。另外為防止民眾造反,往往下令禁止民間養馬,連二輪馬車馬匹都不夠用更不要說四輪馬車了。

    3、災難因素:首先是戰爭。古希臘戰爭片中所有戰車都是二輪的,方便快捷靈活。但歐洲古代戰爭同中國戰爭比起來,一般屬於群毆級別,大戰也主要在貴族間進行,平民甚至在樹上觀戰。中國大戰頻繁且波及面極大,能坐二輪車逃命就不錯了,碰上騎兵還不一定逃得掉。坐四輪馬車逃命恐怕連生存機會都沒有。其他還有水災等因素經常出現,當然快速逃命要緊。

  • 6 # 三隻腳的大烏鴉

    1、沒發明轉向器,沒轉向裝置你讓四輪馬車得拐多大的彎才能轉過圈來?

    2、中國的河流系統特別發達,在古代基本能做到絕大部分縣包括北方地區都能有能行船的河流透過,大宗運輸完全可以靠水運解決,所以對四輪過載馬車的需求沒那麼迫切,結構簡單的二輪馬車完全就夠用了。

  • 7 # 華胄大道

    轉向器不是問題,沒發明還可學來用吧,漢代統治的西北區域已有少數民族用四輪車了,漢族想用還學不來麼。發明也不是難事,漢以前古代車上剎車棘齒輪都有了,古代指南車上的轉向裝置可比四輪車轉向複雜多了。我認為主要原因是效率,古代沒有滾珠軸承,輪軸磨擦力很大,同樣畜力兩輪車比四輪車拖載多,或者說同裝載四輪車要多用畜力,而對古代華夏農作民族,畜力一直是緊張的。所以在人力車上,華夏又發明了更省力的獨輪車,傳到西方,也是受稱道的。再者成本,車輪是古代車上成本較高部件。當然四輪車也有優點,對馭手要求低,以前看過一民俗考察,近代遷入黑龍江與漢人混居的俄農作移民,使用不了漢式兩輪大車,只能用自造四輪大車。

  • 8 # 飛行者埃裡克

    沒有需求啊。自給自足的農耕社會,沒有長距離運輸的需求,而且我們還有長江,黃河這樣適合運輸的全國性水系,更老卵的是我們很早就開始了挖運河,隋煬帝更是開挖了大運河,陸地運輸對我們的需求始終不大

  • 9 # 蕃茄團

    18,19世紀歐洲普遍使用的四輪馬車舒適性和現在的轎車有一拼,彈簧減震,皮質座椅,胡桃木內飾! 參見女王用車! 那為啥華人不用呢?

    “所有禮物當中,那輛哈切特製作的漂亮馬車最叫華人傷腦筋了。京城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光是車上哪一部分是供皇帝乘坐的就讓他們爭執不休了。那輛冬天用的馬車馭座篷罩帶有漂亮的花邊,裝飾著玫瑰垂飾。它華麗的外表和高聳的位置讓大多數人立即認定這是皇帝的座位。但是車廂之內該由誰坐就難以判斷了。他們檢視了窗戶、百葉簾、帷幔,最終得出了結論,那隻能是給他的嬪妃坐的了。那個老太監跑來問我,聽說那個漂亮的高座是給車伕坐的,皇帝的座位在車廂裡面,他面帶譏笑地問道,難道我認為大皇帝會容忍有人坐得他還高、把背衝向他嗎?他想知道,我們是不是有辦法把那個馭座拆下來,移到車廂的後面去。(約翰·巴羅《我看乾隆盛世》)”

    正解在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小學特別流行去海外遊學,真的有這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