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有青枝
-
2 # 燕趙都市報
暑假將至,一些家長開始為孩子安排暑假遊學專案。有的家長覺得孩子去遊學可以增長見識,得到鍛鍊,也有家長擔心孩子“遊而不學”,沒什麼收穫。到底該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低齡海外遊學,眾說紛紜。
遊學也好,研學也罷,都算是一種將學習和旅行相結合的學習交流方式。只不過後者聽起來似乎更有“文化”,顯得更有品位。低齡海外遊學、研學的孩子越來越多,在這個過程中,參與其中的孩子到底有沒有學到什麼,在一些家長看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開拓了眼界。只不過當它成為一種趨勢時,不可避免地裹挾了一些經濟上不能承受遊學壓力的家庭:不讓孩子去吧,孩子周圍的同學朋友都出過國,感覺自己孩子“低人一等”;讓孩子去吧,遊學費用的壓力實在有點大。如果批評這些糾結的家長矯情,多少有些武斷,孩子都是自己的心頭肉,誰不想讓孩子在一種健康的精神氛圍中成長呢?這種健康的氛圍自然也包括不讓孩子置於落差過大的環境中。
家長的心思都可以理解,只不過遊學的實際作用並沒有旅行社宣傳的那麼理想。《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一些家長髮現孩子們更多是“遊”,除了出行的隊伍多了同學和老師,其實與家長帶著出門旅行沒有實質區別。遊學、研學的概念越叫越響,但到底該如何遊如何研,很少有人強調。研學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教學活動,不再侷限於對學生進行純粹的書本知識的傳授,而是讓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學會學習和獲得各種能力。當然,這裡的“實踐”的含義不僅是指社會調查、收集資料,它還包括選題,制定研究計劃,到大學、科研機構聆聽專家講座、請教專家學者,撰寫研究報告等一系列探究式學習的過程。從研學的定義來看,低齡的孩子參與到這項活動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收穫呢?家長其實也心知肚明。
遊學研學為何越來越火爆,與學校的推介也不無關係。每到放假前,很多學校都會力推一些遊學研學的產品,當然,這些產品也並非學校自主開發,而是和旅行社等機構合辦。學校為何熱衷於推介這類產品?首先它符合部分家長的需求,假期孩子空餘時間多,經濟條件不錯的家庭都會安排孩子出國遊歷一番,學校推出這樣的集體活動,省去了家長帶孩子出國的麻煩。二來,近年來教育行政部門也在推進學生的研學活動,並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學校推介假期研學遊學產品,也是在踐行教育行政機構的政策。三來,研學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既然是消費行為,這其中也一定有利潤可賺。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
但在這股熱潮中,我們也不妨冷靜一下:多大的孩子才適合海外研學?同樣是《中國青年報》的調查顯示,30.2%的受訪家長認為初中階段的孩子適合出國遊學,29.2%的受訪家長認為高中階段的孩子更適合出國遊學,二者相加比例為59.4%。多數家長都清楚,年紀小的孩子出國遊學收穫有限,只是“看到周圍家長都讓孩子游學,就擔心如果自己孩子不去,發展會受到影響”。
有鑑於此,在低齡海外遊學方面,學校推介是否可以降降溫?經濟條件好的家庭帶孩子出國遊學,那純屬私事,不必被外人置喙。一旦低齡海外遊學成為一種學校文化,它就不可避免“圈”住了本不想置身其中的家庭,由不得做更多選擇。
-
3 # babylove73712572
在我小的時候,學校就經常組織夏令營和各種活動,我很少參加,只參加收費低的春遊秋遊。因為家裡沒條件,也理解父母。初中的時候1999年,學校組織去法國交流,花費15000,班上真的就有很多同學參加,畢竟還是有家庭有條件的,但對於我家來說就是天文數字(讓孩子出去交流),從來沒有埋怨過父母。但是現在條件好了,我又只生了一個寶寶,只要是學校組織的活動,我都會讓孩子參加,既和同學在一起,又出去見世面。
-
4 # freesmart
沒有必要!只要去旅遊就好,不要冠著遊學的名頭,唬人!根本沒有學,就是遊!而且,孩子不想出去上學,遊學的意義就更不大了!皮毛的東西,體驗了一下,然後叫國外學習輕鬆,等等,真的是嗎?真的是玩著就學了?
-
5 # 北村精神病院楊永信
經濟能力範圍內,有好處!經濟能力一般,負擔不起就沒啥好處!
這個價值要看你對收益的期望值,每個人都不同!
我覺得讓孩子旅旅遊,多跟人接觸!出去適當的鍛鍊獨立性。沒什麼不好!而且還能鍛鍊語言!
但是經濟條件不允許,肯定就會覺得這個錢花的不值。因為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孩子本身就很獨立!又不對他抱有什麼語言上的期望!當然無所謂了!
順便說一句。國內學校教的英語幾乎沒什麼卵用!
-
6 # iPayCat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的看,如果靠譜的行程,家裡又負擔得起,走一走好處總比壞處多。
這主要其實是讓孩子長長見識,但作用也有限,要想因為遊學就獲得什麼,也不太現實,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好。
遊學說白了就是團隊旅遊的一種主題遊的形式。這裡面的坑其實也不少,比如組團企業的資質很重要,弄清楚到底是旅行社是主體還是教育機構是主體。有多大的抗風險能力也很重要,畢竟大部分遊學的目的地還是以海外居多,人生地不熟的時候保險就尤為重要。
我個人的觀點,與其參加這種遊學,還不如家長自己領著孩子多走走,自由行的質量一般情況下高於這類團隊旅遊。
-
7 # 高球老玩家
必要不必要,看經濟狀況。家裡收入可以支援的話,出去看看挺好。問題現在的所謂遊學,個人認為都是學校組織的,與旅社一起掙錢的套路……我孩子前年跟學校組織的“遊學”2.8萬去美國洛杉磯10天……我朋友的小孩跟個合唱團去悉尼3萬……一個星期!我們自己都去過美國、澳洲,知道坐經濟艙怎麼回事,那麼剩下的團費去了哪裡,就不聊了!回到話題,如果家裡經濟沒有這個支出計劃,那就別參與,回答完畢!
-
8 # 我是老穆
當然沒有必要。
所謂遊學,就是市場推動的結果。家長有錢了,學校減負了,公司和個人要掙錢,就集體推動學生出遊。什麼事兒還找不出個理由,尤其是教育。
可有用嗎?當然沒有。行萬里路是讀萬卷書的結果,不是起點。出門看看當然好,可怎麼看很重要。沒有知識儲備,沒有對探究的渴望,大部分孩子都是出門玩兒了一趟,沒有任何幫助。和在路邊和泥沒有區別。
遊學的重點不是遊,是學。
沒有任何的知識積累,去的地方再多,也就是個郵差。
等家長真正想清楚這點,這股風也就會過去的。
-
9 # 小藝426
我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雖然我每年都會帶6歲的女兒去兩個國家遊玩,但原因是因為我喜歡玩,正好可以讓女兒陪著我,順便帶她看看世界。但是如果長大了,功課緊張了,我認為學習是最重要的,假如能考上清北,將來不會有任何阻礙去讓她看世界,漲見識的。我認識北大最牛的教授,說他在考上北大前根本就沒出過本省,但是他現在照樣牛啊,全世界基本都去遍了。還是看經濟能力,和主次取捨吧,沒必要打腫臉充胖子!
-
10 # 京城大鵬
1.世界是變化的,思維是發展的。世界每天都在變化,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膚色,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食物。一切的不同,都需要孩子們在年輕的時候多接收,多體驗,多學習。
2.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和語言,在孩子三歲左右的時候是語言的發展關鍵期,所以這個時候你可以讓孩子學著接受不同的語言,儘管他可能還不會說,但是他應該是可以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語言,同時貯存在他(她)自己的語言庫存裡。而且不同的文化也會讓在學習期的孩子有著不一樣的理解,比如禮貌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方式,行為舉止等等。
3.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一個人的儘管有很多的知識,但是如何將知識應用到真理和生活中去,這個是個很實際的問題,你告訴孩子,北美是什麼文化,是什麼食物,是什麼膚色,但是他(她)還是沒有一個感性認知,但是當他(她)見到了外華人,白人,黑人,印度人,東南亞人,孩子很自然會用之前儲備的知識在頭腦裡進行匹配,慢慢的理性認識和感性認識相互結合起來就成為了一個印象深刻的概念。
所以我覺得多開闊視野,多學習知識,多進行生活體驗,對孩子來講一定是有意義的事情。
-
11 # o天地無用o
小孩子的認知能力,能有多深的體會?何況還有不少打著遊學的旗號,實際上就是旅行社進行包裝的團體遊而已。所以有錢隨便花,沒錢不去也沒什麼可損失的。不過現在孩子、家長各種攀比,學校也是把不同家庭分成三六九等,所以不去唯一的損失就是孩子與家長的面子
回覆列表
海外遊學說白了就是一次高階的旅行。普通家庭想也不會想的。
去海外旅行肯定會有收穫的,認識當地的人文或地理,見多識廣,也會改變孩子對世界的看法,有利於孩子去建設目標和樹立理想,增強孩子自主獨立性。
不過,現在有很多學習機構或旅行社打著學習的噱頭,來實現自己瘋狂贏利的目的。
其實,在國內和孩子一起旅行也很不錯,增加親子之間的感情,孩子也會自己去感知和想象。在教育孩子上家長不要盲目跟風。
想讓孩子長見識的方法很多,中國地大物博,文化淵源,多帶孩子去圖書館,圖書館裡有我們學不完的知識。
多帶孩子去體驗生活,(如,親手種一棵樹,一盆花等等。)生活是長見識的最好投資最少的地方。
還可以去不同民族小住,瞭解異域風情,體會不同文化。
教育孩子不用去效仿,像那些歷史名人和一些現在成功人士都是從“吃苦”中歷練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