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松一狼
-
2 # 漢關駝鈴
有一條規律就是往“前”看、往高處走,我這裡的“前”含多方面,家庭成份,工作情況,個人能力。有句順口溜就說的很好:五十年代嫁工人,六十年代嫁幹部,七十年代嫁軍人,八十年嫁大學生,九十年代嫁老闆。
50年代看成份,誰家成份高嫁給誰,誰家成份低就找不到媳婦。象地主、富農、資本家的子女往難找到物件,往往是地主仔找地主妞,資本家的小姐找資本家的兒子。50年代社會新風尚開始,講究自由戀愛,好多小夥子、大姑娘都開始找自己心儀的物件,反對父母包辦婚姻,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50年代工人很吃香,“咱們工人有力量”這個口號喊的很響,誰能嫁個國企工人那一定很風光。而這個時候的幹部因為大部都是革命軍隊走出來的,好多年歲都很大了,擇偶條件嚴,一般姑娘高攀不上。但是有一點,那些老實蛋,幹啥啥不行的人,即使家庭成份再高,也沒姑娘願意嫁。
60年代因為三年自然災害發生了點變化,飢餓使人們開始對物質有追求了,國家幹部成了首選,這些人的生活有可靠保障,每月都有定量的米、面、油、肉、布,而且還有點小權,可以弄點小利。國企工人是次等選擇,再下來是集體企業工人,這些人最起碼生活有保障。
而在農村也是大隊幹部、生產隊幹部的家庭好找媳婦。接下來也是些成份好的,勤肯會過日子的家庭,在幹農活上是把好手,或者有手藝的,如農業技術員、木匠、鐵匠、民辦教師、赤腳醫生等。姑娘們也不再盲目的去看家庭成份了,有些成份很高長工、僱農的子女,沒文化,腦子不靈光,弄不來吃的,日子過不好,而且還大男子主義嚴重。因而開始找會過日子的家庭,會幹農活的家庭,僻如中農家庭。中農家庭的子女都有過一定的文化,而且會籌劃生活,也都懂一些技術,知道體貼人。
文化大革命後多好乾部開始受到批判,被批鬥幹部的子女也都成了黑五類。工人也有的被打成右派,階級鬥爭越喊越響,運動天天有,不知道哪一天就進去了。而在這個時候軍人卻成了香餑餑,軍營不受文化大革命影響,所以姑娘們都喜歡嫁給軍,因此整個70年代都姑娘愛嫁軍人。
當然在農村,還存在很嚴重的封建意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還是很管用的,有的地方甚至還有“三家轉親和二家換親”這種強迫式婚姻。
80年改革開放後,社會開始重視知識,各行各業都缺人才,大學生開始吃香,因此大學生在各行各業都受到重用。而且受幹部年輕化的影響,大學生都成為幹部培養物件。所以姑娘們都想找一個大學生物件,嫁給大學生很風光。
而在農村分田單後,立馬就顯現出來,誰會幹農活誰不會幹農活,誰家勤勤誰家懶,一兩年之內就分出來了。那些生產能手的家庭很快日子過好了,那些懶漢們卻不會種地,日子就越過越差了。所以農村的姑娘開始找致富能手,千元戶、萬元戶家庭,找有技術腦子靈光會作生意的青年。
90年代開始開始找暴發戶、找小老闆,開始嚮往物質生活。因於國企大量下崗工人出現,工人不吃香了,吃香的是吃財政的機關事業單位上班的人。
2000年後徹底變了,商品房出現後,房子成了結婚的硬條件,找物件越來越物質,獨生子女、富二代比較吃香。農村人開始往城裡人跑,城鎮化開始。
而結婚的物質條件上,50、60、70、80年代只要有一間房當婚房就可以了,彩禮從幾塊到幾十塊,再到幾百塊。找物件沒有當年談當年就結婚的,都要經過兩三年,不領結婚證是不允許同居、不允許舉辦婚禮的,否則是違法。男方每年都要給女方几件買衣服,女方給男方打毛衣作鞋等。
90年代農村都開始要新房了,沒有蓋新房很難找物件。80年代農民都開始允許蓋新房,到90年代你家還沒有蓋起新房,就說明你們家人不會過日子,不會致富,能力有問題。當然這個時兄弟都還很多,不會要求一人一所院,兩個兄弟可以住在一個院裡也行。
總之,在什麼時候都是“女嫁高、男娶低”,“有娶不到媳婦的光棍漢、沒有嫁不出去麻臉女”。彩禮在什麼年代都有,掏不起的家庭也存在,到處借的也有。根本沒有不掏彩禮而娶上媳婦的年代,彩禮的水平與當時的物價都是相對稱的,從十幾塊、幾十塊、幾百塊,上千塊,一點一點漲上來的。
50、60、70年代還有家庭用糧食、布匹當彩禮的,也有用木材的。物質兌換也是一種方式,飢餓的年代糧食比錢管用。而女方家嫁姑娘也都是要賠送嫁妝的(傢俱),否則會被人看不起。當然,有的女方家窮做不起嫁妝,男方家就送木材到女方家,甚至帖工錢,做好後再抬到男家。不象現在有的女方嫁人,一分錢不掏都可以,男方只要人過來就行了。
回覆列表
女性擇偶標準:50年代工人,60年代軍人,70年代幹部,80年代知識分子,90年代到現在都是有錢人。男性擇偶標準:遠古時代~遙遠未來:年輕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