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貓狗十三隻
-
2 # 蘭竹ZLZ
包裝好的商人郭先生?我覺得沒本事僅靠包裝是不長久的。德雲社能存活20多年,慢慢發展成了多變的路線,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速度,也會有包裝。但不能說“商人”,應該說是手藝人更合適。包裝這個詞適合多角度的設計元素,我們出去談個買賣還需要包裝呢?例如衣食住行等,你想做大生意,開著不到10萬的車子,穿的也不講究很不利於買賣合同的成功。郭德綱和德雲社也是一樣,長袍大褂傳統藝術,為民眾的喜愛,也會適當的包裝。個人認為不是包裝的商人,而是藝術需求應有的包裝。
-
3 # 我就是個碼字的
2011年以前,郭德綱身上還是相聲藝人的成分更多,2011年以後,老郭基本上就是一個包裝好的商人了,這個身份變化的分水嶺就是2011年德雲社集體演出的相聲劇《中國相聲史》。
一、《中國相聲史》以前
郭德綱在2011年以前,不論是成名時還是沒成名時,他都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相聲藝人,具體表現:
1,對相聲藝術的追求一直沒怎麼放鬆,他一心想在中國相聲史上青史留名,就像馬三立、侯寶林、馬季和姜昆那樣。
所以他個人在相聲藝術上不斷追求,喜歡學習新鮮的玩意兒,還經常在德雲社搞傳統曲藝演出,那時候說他是一心奔著藝術家去的當然可以。
此外,郭德綱發起了德雲相聲聯盟,顯然,這也是他想在相聲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想法,不然的話,自己關起門來賺錢多好,幹嘛費勁非要拉著不賺錢的相聲團體一起發展呢。
因此,在這種思想的推動下,郭德綱也積極向姜昆學習,在2011年推出了以姜昆《明春曲》為藍本改編的《中國相聲史》。
二、《中國相聲史》的失敗
2011年,在籌備了一個月後,德雲社《中國相聲史》首演,但讓郭德綱始料未及的是,此次演出遭遇了滑鐵盧,臺下的觀眾根本不買賬,郭德綱只能把相聲劇臨時改成相聲才過關。
此次《中國相聲史》的失敗原因並不難找,就一個內因和一個外因。
內因是德雲社自己還沒有實力能搞定《中國相聲史》這樣的大型演出,姜昆的《明春曲》能成功的前提是他擁有一個強大的主創團隊,編劇是姜昆、梁左、馬貴榮、趙小林和孫晨,主演有趙世忠、姜昆、李建華、鄭健等人,而且《明春曲》從籌備到演出一共磨了六七年之久,不成功就怪了。
反觀德雲社就沒有這麼強大的主創團隊,論編劇于謙自然無法和梁左比,論表演岳雲鵬怎麼可能比肩趙世忠,論打磨德雲社一個月《明春曲》六七年,從內因上看《中國相聲史》失敗是在所難免。
外因則是德雲社當時的觀眾群體相對來說比較單薄一些,他們更喜歡短平快的笑話和段子,對於真正的曲藝玩意兒處於“葉公好龍”的狀態,說白了,他們在相聲裡聽一段傳統曲藝沒問題,但看一臺《中國相聲史》他們就接受不了。
三、《中國相聲史》之後
《中國相聲史》的失敗也讓郭德綱認清了兩件事,一是他的團隊暫時還搞不了陽春白雪,玩深層次的東西玩不轉。二是他的觀眾一時半會還成長不起來。
因此,從那之後郭德綱開始逐漸放鬆甚至放棄了對相聲藝術的追求,老段子、網路段子甚至是抄來的段子說起來不費力氣,粉絲還喜歡聽,能躺著賺錢誰還站著。
德雲相聲聯盟也不搞了,直接自己開分社多好。憑什麼用德雲社的招牌捧競爭對手,捧自己的徒弟不好嗎。
既然粉圈更關注的是愛豆本人而不是作品本身,那直接炒徒弟們的人氣多簡單,那麼多老戲骨演技甩小鮮肉八條街,還不一樣到各種偶像劇裡給小鮮肉當配角跑龍套嘛,賺錢嘛,不寒磣。
所以,郭德綱一方面開始收斂羽毛,不再到處惹是生非,培養自己的人設,另一方面也在商人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2011年以前的郭德綱,說相聲熱火朝天,吵起架來快意恩仇。2011年以後的郭德綱,說相聲養尊處優,不吵架不罵人不打官司不惹是非,多好。
綜上,對於一些老相聲迷來說,這個世界上其實有兩個郭德綱,一個是2011年以前的相聲藝人郭德綱,另一個是2011年以後的商人郭德綱。
回覆列表
是相聲藝術的推廣者!
使從業到德雲社相聲藝術工作者有所獲。
欣賞相聲藝術的聽說也有所獲並心甘情願的付費。同時也帶動了大量的年輕人參與進來與相聲藝術本身互動。
後臺製作投入者,有所收穫並使商業相聲演出良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