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虎的生活

    當然是古代狀元了,狀元在古代是科舉的全國第一名,考中狀元就意味著永華富貴,從此走上了仕途之路。現在的高考,即使考上了,還要幾年才能進入社會。

  • 2 # 雲談青史

    當然是古代,毋庸置疑!

    科舉是為朝廷選拔人才,哪怕不是狀元,僅僅是個進士,那也會被授予官身,起步就是正七品(狀元、榜眼和探花起點更高,六品到從六品),相當於現在的處級幹部,比如今的公務員考試含金量還要高,不是高考能比擬的。

    按照明制,讀書人參加科舉成為進士,乃至最為榮耀的狀元,那必須經過四道關卡。

    第一道童生試

    童生試並非童子參加的考試,凡是沒有取得功名的讀書人,不論七老八十都是童生。童生試分三個關卡,必須依次透過縣裡舉行的縣試,府裡舉行的府試,然後一省提學官會巡視當地府縣,在當地府城再舉行院試,一府考生再透過院試便可以進入官方的學校,縣學和府學,成為生員,也就是俗稱的秀才。所以簡單來說,童生試有點像高考,而院試的第一名案首,相當於每個地區的高考狀元。

    第二道鄉試

    秀才們在參加鄉試前還得透過提學官舉行的科試,科試前兩等才有資格參加一省大考鄉試。

    鄉試不同童生試,乃是國家層面的大考,三年一次,中央直接派遣主考,不論是考場紀律還是考試流程都十分嚴格,制定各種措施防止作弊,因為成為舉人意味著真正成為地方鄉紳,享受極大的特權,還有擁有做官的資格,自然讓讀書人趨之若鶩。

    第三道會試

    通常鄉試的第二年春,便是會試的時間。會試在京舉行,是國家的最高級別考試,也是最為嚴格的考試。

    每三年的會試錄取數量,明代基本上維持在三百人左右,只要能透過會試,便是貢士,帝國的準官員,前途可以說是穩了。

    第四道殿試

    透過會試的舉子們,在會試結束的次月就可以進入紫禁城,參加最後一道考試殿試。

    殿試並不嚴格,但也沒人敢在皇宮裡放肆,何況通過了會試,只要不是考生自己作死,殿試的成績只是用了定名次,確定三甲進士的最終排位。

    殿試只做一道策論題,最終的三鼎甲名次由皇帝欽點,這是屬於狀元、榜眼、探花們的榮耀。

    最終成為進士的三百來人,除了三鼎甲直接授官,成為翰林清貴,未來前途不可限量。其他人可以在考翰林院的庶吉士,也可以直接成為觀政進士,到各部學習,然後朝廷會在實習期結束授予官職,從正七品幹起,或外放地方為縣令,或成為御史替天子掌風紀。

    所以說,高考狀元根本無法和科舉狀元相提並論,那是官與民的差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花塞的引數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