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國成

    我想簡單的答上幾句,現在的孩子雖然比過去孩子享福,有吃,有喝,有穿的。要什麼應有盡有,條件非常優越,但少了快樂,和童趣一一

    一,整天孩子頭腦裡裝的都是,作業和學習。

    二,各種補習班普天蓋地。

    三,什麼武術,臺拳,畫畫,交際舞,各種速程培訓,五花八門。

    四,各種指標,也有家長定的,也有老師定的,也有學校定,也有社會上一些教育專家定。

    五,所有的指標,為了是商業目的,通俗的話,就是為錢,多賣資料,文具,銷售書。

    六,很多徑濟,商業,為錢,傷了孩子,傷的很重。

    七,就是一句,不要讓孩子輸在第一啟跑線,才重重的傷了孩子,正因為這句話,給孩子定上一堆指標,要求上清華,不就北大,一團槽!

    八,從早到晚,給孩子時間,安排的有頭有序,滿滿蕩蕩,連針都插不進。

    九,給孩子增加壓力,小考,中考,大考,多少分給多少奘金。

    十,我說過,我孫子不給上這班,那班,考不上大學,去打工,不要天天不給玩樂,自由時間,找到屬於自已的童心,愛好,才是孩子所需要的,不是天天綁在書本上,就能成才的。

    十一,不去亂評教育出了什麼問題,多說是壞事,就本題描述的,年閱讀100書籍一一增加到500,這是誰定的一一

    這不是想培養人才,是想培養書呆子一一

    天天講減負減負一一

    不知道如何減一一

    我敢說,這裡都有商業,徑濟利益一一

    氣!不想多寫,多講,講多別人會反對一一

  • 2 # 陳方

    從這名5歲小朋友的超強簡歷中能看出,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家庭教育的份量要比從前更重了。

    家庭教育越來越重要,父母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所以在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讓他們有意識去競爭。

    中國幼兒教育有哪些問題?大致說來,育的觀念上還應有所改進吧。太多的父母把孩子技能的學習看得過於重要,對於人的成長反而忽視太多。從三四歲開始,各種興趣班特長班就開始向孩子湧來,很多父母一心想讓孩子在各項技能的掌握比拼中強過其他孩子,內心的成長可能會有所忽略。

    現在年輕的父母們也開始強調孩子的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他們參與競爭。這樣真的好嗎?過早的揹負競爭責任,孩子的注意力勢必會被轉移到各種“比”的事情上。但是,孩子是不是更要在這個階段學會接納自己,向內積累,低齡階段的兒童如果不能接納他人,其實本質上是不具備接納自己的能力。讓孩子過早得參與競爭,競爭帶來的焦慮又會更多地消耗孩子的精力,內心反而會變得越來越羸弱,家長卻渾然不知,還在為孩子的小格局裡的優秀沾沾自喜,這算不算是一種悲哀?

    前不久,一個孩子的“佛系”作文引發熱議,“藏在角落裡的自己”為什麼會被人圍觀,這其中很值得深思。我不覺得從小就喜歡“爭強好勝”的孩子長大之後一定會幸福,與優秀相比,如果自己的孩子能把控自己,擁有接納自己容納他人的格局,做一個與世界和平相處的人,是不是比優秀更幸福呢?

  • 3 # 任易

    履歷含金量,遠超你我;發展潛力,遠超你我;閱歷眼界,遠超同齡你我;自律努力,遠超你我;家庭背景,遠超你我;

    再過20年,8090這種四、五十歲老狗逼,拿什麼跟他們爭?靠什麼來管他們?更西斯空寂的,是從孩子的簡歷中,體現出的家庭競爭力。讓我們一同再被碾壓一次。 首先是智三代兼富二代的白富美A,剛剛5歲的她,第二語言是英語,加上從小家境優裕,跟父母各地旅行,從簡歷發現,已經去過普吉島、安達曼海和美帝休斯頓;都是長期旅行,還用畫筆畫下了旅途中的林林種種。 她的爺爺是重點大學的教授,父親是某投行的董事總經理,馬上將任某A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二伯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大伯和姑姑都在不同頂尖的出版社任副總編。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只要她能繼續保持出色的顏值,在養尊處優中培養出上海女性的優雅氣質,她將會兼具奶茶妹妹的顏值和藝術品位,蔣方舟的才氣;同樣能在小小年紀出書(畢竟姑姑伯伯就是出版社副總編);還能在高中就去美帝留學,大學大機率就是哈佛,畢竟她爺爺就是大學教授,二伯還是哈佛的終身教授;在校期間找一份行業頂尖單位的實習會非常容易(畢竟父親就是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等到她畢業工作的時候,大機率就會成為一位身價不菲、氣質出眾的名媛吧;如果她還有其他的天賦,那麼發展更會是不可限量。在我20出頭的時候,遇到過很多拆二代,面對他們的時候,其實我是有心理優勢的:這些人富則富矣,但是文化水平不高,暴發暴富未必長久;但是現在的智三代孩子,他們的家庭在改革開放過程中,一定會積累足夠的財富,同時還重視孩子的教育,父母也有足夠的智力、知識和閱歷來指引孩子;這些孩子長大後必然屬於上流社會,寒門子弟又拿什麼競爭?

    然後是知二代兼復二代的小帥哥B,父母都是復旦畢業,都屬於高階白領,個人年薪應該在百萬以上,從小特別注重孩子的教育,你看著密密麻麻的課表,小孩剛剛5歲,就在看圖說話、思維訓練、漢語讀寫、英語讀寫、藝術上每天花3個多小時了。

    家長注重訓練孩子的記憶力、理解力、思維訓練、圍棋、鋼琴等等,到現在為止,說孩子已經看過了408本英文書,並且列出了密密麻麻的書單,我放了一頁給大家感受一下。所以小朋友愛看書、愛運動、會圍棋、懂鋼琴,又是中英文雙語,這簡直是未來的學霸雛形好不好?但是這樣的家長只能給孩子指引,沒法給孩子鋪路,更燦爛的未來,都要靠小朋友自己打拼出來。然而,再給大家看一段上海寧對這個孩子的評價:

    這個小朋友沒有自拍室內環境,應該是因為家裡房子不大。沒有提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應該也是因為沒啥好說的。這孩子的體育愛好是不花錢的足球和一次性消費的游泳,只有圍棋還值得說說。上的培訓是百花和吳品,換言之就是沒有請過私教。樂器選的是人人可得的鋼琴,而且沒有提到師從,說明不是在音樂學院走的專業路徑。

    看的讀物就不細點評了,基本上都是幼兒園老師的推薦書目,基本沒有稀缺的海外讀物。旅遊更是大BUG,全是亞洲,還只有日本一個發達國家。沒有參加過專業Camp,沒有手工作業,樂高是入門款啊,應該還有機器人和程式設計才對,沒有數學成績。我覺得他星河灣考不上。

    這個評價其實很犀利的戳中了重點:這個孩子是個知二代,就是我們這批當年考上好大學的80後的寶寶,父母一輩能夠給孩子提供房子、教育、引導以及基礎性的保底財富,但是更多的東西就沒辦法了。小帥哥B的家世就比白富美A的家世差了不少。

    第三封簡歷是個生於06年的明日之星C。小姑娘剛剛12歲,參加過央視春晚,是優秀少先隊員、微笑大使,取得了英語口譯認證,擅長中國畫、舞蹈、音樂,參加過上百個比賽,共獲119項獎項和證書;然後還附上了十幾頁的獎狀、比賽照片、各色證書;這種才華天賦,加上顏值不差,擅長舞蹈,又一直是學生幹部,家境又好,等十年後這小姐姐畢業工作後,一定會讓我這種老狗逼自慚形穢的…… 在一二線城市重視教育的富裕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真的太出色了。什麼叫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更可怕的是,比你年輕的人正在碾壓你

    堅持學習上進吧,至少時間對每個人是公平的,我們只有打造一張自己的安全網,不但有行業地位、行業經驗,還要有行業人脈,能夠調動更多的資源,才能在我們40多歲的時候不至於遇上中年危機——這些年輕人比我們聰明、比我們有活力、比我們技能多、比我們語言好、比我們更有錢、比我們視野廣——我們拿什麼去維持自己的收入水平及生活水平?

    更悲催的是三四線城市乃至小城鎮的孩子,他們跟這些享受頂尖教育資源的孩子的差距,遠遠大於十年前的差距。2001年,我高考是遼寧省66名,沒有加分,分數線夠清華但沒敢報,後來去的南開;等到2018年錄取時,你看哪個孩子沒有加分?多少人在走自主招生的門路?論文也好、專利也好,沒有這些課外實踐,孩子在高考時的競爭力就是差了一點。長此以往,有天賦但家長沒條件培養的寒門子弟,還能否出頭

    看了這些出色的孩子,我衷心覺得高考,才是中國最公平的一項制度。讓國內頂尖大學以統一的標準錄取士族和寒門子弟才是最核心的,畢竟士族子弟還可以選擇出國留學,而寒門子弟的上升途徑只有一條路,千萬別再被堵死了。

  • 4 # 河山59286680

    謝邀:少兒強,則國強。前幾天晚上看了中央臺的<6十1>節目,心情非常激動,少兒表演的戲曲,武術,唱歌等各種精湛的表演藝術使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一次一次的驚叫,讚歎,讓國人看什么是青出於蘭,勝於蘭。反之,看到眼前的小學生揹著沉重的書包在輔導老師家裡回來,哈欠直滾,一身疲憊,與電視裡的少年相比之下,不由得一陣陣的心痛和傷心,難道電視裡出現的令人驚歎的情景都是假的嗎?望子成龍這是父母的心願,束縛,捆綁著天真無邪的孩子,能讓他們在太空中飛翔嗎?一道道的補習,一場場的輔導,孩子們失去了自由,失出了玩耍的機會,拼命地學習,高高的份數壓迫著他們,燦爛輝煌的童年不勘回首,請教育,學校,老師,家長還給孩子們一個天真,活潑,快樂,幸福的童年吧!尤其是在幼兒園,夲來應該無憂無慮地玩耍著的幼兒,幼師們也在拼命地灌輸著幼兒的知識,小班100夲到中班增加到500夲,他們不是在長知識是囫圇吞棗,有意義嗎?拔苗助長這個童話故事幼兒園的老師也應該好好地學習了。

  • 5 # 熊丙奇看教育

    對於這名5歲小朋友的簡歷,我擔心的是,會刺激更多家長,把孩子打造為“超級兒童”。因為每次媒體對這類超前教育進行報道,都會被一些家長作為經驗學過去,對自己孩子的超前教育加碼。這也是中國式教育的一部分,在整體教育競技化的背景下,教育不但是孩子間的比拼,也是父母間的比拼,最終所有家庭陷入嚴重的教育焦慮之中。

    關於學前教育,究竟應該給孩子什麼教育,這個問題已經談了很多了。國家也已經發文禁止幼兒園和早教機構進行小學化教育,可是,在“不輸在起跑線”的刺激下,很多家長都選擇讓孩子早學、多學,以便在同齡人中具有競爭優勢。家長並不考慮未來孩子的長遠發展,只是考慮眼下自己孩子會不會落後,這也是中國整體教育的問題,即只看眼前的成功。幼兒教育看6歲時進小學的識字量,小學看畢業後能否進好的初中,初中看中考是不是考進重點高中,高中看高考能否考進重點大學,進大學後則陷入迷茫。這樣的教育,其實根本沒有贏家,也偏離了教育育人的本質。

    概而言之,中國的教育已經偏離基本的教育常識,但功利的教育追求讓家長們已經顧不得這麼多,如何讓教育迴歸常識,這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要任務,這需要從根本上扭轉教育的競技化趨勢。在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中,教育變為競技教育,而正是教育競技化,才有所謂的“起跑線”一說,不對教育評價體系進行改革,中國的教育就很難走出競技模式。

  • 6 # 怪蜀黍老囧曾

    這是一個有點可笑的故事,背後涉及了幾個城市的重要群體。

    先看主人公,一對為孩子教育而焦慮的新晉中產階級夫婦。他們沒有什麼背景(沒有提父母說明不是二代,也不是上海本地人),但是是雙復旦家庭,應該是很典型的“知識改變命運”的群體。這個群體沒有背景,只能依靠自己還不錯的薪水過著看上去還算體面但實際上難以抗禦風險的日子。如果贍養老人、未來自己的養老、兒童教育問題任何一個出了問題,這個群體實際上很容易被衝擊。而上海巨大的競爭壓力也會讓他們產生巨大的焦慮感,在唯一比較有可塑性的領域——5歲的孩子身上用力過度,這既不難理解也並非罕見。

    故事本來就這樣完了,一個來自更富裕階層的人的歸納總結倒是誘出了另一個問題。在這個姑且稱之為“老中產”的眼裡,這對夫妻大約是在高調炫耀,而後指出了其種種漏洞和不足之處。在“老中產”眼裡,這些新晉中產不過是類似暴發戶一樣的角色,“除了去過日本沒去過發達國家”。當然,對於5歲的小朋友而言,能識別出美國與人民公園的不同並且在記憶中一直存在恐怕是很有疑問的,“去過除日本外的發達國家”除了展示家長的財力外也沒什麼特別的意義,所以這句話本質上仍然是在炫耀,並伴隨著一種潛在的汙名化。

    人比人氣死人,但還有沒入局的。從“老中產”的口中我們知道了閔行區除了雙語學校以外還有一種私立學校,那就是農民工子弟學校。“中產”們擠破頭皮要進入雙語學校,而農民工子弟學校則完全失語。我們知道了中產們為孩子用盡力氣,而農民工呢?每日忙碌在第一線,孩子不是留守就是前往農民工子弟學校,為什麼農民工子弟學校學風差?因為家長們確實經濟和精力都十分有限,對於孩子與其說用力過猛不如說疏於教導,很多家長自身也缺乏足夠的教育能力。很多孩子讀完初中就去讀中專,而後拿著很一般的教育水平去找工作。這就是另外一個隱蔽的故事。

    這三個故事裡有三個群體面對著各自不同的問題,每個群體其實都有自己的焦慮,而每個個體都有不同的反應。如此用力的幼兒教育真的對個體好嗎?這可能是以幼兒的好奇心、求知慾為代價的。也許孩子的父母們知道這點,但是為了爭取有限的教育機會,他們不得不過早的用力。那麼有什麼辦法來粘合這三個群體的故事嗎?有的,那就是公辦學校。公辦學校雖然制度比較死板,但是對於生源事實上仍然是最為開放的一種。如果說想接受精英教育,那中產們應該選擇學費高昂的私立學校,但如果沒有那樣的條件,公立學校無疑是最有保障的選擇。

    那麼閔行區的公辦學校呢?根據閔行區教育局網站的招生資訊,閔行區目前有71所公辦小學、42所公辦初中。閔行區的人口是253.43萬人,平均每3.57萬人一所公辦小學,6.03萬人一所公辦初中。對比而言,虹口區74.42萬人,公辦小學28所、公辦初中23所,平均2.66萬人一所公辦小學,3.24萬人一所公辦初中,為閔行區的74%和53%,壓力明顯小很多。如果考慮到虹口區的歷史地位要比新開發的閔行區高,學校質量比閔行區也要高一些,因此可以說,兩個區的教育資源是不均衡的。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毫無疑問是多方面的,很多時候取決於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債務狀況等等諸多因素。有研究者分析此類公共服務支出不均衡現象,概括為三個特點:

    其一,公共支出的結構偏差仍然存在,即能夠產生GDP或財政收入的公共投入支出方向仍然是城市政府的重要偏好。

    其三,近年來,公共服務支出在“民生”標識下持續增加,公共支出偏差在某種程度上正在被修正。

    研究者認為,對於真實場景中的城市政府,其行為選擇有兩套制約性邏輯:一是“做對事情”,城市政府要做符合權威機制目標的事情,也要做符合晉升業績的事情。這些事情,是在不斷變化的。二是“別出事情”,城市政府無論做什麼,都不能影響社會大局的穩定,也不能影響自身的安全。這一點還有另一層意思,即一件事情如果沒有影響到其穩定,決策者就可以選擇不去做。這兩套邏輯的背後,共同支配因素都是“晉升”。除了這兩個邏輯之外,2004年後,“民生”成為第三套制約性邏輯,即開始注意到分配正義的問題,公共支出開始糾偏。

    但是相比於前兩者,第三套制約性邏輯仍然是較弱的,因此,許多城市的新建區仍然面臨著公共資源供給不足的情況,這對於“新當地人”確實會增加生活的成本和競爭壓力。如何協調這種問題,將是未來亟待解決的課題。

    參考文獻:

    何豔玲等:《中國城市政府支出政治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14年第7期。

  • 7 # 如意島會理財

    不好意思,我認輸!

    就我自己來講,我的孩子已經6歲了,至今也沒有像那個“5歲小朋友”那樣優秀!因為我是一路上學出來的,知道上學的各種苦,儘管我那時吃的苦和現在小朋友的“苦”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我那時是生活和學習條件上的苦,現在孩子的“苦”我覺得是各種學習任務和學習壓力的苦,既有學校方面的也有家長方面給予的。

    我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是散養,從不逼迫她去學習一些東西。在別人朋友圈看到孩子學習繪畫、學習舞蹈、學習語言技巧……各種優秀的時候,我也妒忌過,自責過,因為我孩子就讓她上了兩年的舞蹈課,剛開始她還是很感興趣的,後來她說練習下腰的時候頭暈受不了,還動不動就感冒了,說不喜歡舞蹈,我就讓她放棄了。

    我知道很多人覺得我的觀念不對,但是我秉從自己的內心和孩子的想法,不能把自己的喜愛強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到現在我的孩子想比其他孩子來說並不是格外的優秀,但是她有很多的快樂時光,別人在週末不停的上各種班,她可以乾點自己喜歡乾的事情,或者我們帶著她出去旅行,見識一下別樣的風景。

    所以說,這種事沒有什麼好羨慕的也沒有什麼好糾結的,每條路都是自己選擇的,不到終點你根本看不到是正確之路還是錯誤之路。事物本來就有兩面性,利和弊是相伴相生的。

  • 8 # 家族財富密碼

    首先,不說孩子簡歷裡水分有多大(網傳其中一個孩子的母親是在企業裡做資深MD的,也就是市場推廣的)300,400還是500的閱讀量,讀的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還說瓊瑤的愛情小說,還是畫報繪本,我們都無法判定其真實性有多少!

    其次,我的身邊確實有這樣的“神童”存在。

    孩子的父母是大學老師,在北京算不上什麼非常優質的家庭資源。孩子的資質也很一般,可是就是這樣的孩子進入了北京四中的少年班。

    其實這個孩子一點也不像別人所說的書呆子,更沒有大家口中說的那樣讀書很辛苦,沒有童年的樂趣,生活被學習壓迫得很緊。

    所以,那些否認這種孩子存在的人,本質上是對教育有重大誤解。

    就拿三大教育聖經來說:卡爾·威特的教育·蒙臺梭利的教育·斯托夫人的教育

    我相信看過的人,甚至聽過的人都少之又少!

    蒙臺梭利可能是大家最熟悉的名字,也多是在早教機構、K12教育機構聽到的。

    卡爾·威特和斯托夫人培養了兩位“神童”,其中卡爾威特的孩子一出身是有嚴重生理缺陷的,但是經過悉心培養,8歲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國語言,通曉化學、動物學、植物學和物理學,尤為擅長數學;9歲考入萊比錫大學;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13歲出版了《三角術》一書;14歲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23歲出版《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後來一生都在德國的著名大學裡教學,並有口皆碑。

    孩子一點也不神奇,神奇的是父母!是父母創造了神奇!!!

    上邊說到我同事的孩子,從2歲開始父母開始教認字、英語,為了給孩子一個學習氛圍,這兩位博士生選擇了北京一所待遇並不高、名氣並不大的高校教書,為的是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他們賣掉了老家的房子和郊區的大房子,並拒絕了老人帶孩子的要求,從小到大親自培養,在國家圖書館旁邊買了一個40平米的小房子。孩子放假或者沒事的時候,大多數時間都是在國圖渡過的。在7的時候已經能達到每月6萬字的英文閱讀量,而且是如哈利波特這樣的原版小說。

    他們家裡有兩項不成文的規定:第一,回到家非急事,誰也不看手機;第二,非地震,每天都要有室外活動,跑步、踢球、做遊戲。

    而小卡爾的父母更是極致,在小卡爾很小的時候發明了很多遊戲,包括提高他的專注力、記憶力、培養他對天文、生物、地理、人文的興趣,每天父親都會帶小卡爾散步,給他講希臘傳說,陪他觀察身邊的生物。

    有趣的是,這些孩子比那些不死讀書的孩子興趣還要廣、熱情還要高,他們並不覺得學習是痛苦的,反而很有成就感,樂在其中。

    但是父母的犧牲和付出就不言而喻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我並不鼓勵拼孩子的行為,因為我相信幾乎很少有父母能正確教育孩子,也幾乎很少有父母有這樣的條件,包括親自帶大孩子,回家不看手機、每天陪孩子散步、絞盡腦汁給孩子設計遊戲,為孩子科普知識,正確引導孩子,等等。包括我自己也無法真正做到。

    強化這種比拼行為只會讓一些家長誤入歧途,把孩子的餵養推給自己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推給培訓班、特長班,給孩子的童年帶來痛苦,形成壞的示範效應。

    家族財富高階研究員:金鐮刀

  • 9 # 壹父母

    當時我看到這條新聞的第一個感覺是:焦慮,第二個感覺就是:這不是“別人家的孩子系列”,而是“別人家的家長系列”。

    焦慮是因為,我們的社會現在對五歲孩子的要求都是這樣了嗎?這父母的壓力得多大呀?不能免俗地,我還會想到,難道小城市,乃至於農村的孩子就沒希望了嗎,現在不可能發生“寒門貴子”的事例了嗎?

    但是等我冷靜下來一想,這件事情除了折射出了焦慮之外,有沒有一些積極的東西?最起碼,我看到了家長對孩子的一種緊密的瞭解與聯結,以及對孩子負責任並且落實到行動上的一種態度,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我們無法阻擋這個社會的進步,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也沒辦法每個家長,都培養出如新聞中那樣優秀的孩子。但是,我們應當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孩子快樂、幸福,加強和親子的聯絡,關注孩子的感受,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孩子在一個健康向上的家庭里長大。不必人人都是愛因斯坦,但是如果用愛培育出來的孩子,也差不到哪兒去。

    以上。

  • 10 # 睿思天下

    只能承認,我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

    這些小孩子,都是家族式的聰明,而且也是家族式的勤奮,這些都是可以代代遺傳的,也不要有什麼覺得吃驚的。古代小朋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也都學過了,司馬光後來寫就《資治通鑑》。司馬光就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其父司馬池後來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閣待制。據史書記載,七歲時,司馬光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並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

    這些小朋友的智力水平肯定在很多人之上的,而且家族好學,肯定孩子也跟著學,這些家族式的好學沒有人逼迫,只有自己的勤奮努力,玩著就把書看完了,就把英語學會了,這些孩子的家庭環境有多少人可以比的。這些孩子學習環境並不是錢能夠堆出來的,而是家長都是好學苦學的好榜樣。這些有幾個家庭能夠比的上的。

    英國的俗語,三代才可以出藍血貴族。這個都是有道理的,沒有家族的各方面的奮鬥和積累,要想一代成名是非常不容易的。當然有一代成名的案例,但是能夠持久可能對於家族更加重要。現在大家可以看看烏鎮網際網路大會的飯局照片,那裡面的大佬基本上都是名校畢業的了。因此,從長期來看,孩子的智力因素將成為孩子未來最主要的成功因素。

    俗話說,三歲看老,這是非常有道理的。你可以看看好多孩子小時候的表現,就知道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了。有些小孩子,比如司馬光,在7歲的年齡已經可以熟練背誦《左傳》了,因此,司馬光在長大之後編纂出鴻篇鉅著《資治通鑑》。莫扎特3歲起顯露極高的音樂天賦,4歲跟父親學習鋼琴並開始作曲。6歲時已經隨父親到到歐洲巡迴演出了。因此,現在的極少數小朋友在6歲左右的年齡,能夠有所小成就也是很正常的了。

    綜上所述,我們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能夠勤奮學習,能夠學業有成,能夠讓自己有一份穩定的工作,有一個穩定的生活,就已經是非常好了。跟這些神童真的沒法比的。

  • 11 # NogameNolife914

    還有3個月我的孩子也出生了 我不會去逼孩子學這 學那 ,童年是珍貴的,只要他快樂就行。我覺得家長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 。比讀萬卷書都來的重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超轉會市場準備開啟,皇馬巴薩切爾西能被挖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