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貳一橙

    清朝入關之後,由於對漢人抱著防備,對漢人封王的情況少之又少,即使在清中後期,曾李左有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的大功,可朝廷在王位上也毫不鬆口,只是封了他們侯爵。

    整個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上,只有五個漢人封王,他們都是在入關之後,清朝實行以漢制漢的政策,扶持漢人來對付漢人時才分封,屬於特殊情況,且最後結局都不太好。

    ‬定南王孔有德,自盡但得到了朝廷的撫卹

    孔有德本來是毛文龍的部下,也是他的養孫,毛文龍被袁崇煥殺死後,孔有德對朝廷感到寒心,崇禎四年發動吳橋兵變,在同鄉耿仲明的幫助下,攻破登州,自號都元帥。

    雖然最後被明軍趕走,但孔有德、耿仲明在鴨綠江與濟爾哈朗等人會合,帶去了滿州急需的艦隊、紅夷大炮和工匠等,很得皇太極器重,被封為恭順王,率軍迫降北韓,順治五年改為定南王,坐鎮廣西。

    順治九年,大明西寧王李定國率軍南下廣西,和孔有德槓上了,明軍用象陣大破清軍,孔有德狼狽逃回桂林堅守,李定國不斷攻城,孔有德知道走投無路,把王府燒了,殺死妻兒,自刎而死,享年五十歲。

    孔有德死後,順治皇帝賜他諡號為“武壯”,兩年後其女孔四貞帶著屍骨回京,下令三品以上大員郊迎,厚葬,孔有德全家只剩一女孔四貞,被孝莊太后收為養女。

    ‬靖南王耿仲明,自縊而死,被剝奪爵位

    耿仲民早期是後金將領,後來投降了皮島毛文龍部,成為他的養孫和心腹,也是孔有德的已兄,毛文龍死後,兩人一起投奔了孫元化,並發動吳橋兵變,奪取了登州。

    1633年二月,明軍攻破登州,孔、耿兩人逃亡渡海到遼東,投靠了皇太極,耿仲明被封為懷順王,率“天佑軍”,成為清朝南下滅明和侵朝的急先鋒,1649年改稱靖南王,鎮守福建。

    之後耿仲明被告發觸犯了逃人法,論罪當殺,但清廷還沒決定是否處死他時,耿仲明卻因為害怕,在江西吉安地區自縊而死,也有說是地方官設計逼他自殺。

    耿仲明死後,攝政王多爾袞認為他有罪在身,又不是善終,決定不賜祭,靖南王爵不給承襲,直到順治親政後才讓他的兒子耿繼茂繼承靖南王爵位。

    ‬平南王尚可喜,被兒子尚之信軟禁至死

    和孔有德、耿仲明一樣,尚可喜也是皮島毛文龍部下兼養孫,起初和孔、耿兩人對立,兩人作亂登州時,尚可喜還歸附明朝東江總兵黃龍,抵抗叛軍,但黃龍最後戰敗自殺於旅順口,尚可喜全家數百口人也投水而死。

    在新任東江總兵沈世魁的排擠下,尚可喜派部下前往瀋陽見皇太極,要求歸附,皇太極大喜,封為智順王,賜尚可喜軍號為“天助軍”,和孔、耿的“天佑軍”,是清軍對外戰爭的先鋒部隊。

    1649年改封“平南王”,因靖南王耿仲明畏罪自殺,尚可喜一人節制平南、靖南兩支軍隊,坐鎮廣東,鎮守26年,多次鎮壓叛亂,打擊沿海鄭成功軍隊,溺殺廣州城少壯男子七十多萬,雙手沾滿漢人的鮮血。

    由平西王吳三桂發動、靖南王耿精忠響應(耿仲明長孫)的三藩之亂開始,尚可喜堅持效忠清室,以廣東一地牽制兩藩十幾萬大軍,後面也獨力難支,廣東十郡已丟了四郡,其子尚之信看準機會,發兵包圍王府,軟禁尚可喜,參加藩亂,最後尚可喜死於王府裡,享年73歲。

    ‬平西王吳三桂,最後被逼反

    這個名字相信大家都很熟繫了,吳三桂本是明朝山海關總兵,但衝冠一怒為紅顏,將八旗鐵騎放入關,擊敗了稱帝還不到百天的李自成,將北方交給了清廷。

    為表彰這大功,清廷定都北京後,就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平定西北、西南等抗清勢力,諷刺的是,吳三桂開關時打的是“復君父之仇”的旗幟,在降清後也保持著一定的獨立性,和南明政權也有往來。

    可面對清廷的高官厚祿,吳三桂從起初借兵為大明報仇的英雄,淪落為徹底的清朝先鋒和大明屠夫,1651年他率軍進攻四川張獻忠,順勢滅亡了在雲貴地區的南明永曆政權,把他們趕到了緬甸,鎮守雲南。

    1661年出兵緬甸,逼緬甸王交出永曆帝朱由榔,擔心運往北京可能會有變故,吳三桂將朱由榔和親屬25人一起趕到篦子坡,用弓弦將他們全部勒死,並在雲南建立起自己的王國,兼管貴州地區。

    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晉爵親王,兒子吳應熊成為駙馬,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至此他的權力和聲望臻於頂峰,隱隱有脫離清朝獨立的可能,他和清朝的蜜月期也過了,兩方開始明爭暗鬥。

    到1673年,康熙允許三藩撤藩,派人去雲南接管,吳三桂本就不想離開,直接就反了,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次年在衡州稱帝,1678年,已經67歲的吳三桂病逝,只做了半年不到的皇帝。

    ‬義王孫可望,打獵時被清軍射殺

    崇禎三年,孫可望隨張獻忠起兵,攻佔四川、貴州,受封為平東將軍,和李定國、劉文秀等人都是張的義子,孫可望排行老大,但威望能力皆不如李定國,兩人之間的矛盾一觸即發。

    張獻忠死後,孫、李在面對聯明抗清的問題出現了嚴重分歧,李定國堅決擁明,孫可望則決定把軍隊開往廣西,繼續抗明,李定國眾望所歸,讓孫可望不得不同意他的意見,進兵雲南和永曆帝聯絡。

    孫可望要做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坐鎮中央,肆意欺辱永曆帝,還伸手向朝廷要求“秦王”爵位(這是之前張獻忠受封的),李定國要做諸葛亮,復興明室,一直在外帶兵打戰,立下赫赫戰功,民心歸附。

    永曆無法忍受孫可望的欺辱,下令讓李定國勤王,遁入昆明再戰,孫可望十萬大軍在軍事天才李定國的面前潰不成軍,孫可望跑到長沙,投降清朝,出賣西南虛實,被封為“義王”。

    不過孫可望做清廷的手下可不舒服,處處受到掣肘,就連要多年不見的弟弟來見一面,都被御史彈劾得狗血淋頭,順治帝更是不遺餘力地打壓他,1660年孫可望去世,死因眾說紛紜,但不得善終在當時是公認的事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茶葉殺青是把茶葉炒熟嗎,有人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