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硬核心理

    之前我一直相信,朋友太多,社交太多,微信刷太多,絕對不是好事。因此我一直很關注這方面的科學研究,除了早期的梅普爾教授列舉的“朋友不是必須”的一系列心理學研究,無獨有偶,最近又發現一個薈萃分析,作者是阿拉什·埃馬姆扎德,他在哥倫比亞學的遺傳學和心理學,現在美國從事臨床心理學和神經心理學的工作。

    我總結了一下,這份薈萃分析突出了一個更可怕的核心:朋友過多,社交過多不利於健康。原文作者引用的也是專業期刊上的資料,如《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這些期刊上的資料比較生硬且都是資料分析類,我就閒話家常了:

    歐洲有一項涉及37個國家的大型調查,歷時9波,研究人員主要調查了人們的社交接觸頻率,比如和朋友,和親戚,和同事的日常頻率,然後結合他們的健康自我評價與人口統計資料,從而得出一個結論:

    如果一個人偶爾的與親戚朋友互動,以各種方式促進感情,在最初的時候,比如每週跟大夥兒聚一下,這種社交狀態下的健康自我評估是呈上升趨勢,說明偶爾的社會互動對人有好處,但只要在生活中增加了社交頻率,不論是聚會還是刷手機,達到每週數次甚至更多,這種社交頻率都不會對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健康也是無益的。

    我對這一研究深有感觸。幾年前,我的社交圈頗為壯觀,幾乎每天都有聚會,都有節目,生活可謂是精彩紛呈。這看上去熱鬧異常的社交生活,其實隱含風險:

    風險一就是飯局酒局增多,吃飯喝酒雖然不致命,但天天搞,就會出問題,我也是因此出了交通事故的,這就是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的又一個證明;風險二就是作息時間紊亂,本來你想休息,朋友喊你去耍一下,你不去,他再喊,你就去了,然後你本來要休息的時間被安排了;風險三就是失去了人生的核心方向,經常性的社交活動給人一種虛假幻象,認為朋友多,社交多是有益的,證明你人緣好。

    這樣玩了幾年,感覺非常不妙。人的精神狀況比較差,鬥志減弱,工作稀裡糊塗。隨後我就減少了社交,到現在基本上不怎麼社交了。別的不說,最顯著的好處是,我有時間讀書寫字,生活規律正常了,工作的時候更靜心了,由此而來的,生活中的風險減少了。

    過多的社交,影響身心健康是一個方面,而另一個方面是:過多的日常社交與更高的死亡率風險和更低生存時間有關。這是我沒有意識到的,作者引用了德國社會經濟調查組的資料,而且那份資料的準確性相當於我們的人口普查,比較有代表性。

    為什麼健康和死亡,跟社交有如此密切的關係?

    各種研究表達了一個主題:社交頻率有個臨界點,那就是一週裡一次最好,隨著每週裡,社會互動的頻率的增加,社交的好處就會變成壞處,本來社交有益身心健康,但多了適得其反。根據作者引用的社會調查資料,我發現:孤獨的人不僅是可恥的,而且還是致命的,相當於說,那種孤零零的人,沒有社交活動的人,他們的健康狀況和死亡率其實更高,但是,太多的社交,卻無法帶來益處,同樣的,當社會活動增加到每天時,死亡率就上升了!

    為什麼過多的社交會帶來壞處?我其實還是看了作者提供的一些資料資料的,但後來我用腳想了一下,這還不明白嗎?即使是大多數的健康行為,比如喝水,睡覺,鍛鍊,刷牙等等這些,只要超過推薦水平,就不可能有益處。比如刷牙,本來一天上下左右刷10下是推薦水平,結果為了牙齒更加美白健康,你一天刷個幾百次,牙齒肯定會廢掉。

    這就是過猶不及。

    在社交上面有個相關理論,就是150定律:150定律(Rule Of 150),即著名的“鄧巴數字”,由英國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羅賓·鄧巴(Robin Dunbar)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該定律根據猿猴的智力與社交網路推斷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類擁有穩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是148人,四捨五入大約是150人。

    然而在實際當中,當一個人要獲得高質量的朋友關係,他只能在150個人當中繼續篩選,你要想處理好身邊人的關係,你就要走進每個人的心理世界。然而,你這一生時間有限,有限到你沒有時間走進他們的世界,所以關係複雜,你能做得特別有限,有限到你有一種幻覺,幻覺到歲月靜好,在這種狀況下,你能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得到什麼?

    這就是問題。

    這個問題還有一個問題:即,為什麼我們的社交即使是對健康不利,即使會帶來壓力,但我們依然會前赴後繼地去跟人互動呢?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很多人可能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可能因為工作上的關係需要維護,可能因為親情上的關係需要維護,可能就是純粹的感情,寂寞,總之是身不由己的。

    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把目前的心理學相關研究作為一個提醒或者參考,認識到獨處和頻繁社交帶來的害處其實都是一樣的,平衡是關鍵,不多不少也是一種人生態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農村散養的貓,有可能傳播新型肺炎病毒嗎?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