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V空間
-
2 # 假想家
夜晚的天空,星辰遍佈美麗而又浪漫,那麼天空中那麼多星星又該怎麼區分是恆星還是行星呢?
其實,區分夜空中的恆星和星系最簡單的方法之一是觀察天體是否閃爍。如果你能清楚地看到天空,並且觀察天空足夠長的時間,你通常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到星星是在閃爍著的,而這些閃爍著的星星就是行星了。
與行星不同的是,肉眼觀察到的恆星則不是閃爍的,它們的亮度和在夜空中的整體背景基本保持不變。
另外,這裡給大家分享幾種專業的區分方法:
1、通過星星的運動特徵區分如果條件允許可以用望遠鏡觀察,可以選取其他星星做參照物,你可能會看到行星是在沿著邊緣“擺動”,那就是行星在運轉了。
開個玩笑,如果你看到它在夜空中快速移動,那你可能看到的是一架飛機。
注意物體是否上升和落下。夜空中沒有固定的天體。所有的天體都在運動,但這些天體的運動方式可以很好地表明它們是恆星還是行星。
行星東昇西落。它們傾向於沿著類似於太陽和月亮的天體軌跡穿過我們的天空。
恆星在夜空中移動,但它們不會升起或落下。相反,它們圍繞北極星(北極星)以圓形模式執行。
如果你所看到的天體在夜空中以或多或少的直線運動,那麼它很可能是一顆行星。
衛星也能穿越夜空,但它們的速度比行星快得多,一顆行星穿越夜空可能需要數小時甚至數週的時間,而一顆衛星可以在幾分鐘內越過頭頂。
2、確定黃道行星總是沿著一條假想的“帶”在夜空中移動,這條“帶”被稱為黃道。這條帶實際上不是一個可見的物體,但仔細觀察會幫助你找到天體聚集的位置。雖然恆星也可能出現在這條看不見的帶上,但它們可以通過閃爍的外表來區分。
在黃道沿線的天體中,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的亮度明顯高於周圍的恆星。這是因為它們靠近太陽,因此它們的“亮度”正好是來自於反射的太Sunny。
3、觀察顏色並非所有的行星都是多彩的。因此,我們夜空中許多最突出的行星似乎都有某種特有的顏色。這有助於區分行星和恆星。
雖然有些視力特別好的人可能能夠察覺到細微的色斑,但這種色斑通常在藍白到黃白的範圍內。對大多數人來說,恆星在肉眼看來是白色的。水星通常是灰色或略帶褐色的,金星則是呈淡黃色。而火星通常出現在淡粉色和亮紅色之間。這受到火星相對亮度或暗度的影響,火星的相對亮度或暗度以兩年為一個週期變化。
木星呈橙色,有白色條紋。土星通常呈現淡金色。天王星和海王星呈現淡藍色。然而,它們通常用肉眼是看不見的。
4、比較相對亮度雖然行星和恆星都照亮了夜空,但行星通常看起來比許多恆星要亮得多。天文學家使用天文震級來測量天體的相對亮度,大多數星系都落在肉眼很容易看到的天體範圍內。
行星反射太陽系太陽的明亮光線,太陽系離地球相對較近。相比之下,恆星發出自己的光由於距離太遠而顯得並沒有那麼地明亮。
-
3 # 品讀人生百態
夜空中的星星,到底是一棵恆星,還是一個星系?應該都是恆星,因為上述星星都可以觀察得出,夜空中的星星由於沒有那麼容易分辨,當然是會發光的恆星而不會是一個行星,天文學上已經證明,凡是單獨的恆星都受到更大質量的中心吸引而運動,單獨恆星形成的總和當然可以稱之為星系。
-
4 # 貓先生內涵科普
夜空中繁星輝映,你是否總能看清?最終決定的是——你的眼睛。
讓我們先從一些小小的知識儲備開始。
在引入光量子的概念後,光子的概念可以用以描述對視覺的物理刺激,光學輻射作用於生物的接收器上,基本上是入射的一個光子與接收體內的一個分子的作用。
需要產生最低視覺效應的最小光子數,與觀測者的刺激變化;有關經過測算,產生最低視覺相應的行為,最低需要6-9個光子。
並不是所有的光子都會產生相等的效果,只有波長範圍約為360nm-830nm的光子才能有效的激發人類視覺的感覺。
簡單的說,只有在可見光波段的宇宙天體,我們才可以憑藉肉眼看到。那些暗物質、伽馬射線爆發之類,大家是不可能親眼看清的。
這一段大家有些懵,其實重點就是,夜空中我們一般只能感受到明亮與昏暗的光度區別,那些色彩豐富而多變的星際美妙風景,都只存在於PS的後期加工成品圖中。
肉眼能看到什麼?饒了半天的路,我們可以把腦袋探向天空了。
這個時候,大家或許會有些失望,我們只能看見宇宙的極小部分。從地球上,肉眼只能見到大約6000顆恆星;如果僅僅從一個固定的角度出發,而不是環遊世界的查漏補缺的話,我們只能見到大約2000顆。
但是如果使用一架普普通通的望遠鏡,我們將開啟一個新世界,有經驗的同學,從一個固定的角度出發,可以看見的星星就可以增加到大約5000顆。
如果你真的就此迷上了夜空的深邃,入手一臺準專業級別的,直徑達到40cm的天文望遠鏡,我們就不僅可以數恆星,而且可以數星系。對,只有在這個條件下,你才可以分得清恆星和星系之間的區別。
結語現在的城市光學環境,肉眼能清月亮,大家都應該好好珍惜;至於想分辨恆星還是星系,你必須上手一些專業的裝置,更需要財務自由,能跑到類似澳洲沙漠或者南極洲之類的無人區,才能一展身手了。
-
5 # 壹點科譜
從古至今,星星和月亮都是我們夜空中最常見的景色。
我要說的就是,天上的星星,沒有哪顆是沒有月球大的。甚至有三顆“特殊的星星”,是你無法想象的存在。
除了我們太陽系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和三個“特殊星星”,其他都是屬於恆星。
那恆星又是什麼?是能夠自身發光,發熱的天體。要成為恆星。最低門檻都要木星質量的75倍。木星的質量是地球的318倍。也就是說要2萬多個地球的質量才能夠達到成為次級恆星標準。月球真的是太小兒科了。
我們現在再來說說,剛才所說的三顆“特殊星星”。這三顆特殊的星星是什麼呢?
可以告訴大家,是星系。分別是仙女座星系,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這三個星系可不是像我們太陽系這樣的星系,都是大型星系。
而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這兩個星系都屬於銀河系的伴生星系,整體是沒有我們銀河系大的。
大麥哲倫星系位於劍魚座和山案座之間。直徑大約為銀河系的五分之一,初步估計包含的恆星數量在200億顆左右,距離我們地球大約16.3萬光年。
小麥哲倫星系位於杜鵑座,直徑大約1.5萬光年左右,是一個矮星系,比大麥哲倫更小,大約只有幾億顆恆星的保有量,距離我們大約21萬光年。
以上三個星系之所以這麼遠還能夠被我們看到,是因為其龐大的體積和巨量恆星散發的光芒導致。
好了,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的星星到底是些什麼了嗎?看了這篇文章,你還覺得月亮大嗎?
-
6 # 星宇飄零2099
肉眼看到的星星除了太陽系內的幾顆行星以外,都是太陽系外的恆星,星系是不會被看成星星的。
雖然在哈勃拍攝的星空圖片裡,有時星星跟遠方星系似乎無法區分,但那是因為拍攝時長時間曝光的結果。其實即使在天文望遠鏡裡,星系只是一團白霧,而星星無論多闇弱都是一個光點。下圖是我用手機拍攝到的仙女星系。
已經能明顯看出來跟其它星星不一樣了,而這已經是長時間曝光的,如果直接觀看,差別會更大。實際上仙女星系的視直徑比一般的星星大多了,但是光汙染的原因根本拍不出來,這相片實際上只拍到了核心高密度區域。
而更遠的星系,當它的視直徑變得跟普通星星一樣小的時候,肉眼是根本看不見的。
這張哈勃拍攝的深空照片,是經過漫長的曝光疊加而成的,在1幀的時間裡只有極少量光子能被接收到,甚至1個光子不到,所以是根本不可能直接看到這些星系。
這是網友拍攝的銀河…看得出來嗎?…如果你肉眼能看到這樣子已經非常不錯了(ΘˍΘ)
-
7 # 鍾銘聊科學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分成兩個角度來看,為什麼這麼說呢?
這是因為,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東西,其實因為光子進入了我們的眼睛裡。但是,其實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有一部分波段的光,這個波段也被我們叫做可見光。如果開啟光譜,我們就發現,其實可見光只是很短的一段,也就是說,人類能夠看到的東西其實很少很少。其實這個道理同樣也適用於聽覺系統。
實際上,恆星或者星系發出的光,很有可能不在可見光波段。所以,這時候,我們就需要射電望遠鏡,這種望遠鏡就可以接受不在可見光波段的電磁波。
如果,我們僅僅說,人類肉眼可見的,也就是在可見光波段的。那情況大概是這樣的,如果你在一個很晴朗的黑夜,而且沒有什麼光汙染,大氣汙染。你能看到的星星其實很多很多,如果你的視力足夠好,那其實還能看到更多一些。不過,滿打滿算,你能夠看到的星星大概就是6000顆左右的樣子,這裡面其實分類非常雜,有太陽內的行星,為什麼古代會有金木水火土?
其實就是來自於古人夜觀星象,可以看到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除了行星,還能看到很多恆星,這些恆星主要是銀河系內的恆星。也能夠看到一些和銀河系距離比較近的行星,以及人造天體,比如:人造衛星和空間站。之所以能夠看到人造人體,這是因為人造天體距離地面更近一些。
所以,其實我們能不能看到天空中的天體,主要有兩個因素決定,首先是不是夠亮,其次是不是夠近。基於這兩個因素,
為了能夠比較好地區別這些星體,古希臘的天文學家喜帕恰斯制定了一個星標,把恆星按照亮度分成了6個等級。後來又經過天文學普森進行重新量化定義,但總體上6個等級沒有發生什麼改變。人的肉眼的極限大概是可以看到6.5星等的星體。同時,其實還存在負星等,比如:太陽其實就是−26.7。
不過,就像之前所說的那樣的,人類的肉眼可見的星體其實是比較少的,如果用上望遠鏡,天空中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熱鬧多了。1995年,哈勃深空望遠鏡朝著天區中最暗的一個區域,進行了連續十天的曝光。
也就是下圖中,用黃邊框圈起來的區域。
起初,很多科學家都覺得這個做法簡直是浪費時間,浪費資源,等著看笑話。結果,等到照片被公佈時,震驚了整個天文學界。因為這張照片格外的熱鬧。大概就是下面這樣的:
在這張照片當中,一共有3000多個亮點,每個亮點其實都是一個像銀河系這樣的星系。也就是說,即使天空中最黑的區域,都有至少3000個星系。要是有一個足夠大的鏡頭可以對準整個天球,那這個星體的數量將會超乎我們的想象。
這樣的結果,也讓科學家認可認識到了一個道理。具體來說就是,如果站在地球朝著宇宙的各個方向去看,其實宇宙各個方向的星系都是差不多多的,而且是一眼望不到邊的。意思就是,地球就好像是宇宙的中心一樣。但是同是宇宙中心,也分兩種。一種是宇宙比較小,而地球正好在中心,另外一種是宇宙特別大,乃至是無限大的,所以處處是中心。根據目前對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研究來看,宇宙應該是平坦的,意思就是說,宇宙是無限大。
所以,才會有這樣的效果。也就是說,如果人眼的觀測尺度不僅僅侷限在可見光區域,並且足夠靈敏,我們可能看到的夜晚其實應該會非常亮,甚至可以比擬白天的感覺。而我們之所以,看到的夜晚這麼黑,其實是因為我們可能看到的光實在太少太少。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我們肉眼可見的星體,大部分其實是恆星,只有為數不多的行星,星系以及空間站,衛星。如果我們用上望遠鏡,我們其實能夠看到的天空,會有大量的星系。這裡在補充一句,這裡說的是一般的狀態下,有的時候,天空中會出現特別亮的星體,這有可能就是超新星爆炸,如果距離比較近,很有可能在白天都能看得非常。比如:如果距離724光年的參宿四,如果它發生超新星爆炸,那效果可能堪比一輪滿月。
除了超新星,其實還有類星體,它們在天空中其實是非常非常的明亮。具體類星體到底是什麼,目前還有很多說法。主要的假說是黑洞假說,這個假說認為,類星體的中心有個巨大質量的黑洞,它正在不斷吞噬周圍的物質,並且向外輻射大量的能量,所以才會如此明亮。
-
8 # 宇宙天文宗師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迴圈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箇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區域性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
9 # 彈琴對牛
01我們先了解一下本系星群
我們把本系星群,比喻成一個大池子,這個池子的星系有50個左右,不要小看了一個星系,比如我們的銀河系有一千億顆恆星以上,所以你更不要小瞧了50個星系。
所謂本星系群指的即是包括地球所處之銀河系為中心,半徑約為百萬秒差距(300多萬光年)的空間內的星系之總稱,也有人把本星系群的中心定義為銀河系和仙女星系(M31)的公共重心。已知本星系群的成員星系和可能的成員星系有50個左右。本星系群中的全部星系覆蓋一塊直徑大約1000萬光年的區域, 本星系群又屬於範圍更大的室女座超星系團.
本星系群中兩個質量最大的成員是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
銀河系包括:(人馬座),大麥哲倫星系,小麥哲倫星系,大犬座矮星系,小熊座矮星系,天龍座矮星系,船底座矮星系,六分儀座矮星系,玉夫座矮星系,天爐座矮星系,獅子座I,獅子座Ⅱ以及杜鵑座矮星系.
仙女星系包括:橢圓星系M32,橢圓星系M110,矮橢球星系NGC 185,NGC 147。
我們知道了,一個星系裡面包括了上億顆恆星,所以我們晚上看見的是恆星還是星系呢?
02晚上看下星系和恆星星星通常指不借助其他幫助,用肉眼便可觀察到的宇宙天體。夜空中閃爍發光的天體以及細小的發光體都是星星。有的星星在我們看來如圓球,體積較大,這可能是因為星星本身體積大、發光能力強或離地球很近;有些看來如一個小點,這可能是因為星星本身體積小、發光能力弱或離地球太遠。
視星等是指觀測者用肉眼所看到的星體亮度。絕對星等是設想將放在距離10秒差距(32.6光年,秒差距是天文學上常用的距離單位,一秒差距等於3.26光年)的地方,所觀察到的星等。
目前所知,大概有幾千顆星星是處於肉眼可見範圍內,不過人們所看到的星星要少很多,原因有二:一是差不多一半的恆星躲在了地平線上,無法看到。因為人的視線是直線,無法轉彎;二是大氣層在“搗亂”。在天氣不好的時候,肉眼所能看到的星星很少。天氣晴朗則肉眼可見的星星多。
仙女座星系能看到,一個模糊的光點,獵戶座大星雲也能勉強看到,其他的個別星雲中心很亮,但是周圍很暗淡,雖然能看到,但感覺只是普通的一顆星而已
總結:所以晚上看星系,晚上特別看到特別亮的時候,有可能是一顆恆星,如果很暗或者很模糊的星星,也許是一團星系!
-
10 # 聖劍17
“明”,日月明,人類仰望天空所能夠看見的,就是“恆星”、行星、星系、星系團了。
閣下的問題連續問了兩遍,寓意何為啊!
哈哈,問題在於我們人類的現有的宇宙觀,是否是貼切的,是否是宇宙存在的真實!怎樣把這一真實體現於文字描述。
我們的宇宙觀,可以說來自近代科學發現,來自於近代西方文化的經典積累。可以說原本的西方文化是比較嚴肅的,是經過人類反覆證明的。
我們的國家,見過以後也組建紫金山天文臺,天文臺的發現也證明了,西方基本理念的“宇宙觀”是現實的。於是有了意識理念科學的“直通車”。民族不加思索認識宇宙和存在的基本關係。人家說什麼就信什麼,因為關於宇宙觀的基本意識理念是“科學能力”的體現。
現代科學證明,宇宙中還有會發光的“星雲”。任何宇宙熱體都會發光,重視意識能力的問題。
點點星光,那是什麼,那是宇宙天體存在的客觀性,人類可以觀察到的客觀性。
所以意識必須具有唯我的概念,必須具有自心認識的提高,意識必須具有客觀性的同時,必須具有意識理念的進步性。我們的意識唯有自己親見可靠。
星光是一點點,可是那是無窮大,或者有限大的集體說明吧!是星際熱體存在蔓延,是光這種物質性,資訊性被人類意識到的客觀性。
話可以明說,吉祥快樂!
-
11 # 星空星中心6866
用肉眼能看到的夜空星星,應該是銀河系裡的恆星和衛星,一條銀河落九天,這只是個比喻,其實應該說一顆恆星一片天,至於銀河系中心及以外的恆星和衛星等,估計人類用肉眼就看不到了,只能用太空望遠鏡去觀察了。
為什麼說夜空中發亮的星星是恆星和衛星呢,因為只有特殊的恆星才會發光,恆星再把光傳給周圍的衛星,衛星也能發光了,就像我們的太陽也是一顆恆星,也會發光,還有月亮是晚上發光,可是太陽不僅僅是一顆恆星,她的內部是一個整體的星系,周圍還有八顆行星呢,只是行星們不發光只是跟著沾光,而且沾的光只能是自已享受,假如有外星人從遠處看到了我們發光的太陽,是說太陽只是一顆恆星呢,還是一個星系呢,所以回答是,夜空中的星星,遠看是恆星,其實都是一個完整的星系,都有一片天。
一顆恆星就是一個星系,應該是對的,因為有恆星在就有行星和衛星在周圍,只是看不見行星和衛星而已,就說銀河系直經約20萬光年之大,生存萬萬億個星系還是能裝下的,但是每個星系裡的規範及體質和文明等級是如何的,不得而知,這就需要偉大的地球人類去努力研究探索了,能夠越早的探索到宇宙秘密,就能使人類早一天進入宇宙文明等級的大門。
-
12 # 兔斯基聊科學
每當夜幕降臨,天空中就會出現滿天的繁星。這些星星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恆星,只有5顆是太陽系中的行星。另外,夜空中我們能夠用肉眼看到的這些天體還有一些既不是恆星也不是行星,它們是和銀河系一樣的星系。
圖示:星空
在夜空中能夠用肉眼看到的星系總共有四個。這些都是銀河系外面的河外星系。一個是仙女座星系,距離地球大約有254萬光年。一個是三角座星系距離地球大約有300萬光年。此外還有兩個是銀河系的伴星系叫做大麥哲倫星系和小麥哲倫星系。這兩顆星系距離地球比較近。大麥哲倫星系距離地球大約有16萬光年,小麥哲倫星系距離地球大約20萬光年。不過這兩個星系出現在南半球的天空中,我們北半球的人是沒有這個眼福看到了。
圖示:仙女座星系
圖示:大小麥哲倫星系
此外,我們的肉眼除了能夠看到遙遠的河外星系,還有一些天體是星雲。星雲是由塵埃氣體形成的天體。我們能夠看到的星雲有三個,獵戶座大星雲、卡納利星雲和礁湖星雲。其中獵戶座星雲是我們北半球都能夠看到的星雲。它距離地球大約1500光年,獵戶座大星雲的形狀就像一隻展開翅膀的紅色大鳥。因此,我們給它取了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朱雀”。而另外兩個星雲,只有在南半球才能夠看得到。
圖示:獵戶座大星雲
再除去太陽系中的5顆行星,剩下的星星就都是恆星了。這些恆星大多數應該和太陽一樣周圍圍繞著行星,是一個獨特恆星系統。
回覆列表
首先感謝邀請。當我們仰望夜晚的星空時,你會發現群星璀璨,整個夜空都被星星照亮了。那麼我們所觀測到的星星究竟是什麼呢?它們是星系還是和太陽一樣的恆星呢。眾所周知,當我們的視角放大到一定程度內,尤其是在宇宙範圍內,銀河系雖然很大,依舊是一個小光點,我們依舊可以將它當做一顆恆星。那麼天空上的發光的是星星還是星系呢!
我們的宇宙誕生於138億年前,宇宙起源於大爆炸中。光速雖然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但是在宇宙的內部,它依然無比的慢。並且宇宙還在膨脹中,因此光走的速度就更慢了。當我們仰望星空,會看到無數顆星星,這些星星實際上是和太陽一樣的恆星所發出的。它們旅行了幾千年的時間才到達了地球。
但是有個問題,那就是星星的質量距離不同,它們的亮度也就不同。我們將星星的亮度稱之為星等,距離越遠的星星它的星等則越低,反之則越高。雖然星系在宇宙中異常的明亮,雖然星系的光也能傳播到銀河系中的地球上。但是以人類的肉眼是無法觀測到星系所發出的光的。並且星系都太過遙遠了,它們所發出的光大部分都被星星所覆蓋了。所以,人類的肉眼是無法看到星系的。
但是望遠鏡則不同,它們能捕捉到細微的光芒,因此可以通過星等和距離判斷該光屬於星系還是恆星,通過判斷星等和角度,就可以計算彼此之間的距離。並且通過計算距離就能計算出它的詳細質量等一系列資料。這裡就不講如何測量了。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我們使用非常先進的望遠鏡,在地球上依然是無法觀測到星系的。比如距離我們最近的大星系仙女座星系,M31雖然距離我們250萬光年,它發出的光能被太空望遠鏡捕捉到。但是在地球上很難觀測到,這牽扯到環境汙染問題。因此在地球上,是無法觀測到星系,我們所看到的星空是由恆星所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