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東北人老楊
-
2 # 歷史深度揭祕
李自成屬於農民起義,沒有受過很好的思想教育,打下天京就不思進取了。俗話說得好: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更何況一個國家呢,一個國家沒有遠的考慮,沒有自己建國的藍圖,那不就就將滅亡。大清帝國根基已經是基本穩固了(康熙上任,永不加賦。那就是戰鬥力和戰鬥意志,農民軍是吃上飯造反,雖然常年打仗但是真的不行,闖王之前幾次起義讓衛所兵打的四處逃跑,戰鬥力根本不行,主要還是他能一呼百應,真的遇到能打八旗野戰軍,真是不行,農民軍出現超過百分之十的傷亡就會逃跑,八旗沒有命令百分之五十也不會這樣,即使到了雍正時期對準格爾,兩千八旗被準格爾包圍也是死戰到全軍覆沒!
滿清的財政效率的確比明朝高。就算到了王朝末期,不論是老北洋還是新軍,滿清都有辦法置辦出裝備上還不錯的武裝力量。尤其是北洋巔峰時期,部隊的裝備先程序度和各國橫向對比,完爆民國和新中國初期。頂著老百姓的旗號,說煌煌之言,其實你口中的老百姓就是達官權貴,我覺得真正的老百姓(其實是路有凍死骨那些人)是願意和你口中的老百姓(朱門酒肉臭這些老百姓)同歸於盡的,以中中國人這種我過得不好,你也別想好的思想,要不大家都吃草,要不大家都做外族的卑賤之民,而且中國的王朝以來,很多亡於外患的政權其實它的內政已然是形同水火、不共日月了,還有我勸你不要老頂著老百姓這頂大旗丟擲自己的觀點,動輒必談救黎民百姓於水火的聖人心態,說話就說話,討論就討論,別給人扣帽子,有論點就提,別人有異議,有自己的論點就是洗地,那你是什麼,你乾脆建個自己的群黨好了麼,誰有異議就推出午門斬首。自己的光芒照萬丈、撒遍人間當天堂。
從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明朝無限責任公司的倒閉被吞併,不能簡單的用“衰落”一詞來說明。崇禎擔任董事長開始,大明公司從固定資產看,固定資產只是少量被侵佔,大部分完好無損;從流動資金方面看,總公司流動資金嚴重匱乏,南方各個分公司流動資金充足且被少數人控制不願意上繳;從生產方面看,北直隸生產不好,河南、陝西生產癱瘓,山西生產不好,湖廣地區生產良好,南直隸、浙江地區生產狀況良好,四川地區生產良好,南方其他地區生產一般;從物流方面看整個大明公司物流嚴重不暢;從公司產品銷售看,南方分公司產品銷售極其優秀,產品出口全世界,大量現金回收及時;從HR方面看,問題及其嚴重,所有高層、中層、底層主官,都是優秀的哲學家、文學家、歷史學家,經營管理能力接近於白痴,總公司所有管理人員跟分公司管理人員相互勾結,層層貪汙受賄、內鬥不息,等等;從公司安保力量看,安保人員不缺,但領導全是外行,貪汙腐敗嚴重,完全無法保證安保人員的後勤;其他方面就不分析了,總之公司大體良好,組織機構嚴重腐化,要是董事長能力夠的話,從新組織起來難度不是太大。
大清來了也納糧,還一點兒不少納(到了順治十八年還重新攤派練餉,食言而肥);除了納糧,圈地(北直隸)、占房(北京內城)、投充、逃人法也一樣不少。區別則是,清廷入關之初對百姓的壓迫,相比於明末喪心病狂式的掠奪,壓迫程度還是大大減輕了。無論明、清,或者之前任何朝代,宗法專制社會(或稱“封建社會”)都是天然帶有反動屬性的。明清易代,說穿了是“一個反動程度相對較低的政權,取代了一個反動到骨子裡的腐朽政權。”無論明、清;或者宋、元。
崇禎十一年李自成被洪承疇孫傳庭打的就剩十八人逃入商洛山區,十一年八月清軍入關盧象升戰死,等清軍撤兵後洪承疇孫傳庭部全部被調走北上勤王。孫傳庭反對把秦軍全部留在京畿,但是朝廷在十二年初調洪承疇為薊遼總督,孫傳庭洪承疇各部都由洪承疇統領駐防薊鎮山海關一線,並於十四年出關增援錦州,最終在十五年在鬆錦全軍覆沒。李自成崇禎十二年從商洛山區進入河南平原地區時候人馬很少,在河南大量招收流民兵力迅速擴大。而明軍的孫傳庭洪承疇部精銳這時候都在薊鎮防禦清軍以及最後在關外覆滅。李自成從十二年到十七年五年中迅速擴大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流民太多兵源充足,而且明軍主力被清軍消耗殆盡。實際的戰鬥力跟清軍比差的很,所以後來真正遇到清軍以後迅速崩潰。這跟有沒有根據地沒有直接關係。明朝整個國家作為根據地大不大?清軍在崇禎朝多次入關最遠打到蘇北。所以最根本問題是雙方戰鬥力差的太多。
乃至上溯漢、唐,骨子裡都是極端反動的,既得利益階層都是附骨之蛆般的血食者。《二十四史》以帝王將相視角的敘事方式,很容易在閱讀時讓讀者代入權貴階層(王侯將相,至少也是個門閥或者學閥),忽略了歷朝歷代、底層永遠不被看到的芸芸百姓。真要是穿越回去,大概率還是百姓身份:終生困守土地,勞動所得大部分被地主掠奪;妻女被奸無處申訴(雍正朝以前“主奸奴妻”無罪),遇見打仗了,還得服役充壯丁,歷代史書中大書特書的“大捷”“軍威復振”“卻敵三百里”“犁庭掃穴”之類溢美之詞,背後都是無數“埋骨千里之外,名字都留不下來的底層百姓”。二十五朝(算上清朝)甚至民國時期,這種人吃人的社會制度,沒有任何可以吹噓的地方,朝代粉是最難理解的群體。
-
3 # 杏花嶺區沒杏花
簡而言之,幾方面李自成都沒做好,失敗是必然的。
首先當然是軍隊:
李自成的軍隊組成非常複雜,他的核心力量主要是他的西征軍老西營、陸續收編的各種農民軍部隊如袁時中小袁營的部隊等,最主要的部分其實是陸續收編的投降的明軍。
其中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大都是明的二三流部隊,而且基本上都是餓暈了的軍隊。當時的明朝廷受困於財政危機,明宗室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資源,而關外又在和八旗惡戰,崇禎這時候是真正的捉襟見肘,拖欠軍餉更成了家常便飯。
這個時候的明軍已經完全沒有鬥志,一打就降,不打也降,使得李自成的軍隊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據說最高達到百萬之多。
但其實就是烏合之眾。而且由於李自成的進展太快,他完全沒有時間去完成整合。
這就牽扯除了第二個問題:
2.財政
財政這是第二個要了李自成命的問題。
“闖王來了不納糧”,李自成還是基本上遵守了這個承諾的。
早期李自成軍隊規模還不大的時候,可以依靠搶劫官府和明的王爺過日子,比如李自成攻破洛陽之後,從福王朱常詢那裡搶到的白銀據說達到百萬之多。這些銀子足夠維持早期規模還不大的李自成軍隊的花銷。
但等到大批流民和投降的明軍加入李自成的軍隊以後,這麼多張口嗷嗷待哺,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李自成開始品嚐到崇禎帝的苦惱,到哪弄錢。
“不納糧”的口號暫時不能破,那就只能盯住地主老財。除了搶劫殺戮明宗室,李自成加大了搶劫官府、鄉紳的力度。
偶一為之也未嘗不可,但要命的是,李自成把這種搶劫維持軍隊開銷的辦法當成了常態。
這造成了第三個危機:
3.鄉紳士人
其實也就是官僚和讀書人以及鄉間賢達。
這個也是非常要命的。
因為靠搶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朱元璋的“廣積糧”,需要與民休息,恢復地方秩序,這需要一批官僚。
而李自成的搶劫完全破壞了他與鄉紳士人的關係。沒有這些人的支援,是無法完成這項任務的。
而沒有這些人的支援,也就無法完成第四項任務:
4.基地
一直以來,都說李自成是流寇狀態,這話沒錯。
劉邦能夠上位,是因為有蕭何為他維持關中和巴蜀這個後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餉;朱元璋能夠高築牆、廣積糧,是因為有李善長、胡惟庸等人為他經營江浙這片富庶之地。但李自成已經得罪了整個官僚和讀書人系統
,他根本不可能建起一套有效的官僚系統。
你不可能靠一幫丘八建起這套系統來維持地方政權的。
軍隊、財政、官僚系統和堅固的基地都沒有,李自成要能長久維持才叫奇怪呢。
-
4 # 歷史騎兵
公元1644年年初,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從西安出發,三月攻陷北京,滅明朝。但於同年五月始,清軍入關,大順開始走向衰亡。對於大順政權的快興快滅,討論分析的原因不盡相同,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農民階級侷限性。二是清兵太強。三是上層腐化,喪失民心。四是不重視建立根據地,沒有穩固的後方。五是戰略方針錯誤。六是瘟疫說。
這些解釋都有一定的道理和根據。但是都缺乏足夠的說服力。筆者認為,導致大順政權迅速覆滅的根源在於大順政權沒有穩固的支援“勢力”。
李自成在初期起事的時候,支持者主要是災民,崇禎年間,旱蝗連年、天下大災,農民沒有吃的,起義軍不需動員,只需登高一呼“跟我幹有放吃”,自然得到饑民群起響應,這也是大明王朝十多年間一直不能徹底剿滅民變的根源。
1641年,李自成攻陷洛陽,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獲得了廣大老百姓的歡迎,此時李自成的支持者除了災民還有普通農民,地主階層還與起義軍處於對立狀態。在1641年之後,起義軍在軍事上不斷取得勝利,地主階級分子的政治態度也逐漸分化,相當一部分出身地主階級的生員、舉人以至個別進士投靠了起義軍,但絕大部分地主階層還是支援明王朝的。
1643年底,李自成起義軍殲滅明朝最後的希望--孫傳庭殘餘兵力,至此,明王朝的滅亡只是時間的問題。地主階級眼見大廈將傾,紛紛選擇李自成作為新的代言人。從此時至李自成兵敗山海關,大順政權不僅得到農民們竭誠擁護,也得到絕大多數地主階層的支援。
1644年5月,李自成退出北京以後,大順政權控制區的地主階層紛紛倒戈,轉向支援清軍,最終李自成兵敗湖北。
從李自成起事到失敗,明王朝政權的支持者始終為地主階層,而大順政權各個時期的支援階層依次為:災民(興起階段)--災民、農民(發展壯大階段)--災民、農民、地主(鼎盛階段)--災民、農民(衰退階段)。
在興起階段,天災不斷、災民不絕,雙方的支持者都沒有明顯變化,起義軍和朝廷誰也沒有消滅誰,處於動態平衡期。發展壯大階段,起義軍的支持者增加了農民,支援力量擴大,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發生改變,起義軍不斷取得軍事勝利,明廷節節敗退。鼎盛階段,大順政權得到地主階層支援,而明廷失去部分支援力量,大順政權用了幾月時間就從西安攻到北京,明廷實際滅亡。衰退階段,大順政權失去地主階層支援,清軍得到地主階層支援,大順政權節節敗退,清軍入主中原。
在大順政權興衰過程中,我們似乎發現地主階層的支援決定了勝利的太平,而災民及農民支援與否似乎不是很重要。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弄清楚這幾方勢力的強弱及發揮的作用。
在封建社會,地主階層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決定著社會的走向,農民還不是左右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因此,大順政權的興衰也與地主階層的支援與否緊密聯絡在一起。那有沒有僅僅依靠農民的支援而最終取得政權的可能呢?從理論上講是有這種可能,畢竟農民的人口數在社會中佔據絕大多數,但中國歷史上完全依靠農民的力量建立政權的還沒有,就算是明王朝的建立,雖然先期依靠農民,之後還是在地主階層的支援下取得政權的。
為什麼是人口占比少的地主階層決定著社會的走向而不是農民。首先,地主階層掌握了絕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其次,地主階層自封建社會形成以來就有一套完整的組織結構和社會號召力,是地方政權的基石。而農民沒有統一的組織結構,一些農民還得依附於地主階層才能生存,政治上沒有獨立性,除非有人組織起來,否則是不會形成一股社會力量。
農民起義往往初期聲勢浩大,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就在於起義初期依靠起義首領的個人人格魅力能夠在有限的地域內組織一部分農民參與起事,當起義隊伍壯大、勢力範圍擴張之後,起義領袖的組織力在新的佔領區逐步遞減,直至消退。這就好比炸彈爆炸一樣,在一定範圍內威力四濺,超出這一範圍逐步衰減直至消退,最終回覆平靜。
農民起義要取得成功,一是依靠提升在新佔領區的影響力,組織農民參與其中,取得社會支援力;二是與地主階層聯合,取得地主階層的支援鞏固新佔領區。從中國歷史上看,走第一條路線的主要有漢末的黃巾軍起義和清末太平天國起義,這兩次起義均是依靠宗教的力量來組織農民的,影響也是最大的,也是最接近推翻舊政權的,可惜由於起義領袖及宗教組織的部分缺陷沒能成功。而元末朱元璋正是走第二條路線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朝。
大順政權選擇的道路註定它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災民和農民是支援李自成的中堅力量,但在大順政權建立之後,聯合了部分地主階層共同治理政權,起義軍也一直沒有治理政權的制度措施,政權代表哪個階級的屬性也沒有確定下來。大順政權沒有有效的措施將農民組織起來成為一股合力,為大順政權建立基層政權提供組織保障、建立穩固的後方。在當時,地方政權組織依舊掌握在地主階層手中,只有地主階層才能有效的組織地方資源為政權提供服務,地主階層只是為了維護個人利益暫時與大順政權結盟。可以說,大順政權雖然佔領了大明王朝近一半的領土,但在這些佔領區並不能實施有效的統治,大順政權的地方政權依舊掌握在地主階層手中。
當吳三桂把清軍引入關內、大順軍不敵清軍之後,地主階層紛紛倒戈轉而支援清軍,而農民階層沒有有效的組織方式,不能為大順政權提供有力的支撐,大順政權的執政根基丟失,覆滅也就成為必然。
-
5 # 酒徒影視
朝將近三百年的歷史,可謂是高開低走,僅僅是靠著初期幾位皇帝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就讓後來的十餘位皇帝能夠貪圖享樂,而不需要做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所以才讓後世評價大明朝盡出了些奇葩皇帝,但這樣的國家註定不會長久。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民間爆發了農民起義,距離新的統一還有很長時間,在這期間,出現了一個新的政權,由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
當時明朝尚且存在,而關外的後金政權也對中原虎視眈眈,再加上大順政權,三家勢力獨大。有一段時間,李自成建立的政權一直處於鼎盛時期,隱隱壓過了其他兩方勢力。他的起義道路一直很平坦,軍隊曾經佔領了整個黃河流域,包括山海關,隨後他又帶著軍隊親自東征,一路打到北京,推翻了明朝統治,按照這樣的攻勢,形勢一片大好,一統中原也是很有可能的,但我們都知道最終的結局不是這樣的,他失敗了。
其實能夠成為帝王的人,必然是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決策的,那麼他的失敗就是因為做出了幾個錯誤的決策,所以才兵敗。
明朝之所以會滅亡,到了晚期苟延殘喘,除了皇帝的愚昧平庸,甚至是荒淫無度,而達官貴族也沒有忠心為國,視國如家,所以造成了政治腐敗,此後國力一直在衰退。
而到了國家需要他們的迫在眉睫時刻,他們都沒有站出來保護國家,而是趁著混亂,搜刮民脂民膏,為自己謀取利益。隨著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強大,威脅到明朝統治時,官員們做出了牆頭草的行為,想著要投靠李自成,完全失去了為人臣子該有的忠心。
有了大臣才能輔佐皇帝治理國事,而李自成擁有了這些官員,其實就是他的很大助力,但可惜農民出身的他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從民間起事,軍隊中也大多都是農民出身,所以他更加維護農民階級的利益,而忽視了貴族官僚的利益,他還認為自己的實力已經足夠,不需要這些官員,殊不知官員還是很有勢力的,而李自成的打壓已經是激怒了他們,他們只認為這個領導者無法滿足他們的利益,不值得效忠。
史學家認為,他的做法可以滿足他高昂的軍費和政治的開支需要,具有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但他的做法卻是不可缺,他佔領北京後,皇室中的財富是他必需的,幾乎把大明皇室的財富統統颳了個遍,只要是可以成為錢的,都被他收入囊中,就連皇宮中的工作人員的私人財物也被他全部收繳。如此搜刮了一整個皇宮的財富,即使收穫的財富不足以滿足軍費開支的需要,但也有十之八九了,完全沒有必要得罪達官貴族。
中國古代有著眾多朝代,政權的更迭不過是一個封建政權被另一個封建政權所取代,但無論是何人建立,無論是統治階級還是農民階級,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封建制度。可李自成的做法卻是違背了封建統治的本質,對於傳統的封建政權來說,皇權至上,可以享受一切,這一切都是來自於對農民階級的壓迫,而李自成在政權建立後實行了長達三年的免稅政策,這在歷朝歷代的皇帝眼中,明顯是絕對不會採取的。
雖然他的免稅還沒有確切史料說明,有人認為只是減免賦稅而已,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直到他的軍隊戰敗,他的政權靠的都不是尋常手段徵收賦稅,而是讓官員和士兵去威逼當地的官紳,向他們索要錢財,代替田畝稅,來滿足軍備之需。
若是有人反抗的話,官員們會用各種手段去逼迫他們,比如陷害犯罪,押入大牢,施以酷刑,還讓人充軍,這樣殘暴的做法比暴君更甚,還不如崇禎帝。而那些繳納財物越多的官員,就會得到更高的官階,可想而知官員們會為了升職會怎樣的陷害別人。
面對前來投靠的官員,李自成也不可能全然拒絕,他還是會聘用合適有用的人才,但總體上來說,在他的政權中,明朝官員還是很少見的。他的留人選擇是沒有做過官的舉人優先,這就註定明朝的達官貴族無法滿足這個條件,可局勢如此,如今李自成最有希望稱帝,為了家族利益和榮耀能夠延續下去,他們不得不繼續投靠這個統治者。
但李自成的思想有些愚昧頑固,他不重用也就罷了,反而是壓迫這些心氣高傲的達官貴族,讓他們經常顏面掃地,長此以往,舊貴族的利益被嚴重損害,他們不再支援李自成了。但沒有軍隊的他們,根本無法直接對抗李自成,只能是通過自己的勢力對他造成些不小的麻煩,他們根基較深,可以通過控制社會輿論讓百姓質疑大順政權。
當然在大順政權處於巔峰的時候,這些謠言是不足為懼的,可當李自成的勢力走下坡路的時候,謠言的威力不可小覷。這些輿論取得成效後,達官貴族們開始物色新的保護此時女真族已經崛起,身在中原的他們只要給後金一些支援,就可以得到很多的好處,所以他們再次用到了相同的手段,控制輿論,支援女真,所以後來的女真族才能夠相對順利地入主中原。
李自成還有一個失敗原因,就是他只將明朝作為最大的敵人,絲毫沒有意識到關外的女真族虎視眈眈,如此建立政權後,他只顧著內部政治,收服吳三桂,將兵力分散到全國各地去鎮壓叛亂,這樣雖然卻是穩定了他的政權,卻忽略了外部的威脅,他一直漠視女真族的勢力,所以最終的政權覆滅也是必然的,兵敗身死。難怪外國史學家說:李自成沒文化,只是一介流寇,卻比末代皇帝還要殘暴。
綜上所述,李自成出身的階層決定了他格局的狹小,而他自卑與狂傲並存的性格,也註定讓他無法用智慧把握長遠的大局,於是只能兵敗身亡,令人感慨不已。
-
6 # 也來風雨生
不知道籠絡明朝勢力,李自成出身於驛卒,在他的頭腦中,也許明朝皇室已經完全喪失了正統地位,沒有任何利用價值了,他根本不瞭解,延續了276年的明朝帝王在官僚和百姓中還有很大的號召力。
-
7 # 里奧沒誰
首先當然是軍隊:
李自成的軍隊組成非常複雜,他的核心力量主要是他的西征軍老西營、陸續收編的各種農民軍部隊如袁時中小袁營的部隊等,最主要的部分其實是陸續收編的投降的明軍。
其中投降李自成的明軍大都是明的二三流部隊,而且基本上都是餓暈了的軍隊。當時的明朝廷受困於財政危機,明宗室消耗了大量的財政資源,而關外又在和八旗惡戰,崇禎這時候是真正的捉襟見肘,拖欠軍餉更成了家常便飯。
這個時候的明軍已經完全沒有鬥志,一打就降,不打也降,使得李自成的軍隊如同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據說最高達到百萬之多。
但其實就是烏合之眾。而且由於李自成的進展太快,他完全沒有時間去完成整合。
這就牽扯除了第二個問題:
2.財政
財政這是第二個要了李自成命的問題。
“闖王來了不納糧”,李自成還是基本上遵守了這個承諾的。
早期李自成軍隊規模還不大的時候,可以依靠搶劫官府和明的王爺過日子,比如李自成攻破洛陽之後,從福王朱常詢那裡搶到的白銀據說達到百萬之多。這些銀子足夠維持早期規模還不大的李自成軍隊的花銷。
但等到大批流民和投降的明軍加入李自成的軍隊以後,這麼多張口嗷嗷待哺,這就造成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李自成開始品嚐到崇禎帝的苦惱,到哪弄錢。
“不納糧”的口號暫時不能破,那就只能盯住地主老財。除了搶劫殺戮明宗室,李自成加大了搶劫官府、鄉紳的力度。
偶一為之也未嘗不可,但要命的是,李自成把這種搶劫維持軍隊開銷的辦法當成了常態。
這造成了第三個危機:
3.鄉紳士人
其實也就是官僚和讀書人以及鄉間賢達。
這個也是非常要命的。
因為靠搶始終不是長久之計。朱元璋的“廣積糧”,需要與民休息,恢復地方秩序,這需要一批官僚。
而李自成的搶劫完全破壞了他與鄉紳士人的關係。沒有這些人的支援,是無法完成這項任務的。
而沒有這些人的支援,也就無法完成第四項任務:
4.基地
一直以來,都說李自成是流寇狀態,這話沒錯。
劉邦能夠上位,是因為有蕭何為他維持關中和巴蜀這個後勤基地,提供源源不斷的兵員和糧餉;朱元璋能夠高築牆、廣積糧,是因為有李善長、胡惟庸等人為他經營江浙這片富庶之地。但李自成已經得罪了整個官僚和讀書人系統
,他根本不可能建起一套有效的官僚系統。
你不可能靠一幫丘八建起這套系統來維持地方政權的。
軍隊、財政、官僚系統和堅固的基地都沒有,李自成要能長久維持才叫奇怪呢。
而且李自成的軍隊內部也是一團亂麻,他對付內部的競爭對手如“曹操”羅汝才、袁時中等人,都是靠“殺”解決問題的。這使得羅汝才袁時中等人的部隊根本就與李自成離心離德,順的時候還好,一旦遇到問題,立刻就會崩潰。
至於後來李自成在北京城搞得那次“名垂史冊”的“助餉”,將京城的無數達官顯貴抓起來的“助餉”行動,則是李自成財政危機的高潮。並不完全是李自成的軍隊軍紀散亂,也不完全是因為“貪”,因為李自成欠餉的程度可能也就比崇禎好一點而已。
5.低估了八旗和關寧鐵騎的威力
打慣了戰鬥力低下、為欠餉所苦的關內二三流明軍的李自成,遇到明軍精銳關寧鐵騎、正在戰鬥力巔峰的八旗軍隊,顯然是慌了手腳。
而且在撤退時也缺乏策略,直接跑回陝西,從北京到陝西中間的山西、河北等地全交給了投降的明軍和羅汝才等人的部隊。
這些軍隊尤其是原來的明軍,本來在李自成軍中就受到歧視,李自成一敗,乾脆就直接降了老上司老夥計,比如吳三桂、洪承疇等人。
-
8 # 隨時間漂泊1
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領袖,在明末起義軍軍中是扛把子似的人物,他原本是明朝的一個驛卒,典型小公務員,按理說身為明朝的國家編制人員,生活應該有保障,可為什麼這樣一個小公務員,卻要走造反的道路,這還要從萬曆年間說起。
萬曆皇帝10歲繼位,因其年幼,其母李太后將軍政大權交予內閣首輔裁決,張居正在獲得權力之後推行了“萬曆新政”,先後用兵於播州、寧夏、北韓,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穩定,史稱“萬曆三大徵”,整個大明出現中興跡象,但“萬曆中興”只是這個王朝的迴光返照而已,張居正死後,遭受彈劾迫害,“萬曆新政”宣告失敗,再加上親政的萬曆皇帝荒於政事,張居正死後權力出現真空,引發了國本之爭,萬曆皇帝自此二十多年不上朝,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為後來閹黨與東林黨之爭提供了必要條件。再加上遼東總兵李成樑因女真族動亂從而誤殺了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的祖父與父親,愧疚之下對努爾哈赤過於放縱,導致努爾哈赤羽翼漸豐,後努爾哈赤以“七大罪”宣佈反明,隨著明朝薩爾滸之戰的失敗,明朝徹底陷入了遼東的軍事無底洞,明朝財政出現危機,因為財政出現危機,明朝賦稅加重,農民起義不斷。明朝的農民起義特別有意思,老百姓沒飯吃,造反,軍隊一來,見聲勢不大,招安,給你糧食吃,不反了,等糧食一吃完,又接著造反。這造成了惡性迴圈,更加重了明朝的財政危機。萬曆的孫子天啟上臺後,一心只搞木匠的天啟帝直接把權力丟給太監魏忠賢,魏忠賢是個狠人,也是個大奸大惡之徒,他壓制了以江南士大夫為主的官僚集團東林黨,自稱九千歲,明朝朝野進一步腐敗。天啟皇帝死後,崇禎繼位,第一件事是搞死了魏忠賢,崇禎勤政,本欲挽救大明,但是志大才疏,魏忠賢死後東林黨復出,崇禎生性多疑,無識人之明,遼東戰事不利,明朝財政告急,東林黨與崇禎想出了“開源”、“節流”的方法,所謂開源,就是多收稅,節流是指裁減官員,減少開支,說白了又要搞精兵簡政,又要搞壓迫,這是行不通的,反而又讓農民起義愈演愈烈。於是,李自成就這樣從一個小公務員被清出編制,沒有工作,賦稅又重,不能等著餓死啊,得了,造反吧,先跟著他的舅父闖王高迎祥造反,剛開始打得還挺順利的,起義軍也發展壯大,後來明朝遣名將盧象升來攻打,在河南、陝西、湖北一帶被盧象升攆得到處跑。後來,高迎祥在關中與洪承疇大戰戰敗,輾轉中原與各路明軍交戰。崇禎9年3月高與另外一名猥瑣發育的起義軍首領張獻忠在漢中會師7月與孫傳庭在陝西黑水峪交戰,闖王高迎祥戰敗身死。李自成收集殘兵敗將,接著打闖王旗號轉戰關隴蜀等地。崇禎十年,兵部尚書楊嗣昌出兵十萬,增餉280萬,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戰略,打擊起義軍的流動戰術,兩年,張獻忠兵敗降明,李自成在潼關遭遇洪承疇和孫傳庭的埋伏,兵敗,隻身帶著劉宗敏等17人逃到陝西東南商洛山中。後來清軍繞道關內,直逼北京城下,盧象升勤王戰死,遼東總兵袁崇煥被殺,洪承疇與孫傳庭被調往遼東防守清軍,洪承疇不久後兵敗降清。崇禎十二年,張獻忠在襄樊再次反明,明朝遣大軍鎮壓,張獻忠想四川轉移,明軍追擊,李自成在商洛山率千人南下河南發展,結果河南的饑民聽說過李闖王的大名,紛紛投入闖王帳下,闖王於是收留饑民,開倉賑饑,河南百姓一呼百應,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口號“均田免賦”,即“開倉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崇禎十四年,李自成攻破洛陽,殺福王,得福王家財,張榜賑災,崇禎十五年決黃河攻破開封,十月,在河南擊敗孫傳庭。崇禎十六年正月攻下襄陽,三月,改為襄京,稱“新順王”,隨後重視農桑,經營根據地,五月,張獻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權,九月北上河南三門峽,與孫傳庭的十萬大軍對峙,明軍糧草不足,李自成堅壁清野,命劉宗敏截斷明軍糧道,孫傳庭撤退保證糧道安全,李自成率軍進攻,大財明軍,斬首數萬,乘勝西進,於十月攻破潼關,殺孫傳庭,攻佔陝西。崇禎十七年,建立大順,定都西安,整頓朝野後,東征明北京,一路勢如破竹,兩個月後大軍直抵居庸關下,隨後攻入北京,崇禎帝於梅山自縊。攻佔北京後,李自成不約束部下,放縱部下劫掠,大肆敲詐明朝官員,縱情聲色,並派人敦促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降,劉宗敏抄了吳三桂的家,霸佔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雙方決戰一片石,決戰正酣,清軍伏兵突入戰場,順軍大敗,退出北京。清順治二年,順軍堅守潼關以拒清軍,清軍以紅衣大炮轟擊,攻破潼關,李自成棄守關中,逃往襄陽,逼走左良玉,佔據武昌。李自成打算攻取東南作為抗清基地,還未準備就緒,清軍大舉進攻,李自成打算從江西繞到湖南。大軍行至湖北九宮山時,李自成率20騎兵登山探路,被當地民兵殺死,李自成悲壯的一生落下帷幕。
縱觀歷史,李自成攻滅明朝有很大的機遇,在明朝陷入內外交困的局面下,李自成抓住歷史機遇,一舉攻佔北方,其中有不折不撓的勇氣,也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博取了中原地區的民心,使之愈挫愈勇,終成大業,但其居功自傲,不思進取,好大喜功,犯了致命錯誤,導致功敗垂成,這是由農民階級的侷限性所造成,典型小農意識,只知道沒飯吃要造反,沒有目標,沒有提出起義綱領,失敗正常。
-
9 # 錢旅人
李自成(公元1606一1645年)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曾擁兵百萬佔據當時中國黃河以北半闢江山,建國“順",年“永昌",並於1644年4月29日在北京紫禁城中武英殿稱帝,但第二天即撒退南下,一敗於保定再敗於太原三敗於潼關,於同年底退出西京(西安)沿商洛丹江一線出武關奔襄陽下漢口,竟於1645年4、5月間死於湖北省通山縣九宮山鄉紳程九陌之手,短短几個月將勝利的果實付諸東流,1644年一個歷史的巨大拐點,明與南明在殘喘延續,李自成大順與張獻忠大西政權國內爭雄,關外滿清早已虎視眈眈!誰是勝者歷史已有答案,但李自成的大順,這座號稱最強的大船,為什麼突然沉沒,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勝利衝昏頭昏腦、驕傲自大、錯誤估計形勢。崇禎十六年冬(1643年)秋冬,李自成殲滅明軍主力後迅速佔領關中及中原,1644年正月,在西安建立政權,設六政府,又三個月後攻取北京,整個大順上下缺乏思想準備。驕傲自大,脫離群眾,且生活腐化。沒有團結好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明總兵吳三桂,太麻痺和大意了。第二,流冠主義思想嚴重,不重視根據地建設。十幾年的農民戰爭,沒有自己的根據地,更沒有基層政權,初期沒條件,但條件成熟了仍是走那打那。正因為缺乏一個鞏固的後方,在糧食供應和軍需補充上就不能得心應手,沒有基層政權,委派的官員猶如水上浮萍,難以維繫。從已發現的大順政權“工政府屯田清吏司契"銅印看,李自成是注意到土地和糧食問題的,這印是永昌元年四月鑄造的,即入京後,編號為“宇字二百二十五號"。可惜剛剛成立機構,李自成就撒離北京,實施都缺乏時間。第三,政策失誤,軍紀鬆弛。進北京後,對明朝降官實行追贓政策,不分賢愚好壞,一律拷掠追贓,打擊面太大,降官降將連自己性命都不保,誰還樂意歸順?李自成一直重武輕文,他對爭取武將所做工作是有耐心的,比如對陳永福的寬大,對姜壤、唐通的優禮。但對文官士大夫則粗暴的多,並規定,文官要受武將節制。命令劉宗敏節制文武百官,嚴重阻礙了招降政策。劉宗敏拷掠吳襄,霸佔陳圓圓,是導致吳三桂降清入關的主要原因。大順軍本來軍紀嚴明,但入京後就軍紀敗壞,百姓失望。劉宗敏公開說,不怕民變,只怕兵變。但喪失民心,將使軍隊孤立,如魚離水。第四,內部不團結。李自成起義軍初起時,各支隊伍為了共同對敵作戰,尚能互相支援、協同。可是各有壯大以後,就互相火併、拆臺。李自成殺羅汝才、賀一龍,有一些羅賀的人馬就投降了孫傳庭(明督師)。從北京撤退,正是需要團結的時候,反而聽言讒言殺了李巖,文武不和,人心渙散,就一敗再敗。(圖為多爾袞像)第五,對關外之清認識不足。因為皇太極早就作入主中原準備了。雖然1643年皇太極死,順治立。但攝政王多爾袞已存入主中原之心,范文程上書說,這是一統中原最好時機。明降臣洪承疇也說;“我兵之強,天下無敵,將帥同心,步伍整肅,流寇可一戰而除,宇內可一戰而定"。李自成對山海關之戰,並未估計清方力量,更不知清方兵力,疲憊飢餓之師冒然挑戰,終大敗而歸,這是對滿清缺乏瞭解的重大失誤。第六,我認為經濟政策也很重要,由於起義軍奉行流寇主義,“吃他娘喝他娘,闖王來了不納糧",到那都是“開倉放糧",搶掠一空,進了北京又大行“追髒助餉",短短七八天,競得銀五千多萬兩,大部分被義軍士兵哄搶,但仍有一半在撒退時被李自成組織的千峰駱駝隊馱著沿河北、山西線向陝西撤退,最終清兵追上一部分,一大部分跑不動了再丟棄山西民間(山西票號起源之一說),跑回陝西所剩無幾了。一百萬的軍隊生存靠什麼,對百姓不納糧與稅怎麼維繫?所以永昌元年正月建號”永昌"就鑄造了小平銅錢“永昌通寶",隨後,除西安外,洛陽、太原、北京、襄陽、漢陽都鑄造了用收邀的明皇宮王府銅器鑄造的錢幣以供軍需。而1644年七月,李自成退守陝西后更是鑄造了當五大錢,鑄大錢就是變相的通貨膨脹和蒐括民財,說明李自成的財政出了巨大問題。在離開北京後另一個舉措就是開始徵收賦稅。1644年七月,河南輝縣;"每地一畝派銀五分,追比急如星火。又按畝徵解闊布…"。陝西麟遊縣則;“踏勘荒熟",徵收稅糧。從開始的開倉放糧,三年不徵,到突然加大徵收,鑄造大額貨幣掠奪民財,李自成自已又走回老路,成了農民的對立面,加速了政權的失敗。以上是我對李自成為什麼失敗的一些體會!
-
10 # 雜糧歷史君
說一點經濟方面的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李自成從陝西打到北京途中軍隊越來越龐大,為什麼支援造反起義軍的人會越來越多呢?
一方面是明末的腐敗統治,起義軍在人民群眾中得到了廣泛的支援,再加上崇禎帝時,國庫早已虧空,連軍餉都發不出,於是大量的二三流明軍一打就降,加入大順軍,又有大批吃不飽飯的流民投靠大順軍,軍隊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可崇禎帝發不起軍餉導致明軍反戈,李自成也成了崇禎帝的接盤俠,因為李自成也發不起軍餉。
可不納糧靠什麼養幾十萬的軍隊呢?靠搶劫明朝宗室貴族,鄉紳,官府!剛開始還能滿足軍隊的開支,可入京後呢?
李自成雖然打出對百姓要秋毫無犯的口號,可幾十萬士兵吃什麼?喝什麼?總不能靠愛發電吧?
這也導致大順軍在進京後肆意燒殺搶掠,軍紀渙散,而李自成等大順領導人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已經註定了大順軍已經背離原先的宗旨和打出的“仁義”的口號,不得民心。
而後面又搞出的一個“助餉”活動,把京城裡的貴族權貴全都抓來,嚴刑拷打,搜刮財產,又進一步得罪了所有的明末貴族和宗室。
上頭得罪完了,人民群眾那裡也討不到好,以至於在清軍入關,大順軍向後方逃竄時,京城居民和權貴們紛紛拿棍子等武器驅趕大順軍,
這樣的軍隊豈能勝利?劉邦能上位,蕭何為他維持關中和巴蜀這個後勤基地功不可沒,沒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給前線軍隊提供充足的糧餉,光靠搶掠和逼供,這樣的軍隊前路不明,後勁不足,最終李自成還是步入了崇禎的後塵。
-
11 # 草竹道人
李自成的兵敗是有很多方面原因的,包括李自成主觀因素、明王朝客觀因素和歷史所賦予的時代特點等諸多因素影響。
首先我們從歷史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李自成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自幼給地主家放羊,雖然驍勇善戰,但是在有限的記載中對其文化程度沒有描述。而當時中原災荒嚴重,社會階級矛盾極度尖銳,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所提出的“均田免賦”等口號,獲得廣大人民的歡迎,也順應了當時朝代農民對土地分配的期望,所以對於一個農民起義軍的領導者來說,是深得民心的。但是起義軍領導者李自成的文化程度和剛愎自用的性格也由此對他的起義成敗形成了制約。
雖然李自成能夠一舉攻破明朝帝都北京城,但是當時明朝遺老們勢力尚在,在明朝國土各地均對起義軍形成圍剿之時。雖然李自成在武力上佔據了明朝的中央皇權,但是卻在“均田免賦”外,再無其他策略,而以農民為主的土地政策中並沒有顧及掌握地方政權的貴族和地主階級,而有錢有勢的地主階級被剝奪土地之後,必然不甘心服從於李自成的統治。
以吳三桂為首的一些明朝舊部也趁機引清軍入關,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形成了“內外夾擊”之勢。雖然李自成此時已經攻陷了明朝皇宮,但是常年勞戰使得軍士已經筋疲力盡,在還沒有得到足夠時間養兵蓄銳之際,清軍入關勢必會對李自成的起義軍帶來致命打擊。
從中國曆朝歷代的農民起義軍可以見得,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是導致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因素。之所以稱為必然,也跟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的固化意識形態密不可分,農民在封建社會中所處的地位決定了其對土地的依存,而在文化程度上,往往沒有巨集遠的戰略,一般只能侷限於自給自足的眼前利益。所以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往往到了勝利的關頭,都會出現前功盡棄,起義軍內部分崩離析的局面。
所以綜上所述,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只是在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起到了關鍵作用,而李自成所率領的農民起義軍兵敗,也是時代賦予的必然結果。
-
12 # 下一秒天使911
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首先,是因為明朝腐敗,而農民軍進京後,比明軍紀律還差!
其次,是因為滿清的崛起。
最後,吳三桂降清改變了歷史程序的發展。
明末起義的農民軍被稱作流寇,像蝗蟲一樣席捲四方,到任何地方,帶來的都是破壞而非建設,士紳地主階層不支援流寇。
李自成張獻忠們,和元末起義軍的最大區別是,沒有知識分子依附,沒有地主武裝支援,沒有根據地,沒有事業的目標,為了造反而造反,造反之後的路怎麼走,一無所知。
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把李自成塑造成一個模範party的形象,本質上李自成的隊伍和其他農民軍並無太大區別。
李自成原本可以獲得更高的成就,但是火併羅汝才的結果使得其他各路義軍和他離心離德,李自成眼中沒有民族大義,對滿清的崛起漠然等閒視之。
崇禎不殺魏忠賢,不解散錦衣衛和東廠,局勢不至於這樣。
-
13 # 影視愛好者小何
李自成有著小農思想,外加所帶的兵基本都是農民,他們只想著搶錢搶銀子,搶女人,如果不是滿清牽制明朝的主力,很可能已經被消滅了……
-
14 # 進退有度z
本身就不太具備治國能力,而且攻下北京後注重享樂。明朝各地嚴重的自然災害沒解決,又把吳三桂排除在外,給了後金可乘之機。
-
15 # 二娃擺歷史
1、用人不當,錯殺良臣,導致軍心渙散
2、攻下北京後,抄明朝官員家,失去民心
3、忽略滿洲大敵,
-
16 # 牛牛兔
農民起義,從高階將領到普通士兵,大部分水平低下,目光短淺,而且大明王朝正處於一個內憂外患的時期,關外皇太極虎視眈眈,關內農民起義不斷,朝廷更是被宦官把持朝政,所以被義軍攻破都城大勢所趨,歷史上真正農民起義坐穩江山的屈指可數,一旦稍有戰果,貪圖享樂,爭取奪利,並且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失敗也就不足為其了!
-
17 # 獨行的靈魂
明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而李自成眼裡只有鹿,以為逼死崇禎就鹿死其手了,殊不知,成敗異變,功業相反,最終給別人做了嫁衣,深究其敗之理,還是在於格局不夠,領導力不足
回覆列表
李自成為什麼會失敗,首先李自成的就是一群烏合之眾,歷史上明末是天下大旱傳說有一年民不聊生大家都餓著肚子,而國家還是在徵稅,富人有糧有錢看著窮人挨餓受凍也不給半點糧食,讓人無法生存下去了。
這時李自成突然崛起,他打造順應民意的口號:等貴賤、免糧、均田賦。天下百姓正好在明末的橫徵暴斂的火熱生活中再加上據說當年的大旱百姓生活都費事,聽到這個口號,就如在生活中醍醐灌頂一樣大喜,互相奔走相告。當時百姓流傳著: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以對闖王的擁護愛戴。
再說闖王的軍隊組成,因為天下大旱,許多無家可歸的荒民、流民都加入闖王的隊伍裡混飯吃,這裡就給闖王的失敗埋下了禍根,當闖王進入北京消滅了明朝後,闖王因為沒有謀士和文官可用,也不急於建立各種規章制度直接放任手下去搶奪人家的財物、開始還是搶奪富人貪官的財物,但是富人和貪官畢竟是人少啊,最後當官的搶奪富人家的、嘍囉們一看沒有機會了就去搶奪百姓人家的,這樣很快就失去了人心,而闖王以為天下已經沒有威脅了,就放心大膽的吃喝玩樂了。
沒想到在東北有一隻虎視眈眈的正規軍隊,他們趁著闖王與明朝鬥爭的空隙修養生息加強軍隊整隊,訓練出一群能征慣戰的軍隊那就是清兵,許多人說沒有吳三桂獻出三海關就沒有清朝的崛起,老楊說不對當時的條件只是清朝崛起的條件,就是不放開山海關清朝也是找別的機會進關。
面對清朝的正規軍,一群闖王的遊兵散勇根本不堪一擊,而且闖王的官員也剛得到大批財產都想趕緊回家去享受了,無心戀戰大家一鬨而散沒人管了都跑了哈哈哈。
據說闖王的大批財產目前還是一個謎的存在誰能先找到就能富可敵國。但是那不可能是你自己擁有的財產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