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管錐論道

    被困麥城,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要麼自殺。為了防止投降受辱,必須自殺,同時點燃宅院,轟轟烈烈的。不辱關雲長一世英名。

  • 2 # 宏圖SHt

    時空隧道的開啟,穿越到三國成了關羽,當然知道關羽後來的結局,怎麼避免他人知道自己是穿越者才是首要問題,其他的以後再說,最想知道時空隧道什麼時候再次開啟,回到現實生活中來,害怕時空隧道不會開啟,那就無趣了,提心吊膽的每一天應該是難熬的。

  • 3 # 隕石9jHI

    人,認慫一下,就有可能翻盤。

    人,太要強,硬撐著肯定顧此失彼。

    水淹七軍,打襄樊,直逼許昌,孤軍冒進,贏了也守不住,這叫評估不足!口中嚷嚷“東吳鼠輩”,卻不防著“鼠輩”,豈能不敗?

    全盤評估,進退有序,哪來的“敗走麥城”?

  • 4 # 虹貓大俠

    關羽被困麥城,並不是一個死局。演義中他還有一線生機。作為穿越者只要抓住這個生機,逃出生天不是問題,甚至把手下這些忠義之士帶出去都不是問題。

    關羽進麥城屬於英雄末路,如果稍微早一點,關羽聽到荊州丟失的訊息,不去回救而是直接率軍入川就可脫困。進麥城似乎是個死局。但既然這麼設定了,那就想想進了麥城該怎麼逃出生天。

    作為穿越者大致情況是熟悉的,關羽想脫困,其實有兩個機會。只要抓住任意一個,脫困不是問題。

    第一個機會是剛進麥城時。吳國的軍隊剛剛圍上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吳軍剛到,還沒有來得及設伏兵。關平掩護廖化去搬救兵,中途沒有被捉住就是證明。這時候麥城就別要了,也別休整了,直接殺出去投上庸。

    或許追兵不斷,以關羽的能耐,正面對敵沒有人是他的對手,只要到了上庸,危機自然就解除了。

    另外一次機會,就是關羽突圍時,道路選擇的問題。演義中有交代,呂蒙只在小路設伏兵,大路是沒有伏兵的。

    卻說孫權求計於呂蒙。蒙曰:“吾料關某兵少,必不從大路而逃,麥城正北有險峻小路,必從此路而去。可令朱然領兵五千,伏於麥城之北二十里,彼軍至,不可與敵, 只可隨後掩殺。彼軍定無戰心,必奔臨沮,卻令潘璋引精兵五百伏於臨沮山僻小路,關某可擒矣。”

    關羽一生硬氣,遇到這種情況往常肯定是走大路。這次英雄末路,有傷在身,同時還要為手下的這幫弟兄負責,這次就認慫選擇了走了小路。呂蒙也正是猜到了他會有這種想法,才設下這個佈局。這其實也說明呂蒙派出來的兵不太富裕。作為穿越者既然知道了這個佈局,肯定不能再走小路了。

    原著中關羽就剩下了三百多人,突圍時給王甫和周倉留了一百,只帶走了200人。既然知道了呂蒙佈局,這次突圍不用留人全部帶上,多一百死士把握更大一些。突圍時,集中兵力突擊朱然。然後上大路奔上庸。

    不管第一種機會還是第二種機會,都要派關平打前站,讓劉封派兵接應(如果能斬殺朱然,可以騎朱然的馬)。

    廖化搬救兵劉封不動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劉封的兵力營救關羽確實存在難度,雖然有孟達的拱火,但這也是客觀事實。另一方面劉封和廖化不熟,廖化態度不好,劉封憑啥給廖化好臉色。

    關平則不同,關平和劉封還是小將的時候,兩人就經常搭夥出任務。關係就和後來的關興、張苞差不多,兩人有感情。另外關羽已經突圍出來了,劉封只是接應一下而已。有關平的面子,劉封肯定會出兵。有劉封的接應,吳兵就不敢追太遠了。

    到了上庸,先不急著報仇。在上庸修養一段時間,同時給劉備報告情況,或者直接去成都請罪(這個視身體狀況而定),請劉備出兵報仇。

    劉備討伐東吳,一開始打得還是不錯的,東吳也慫了,提出求和。當時是沒有關羽張飛都能打到這種程度。這次伐吳,有關羽、張飛在(關羽不死,張飛也能保下來),戰果必然更好。

    當時因為關羽被殺,劉備未同意東吳求和。如今關羽健在,是打是和劉備可靈活掌握。基於長遠考慮可以選擇求和。但需要的一些賠償是不能少的,比如地盤,物資、賠款等等。即使沒有多少賠償也比夷陵慘敗的結局要強。

    蜀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關羽之死,關羽健在,蜀漢主動權就在,走向衰落的機率就大大減少,或許還存在將來統一的可能。

  • 5 # 風停霧染在人間

    關羽當時被圍麥城,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堅守城池已沒有多大意義,因此突圍便是唯一出路。本身關羽被圍麥城時兵馬已只剩三百,他還分兵一百與關平和周倉讓其堅守麥城,其下策也!因當時的處境是荊州各郡都已被吳囯佔領,僅有麥城一座空城,堅守又有何益,因此不如放棄,待日後捲土重來,未嘗不可也。

    愚以為,突圍應該以優勢兵力快速攻其一部而達到速戰速決的目的,因此,關羽突圍時的分兵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另外,以關羽之戰力,一般將領在他馬前走不過三合,那麼走小路也是失策,小路容易招致伏兵,而大路才是正選。所以,如果我是關羽,處於當時的形勢下,會下令所有士率放下兵器化裝潛逃,而僅帶關平、周倉奔大路突圍。

    一來目標小不容易被吳軍發覺,二來三人三騎行動迅速,關羽胯下是赤兔馬日行千里,即便遇到吳軍阻攔,以三人之勇當無人可敵,那麼,即便劉封孟達不來相救,三人突出重圍抵達上庸還是不成問題的。暫時的失利並不代表什麼,當時關羽箭傷未痊癒,待養好箭傷捲土重來奪回荊州,那樣便不會有後來的蜀國之敗了。

    可憐一代武聖關羽就這樣在陰溝裡翻了船!而東吳孫權斬殺關羽也實在是一出昏招,關羽生平傲氣,殺一殺他威風再放他一馬對於關羽來說已經就是很丟人了,而殺了關羽必然招致劉備的報復,桃園三結義世人皆知,所以,孫權這是引火燒身。而曹操在對待打了敗仗的關羽時就表現出了極高的智慧與手段,因此,若孫權若有曹操的那怕半點容人之量,關羽也不會死於非命,所以,江東後來被滅也就不那麼意外了,所謂有多大肚量便能做多大事。

  • 6 # 元格科技

    將撤回蜀為第一目標就可以脫困。

    當然像關二爺當時處於各種情緒困擾下,很難做出最優解決方案。二爺的第一選擇是找機會翻盤,第二選擇是等待援軍,第三選擇是愛咋咋地,第四選擇才是往蜀撤離。如果是五十歲以前的二爺,前三個方案其實都是可行的,可惜歲月不饒人,而即便最後選了第四個方案,二爺也是執行不堅決,內心肯定在立馬死了算了的情緒中掙扎,因為丟了荊州二爺肯定感覺沒臉見劉備了。最主要是年紀大了,如果年輕還可以想以後打回來,這個年紀,基本也不具備彌補過失的機會了。所以就在這種情緒下二爺的執行力全部打了折扣。這也是導致二爺最終被擒。那麼如果我們穿越者並且還對這段劇情比較瞭解的情況下,那麼如果穿越的時候是在麥城的時候,第一目標就是要保住二爺的性命,只要二爺不死,後面多米諾效應就大機率不會發生。回頭再看,當時二爺首先集中優勢兵力往蜀地突圍,守城之軍也不必守了,為二爺撤退打掩護,所有將領包括周倉關平其實還是有一戰之力的,吳軍當時也未必會死命追擊。這樣或可有一線生機。

  • 7 # 歷史笑春風

    關羽走麥城是他一生中最悲慘的時刻。不久前,關羽還率領著精銳之師,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可是轉瞬之間荊州被東吳奪走,關羽的大軍也軍心動搖,將士紛紛離散。關羽在無奈之下,只得率領殘部在小城麥城屯紮。那麼,此時的關羽還有逃脫的機會嗎?

    一、四面被圍的關羽。

    關羽在建安二十四年發動了襄樊之戰。在這場戰役中,關羽發揮了他的軍事能力,利用有利的天時地利條件水淹七軍,全殲了于禁、龐德率領的三萬曹軍。這使得戰場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如果曹仁防守的樊城被關羽攻下,曹軍在荊州的防線將被攻陷。

    曹仁知道自己擔負的重任,他團結部下,死守樊城。與此同時,曹操也從關中急忙趕回關東,將曹軍主力派往襄樊一線,由徐晃率領救援曹仁。面對曹仁和徐晃,關羽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境地。但是面對似乎唾手可得的樊城,關羽依然不願意撤退,雙方陷入膠著狀態。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早就準備武力奪回荊州的孫權發動了荊州之戰。他命令呂蒙白衣渡江,發動了對荊州的襲擊。荊州的守將糜芳、傅士仁投降了東吳,荊州很快就落入東吳之手。武將陸遜更是搶先奪取了宜都郡,封閉了長江峽口,切斷了益州與荊州的交通。

    關羽聞訊後率軍南下,企圖奪回荊州。在回師途中,關羽派人去質問東吳。呂蒙藉機款待使者,並且讓他去看望關羽手下的家眷。這些家眷得到了東吳的厚待,並且讓使者帶信給家人。結果關羽的部下得知家人無恙,生活比往日還好,都失去了鬥志,紛紛棄軍散走。

    在走到當陽附近的時候,關羽的大軍已經離散。關羽只剩下數百殘軍,被迫退保麥城。隨後吳軍將關羽的麥城四面包圍。曾經威震華夏的統帥,成為被圍的敗軍之將,關羽的心中的惆悵可想而知。在這種情況下,關羽依然沒有投降孫權的想法,他還在準備突圍。那麼,他如何才能突出重圍呢?

    二、錯過逃離線會的關羽。

    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關羽並非沒有擺脫敗亡命運的機會。但是,由於關羽判斷失誤,讓他和這些機會失之交臂。這些機會主要有三個,一個是在孫權襲擊荊州之前,一個是在撤退荊州之時,最後一個是敗走麥城之日。

    在孫權襲擊荊州之前,他和曹操進行了溝通。雙方一拍即合,曹操馬上就同意了孫權襲擊荊州的方案。但是曹操對孫權並不信任,他在解除樊城之圍的同時,還想讓東吳也遭受損失,達到一箭雙鵰的效果。

    於是曹操故意把孫權的信件複寫了兩份,一份用箭射入樊城,激勵曹仁繼續堅守下去。另一份則用箭射入了關羽的軍營,故意讓關羽知道孫權的企圖。如果這個時候關羽能夠當機立斷,撤軍回到荊州,還有挽回局勢的機會。可惜的是,關羽對此猶豫不定,錯失了機會。

    在得知荊州被襲擊的訊息後,關羽決定撤軍。當時曹操為了坐山觀虎鬥,專門下令不允許前線的曹軍追擊關羽。此時的關羽有兩條撤軍的方向,一個方向是利用自己的水軍優勢,把軍隊撤往上庸。另一個方向則是回到自己的老根據地荊州。

    當時荊州已經全面失守,連宜都郡也落入了東吳之手。如果關羽率領軍隊回到荊州,正好進入到東吳的包圍圈之中。就算是東吳不和關羽交戰,沒有根據地和後勤保障的關羽也是死路一條。但是關羽急於奪回荊州,根本沒有考慮周全,貿然選擇了撤回荊州。

    在大軍已經離散之際,關羽已經沒有可能奪回荊州。在這個時候,關羽已經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不過此時關羽身邊的部下僅剩下數百人,人數雖少,但也減小了目標。當時東吳對關羽的動向還不明瞭,包圍圈也不緊密,關羽如果當機立斷,還是有突圍的機會的。

    但是關羽卻選擇了退保麥城。麥城城小糧缺,再加上四面皆敵,不是久守之地。關羽在這樣一座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孤城堅守下來,無異於把自己陷入了絕境。東吳在得知關羽堅守麥城的訊息後,得以集中兵力包圍麥城,並佈設了嚴密的包圍網。關羽再想突圍,真比登天還難。

    三、關羽唯一可能逃脫的方案。

    關羽在被圍麥城後,依然不願投降東吳。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關羽終於選擇了突圍。他先是利用孫權招降的機會,假意同意投降。同時關羽在麥城城牆上立幡旗,樹假人迷惑吳軍。關羽則趁機從東吳的包圍圈中脫逃,企圖逃往益州。

    當時的孫權對關羽突圍十分擔心,為此他還讓虞翻卜了一卦,算關羽是否能夠突圍成功。虞翻算的結果是關羽“不出二日,必當斷頭”。關羽被俘殺的訊息傳來後,印證了虞翻預測的準確性。為此,虞翻還得到了孫權的誇獎。

    從孫權的反應,我們可以看出東吳方面對擒殺關羽的信心還是不足的。這一方面是關羽勇武絕倫,威名遠播,怕無人是他的對手。另一方面是周圍地勢複雜,周圍的崇山峻嶺給關羽突圍提供了便利。因此,孫權專門派潘璋、朱然等人截斷各條路徑,來防止關羽逃脫。

    關羽在逃走的時候,選擇了一條敵人能夠猜到的道路,使得他最後的逃生機會也失去了。關羽直接向西北方向突圍,陷入了東吳為他佈置的天羅地網。潘璋率領部下在臨沮設下埋伏,自己則駐守在夾石策應。關羽和他的兒子關平在臨沮被潘璋的部下馬忠擒獲,隨即被殺。

    從關羽的突圍過程可以看出,關羽的一舉一動都在東吳的意料之中。他選擇臨沮這條道路,表面上是一條捷徑,還沒有曹軍的襲擾,似乎突圍的成功機率很大。但是關羽沒有想過,他想到的便利條件,東吳也同樣想到了。東吳對這條捷徑進行了重點防守,層層設防。這樣,關羽怎麼可能會突圍成功?

    在當時的情況下,關羽想要突圍成功,只能拋棄固有的思維方式,出奇制勝才能達到目的。由於東吳的兵力有限,還要防守荊州剛佔領的領土,能夠對付關羽的兵力就捉襟見肘了。因此,他們只能專注於重要的交通線,在重要的隘口集中兵力防守。

    關羽想要突破東吳的包圍圈,他選擇的方向只有一個,那就是在西北上庸方向。這是因為入川的長江交通線被陸遜截斷,關羽根本沒有可能透過。那麼如何到達上庸,就是關羽能否突圍的關鍵。關羽採取了從過去自己的防區,透過臨沮的路線,事實證明的失敗的。

    那麼關羽到達上庸的路線只有一條,那就是秘密穿過曹魏的防區,從漢水這條交通線到達上庸。這樣做看似冒險,實際上有三個有利因素,能夠提高突圍成功的機率。第一個優點,這個選擇會出乎魏吳的意料。曹魏和東吳都先入為主地把關羽逃亡的路線定在關羽原來的控制區,不會懷疑關羽會穿過曹魏的統治區。

    第二個有利因素是穿越曹魏的統治區要相應安全。雖然關羽在撤退之後,放棄了襄樊地區的佔領。但是經過襄樊之戰的洗禮,整個襄樊地區成為了統治空白區。在這個地區,關羽的軍隊撤走,曹魏也不可能在短時間重新恢復統治。除了襄陽、樊城兩座城池,這個地區如同無人之境。

    第三個有利因素是可以利用曹魏和東吳的矛盾。即便是知道關羽進入了曹魏統治區,東吳也不可能派兵進入曹魏控制區去追殺關羽。因為孫權投降曹魏的虛與委蛇的,曹操根本就不相信他的誠意。在荊州之戰中,曹操就對孫權留了一手,想要引起孫權和關羽的火拼。

    因此,孫權和他的部下為了不引起雙方的誤解和衝突,是不敢輕易跨過雙方的邊界的。曹魏對於關羽的態度要取決於曹操,曹操很可能會放關羽一馬,為下一步引起劉備和孫權衝突的埋下伏筆。如果關羽成功逃回蜀中,他肯定會引兵回來爭奪荊州,這樣曹操就可以坐收漁人之利,曹操統一天下的機會就可能提前到來。

    有了上述的三個有利因素,關羽成功突圍的機率就會大大提高。即便是退一萬步來說,如果關羽就算落入曹操之手,曹操也很可能不會殺他,而是把他留下來當作與劉備合作,共同消滅東吳的籌碼。畢竟相比於遠在川陝的劉備而言,近在咫尺的孫權才是曹魏的腹心之患。

    可惜的是,關羽對於東吳還是存在著一絲幻想。他還是想著過去孫劉兩家的聯盟,希望雙方還是有著和平解決爭端的可能。可是他沒有想到,孫權早就決定武力奪回荊州,東吳上下把關羽視為必須根除的物件。結果關羽最終選擇了從臨沮突圍的路線,被東吳伏兵擒獲,隨即被殺。

    結語:

    在荊州之戰中,關羽遭受了曹魏和東吳的夾攻,兵敗走保麥城。在內無糧草外無救兵的情況下,關羽最終選擇了突圍,企圖逃往蜀中。在臨沮附近,關羽遭到了吳軍的伏擊,被吳軍擒殺。這一切,都跟關羽錯誤判斷形勢,選擇失誤有著直接關係。

    如果關羽想要突圍成功,他唯一能夠選擇的方案只有穿越曹魏的控制區,前往上庸。這樣一來,他可以出乎曹魏和東吳的意料,躲避東吳的伏擊。同時曹魏的控制區一片荒涼,根本沒有人煙,能夠掩護關羽的行蹤。最後,關羽還可以利用曹魏和東吳的矛盾。即便是關羽落入曹操之手,曹操也可能不會殺他,能夠保住性命。但是關羽沒有選擇這個方案,失去了自己最後的突圍機會。

  • 8 # 笑看三國風雲

    穿越成三國時期的關羽,如果被困麥城,最好的辦法就是立即突圍出城,不要困守孤城。逃出麥城之後,立即遁入深山老林,然後在劉備東征之際尋找機會和劉備匯合,這樣才有可能逃出生天。

    一、關羽為何去了麥城?

    公元219年七月,關羽從江陵出發北伐樊城,在八月的時候,關羽趁漢水暴漲之際水淹于禁七軍,威震華夏。由於關羽威脅到許都,曹操動了遷都的念頭,在司馬懿等人的勸說下,曹操和孫權一拍即合,結成暫時聯盟關係,以共同對付迫在眉睫的關羽。

    孫權派呂蒙成功的偷襲荊州,而曹操則派徐晃等人解樊城之圍。在孫權和曹操裡外配合下,關羽軍不敵,只得連夜撤圍,倉皇南下,準備反攻被孫權佔領的南郡。

    然而,在聽聞南郡重要城池江陵被佔領之後,關羽軍心渙散,三萬兵馬沿途逃散,等到麥城的時候,能夠留下的兵馬已經不多了。

    此時的關羽軍已經途窮日暮,而關羽也意識到如果按照原計劃繼續直撲江陵,將是飛蛾撲火自尋死路,因此決定改道往西,直奔東三郡而去,企圖先回成都,日後再整軍備戰。

    二、麥城之戰的結果怎麼樣?

    當關羽軍到達麥城的時候,沿途尾隨而來的東吳軍乘勢包圍了麥城。為了瓦解關羽軍,孫權先是派人去勸降關羽。關羽為了拖延時間,迷惑孫權軍,假裝投降,反而用假人樹立於城頭,卻開啟西門往西而去。

    關羽偷開城門後,麾下的兵馬跟著潰散了,只有十來個人跟隨。那麼其他兵馬為何在此再次潰散了呢?要知道,這些人是三萬兵馬潰散後剩下的兵馬,他們的意志應該更加堅定,可是為何連他們也逃散了呢?大概有幾個緣故:

    第一個緣故就是這些兵馬的故鄉是荊州。關羽西逃很顯然是去益州,這和自己的故鄉愈來愈遠,許多人不願意離開故鄉,因此趁亂離開了關羽。關羽原本是要打回荊州,他們還抱有一絲希望,可是現在突然西行,因此他們就離開關羽了。

    第二個緣故就是這部分人跟不上關羽而潰散了。這次出逃和以往不同,這次時間非常緊,而關羽等人為了趕路顧不上後面的步卒,導致他們在混亂之中沒有跟上來。

    第三個緣故就是這些人為了確保關羽突圍斷後而亡。即使三萬之眾潰散,他們依然死死的跟隨關羽到麥城。在麥城被圍之際,如果想順利的突圍而不被東吳軍追上,最好的辦法就是有人斷後,而這個斷後必須是有死無生的任務,沒有任何生還的希望。如同血戰湘江的那些勇敢的戰士,以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確保主力部隊能夠順利突圍。而這些留後計程車卒則擔任了相同的角色,因此他們再也沒有跟上來,最後導致關羽身邊只有十多人。

    那麼到底是哪一個原因呢?第三個緣故應該是最大可能。畢竟關羽善待士卒,總有一些視死如歸的人追隨左右,保護和擁護著關羽。

    因此,麥城之戰的結果是關羽的偷逃而告終。

    三、關羽為何要往西去?

    麥城位於當陽,和昔日的長坂坡距離不遠,只是此時的關羽已經沒有船隻逃亡。不過即使有船隻,怎麼逃得過東吳的船隻?即使逃得過東吳的船隻追趕,也沒法坐船,因為坐船隻能順江而下往江陵而去。

    如果往東三郡而去,就要沿著沮水逆流而上,因此坐船很顯然是不現實的事情,只能沿著陸路而去。

    此時的關羽已經是兵微將寡,沒有繼續南下的力量,只能選擇逃亡。如果先前的計劃是奪取南郡,那麼目前這個窘境之下,要做的就是保命為主,至於如何奪取南郡,那就是日後的事情了。

    那麼該往哪個方向呢?

    往南是南郡,已經被東吳佔領,沒有可能了;往東是江夏郡,要麼是曹操的佔領區,要麼是東吳的佔領區,也沒有可能。

    現在只能是往西,距離最近的西部地區就是東三郡,此時的東三郡還是劉封和孟達的轄區,只要進入東三郡的範圍,那麼就有可能脫險。

    因此,往西是關羽目前最佳選擇,可是關羽能夠想到的事情,東吳早就想到了。

    《三國志·潘璋傳》記載:權徵關羽,璋與朱然斷羽走道,到臨沮,住夾石。璋部下司馬馬忠禽羽,並羽子平、都督趙累等。

    在關羽西逃的必經之地,臨沮這個地方,潘璋的部將馬忠將關羽,關平和趙累等人全部抓獲。

    可見,西逃也是死路一條。

    四、如果你穿越到三國,你是關羽,在被圍困的麥城,你該如何抉擇呢?

    首先,困守麥城絕對是死祺。

    麥城是一座建造於春秋時期的城池,南北長600米,寬100米,處於沮水和漳水之間。

    該城規模並不大,並不是非常重要的據點,因此無論規模還是強度並不是很高,而且裡面也沒有屯有大量的糧草和器械。

    關羽倉皇到達麥城之際,如果不能及時撤離,那麼很容易被東吳軍團團圍住,到那個時候,再突圍就不可能的事情,困守孤城是死路一條。

    張超困守的雍丘,公孫瓚固守的易京,呂布防守的下邳,審配坐守鄴城,最後無不被對手攻破。這些城池之所以被攻破,一個非常重要的緣故就是沒有援兵來救援,即使不被外敵攻破,也會被內部人員出賣而破城。

    一心求死的人是極少數,只要有人求活,那麼孤城就會被攻破。

    麥城位於南郡,遠離東三郡甚至益州,劉備即使有救援之心,也沒有救援之力,更何況以麥城的現狀而言,根本就沒有固守數月之久的潛力,破城是遲早的問題。

    因此,作為現代人的你,不要對困守城池抱有希望,即使守住了麥城,最終沒有糧食而失守,趁孫權還沒有放棄對你誘降之際,趁機突圍是最好的選擇。

    其次,西逃也是必死之路。

    在突出麥城之際,孫權已經算好了關羽西逃的打算,老早就派朱然和潘璋率領大軍在西去的各個路口把守,因此要想逃也是沒有可能。

    至於沿長江逃往益州也是沒有可能,孫權也早就算計好了。

    《資治通鑑》記載:權以遜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屯夷陵,守峽口。

    可見,沿著長江逃往益州的路也被孫權給堵死了,不管是沿著長江走船還是走陸路,已經沒有可能了。

    因此,西逃只能算是死路,跑是沒有可能跑了。

    最後,應該學廖化才是正路。

    那麼作為現代人的你,應該知道在荊州失陷之際,依然還有一個人從荊州成功的出逃,這人就是關羽的主簿廖化。

    《三國志·廖化傳》記載:為前將軍關羽主簿,羽敗,屬吳。思歸先主,乃詐死,時人謂為信然,因攜持老母晝夜西行。會先主東征,遇於秭歸。

    作為關羽的主簿,要想逃過東吳的魔抓,他採取了兩個方式:

    一個方式就是詐死。他是關羽的主簿,貿然出逃是很難的,又不是不出名的人物,少了一個就少了一個,沒有人在意,因此廖化就透過詐死的方式取信於東吳,從而放鬆了對他的警惕。

    有了這個機會,廖化就連夜逃出東吳的控制。

    另外一個方式就是晝夜西行。廖化所謂的晝夜西行應該是白天潛伏,晚上走路,這個方式就是避免遇到東吳巡查,畢竟晚上才是放鬆的時刻。

    可是即使透過這個方式,廖化直到東征的時候才在秭歸遇到了劉備。

    劉備於公元222年二月到達秭歸,而荊州於公元219年冬月失陷,因此可以推算,為了投奔劉備,廖化可是化了兩年多的時間才逃脫出來,可見從南郡逃出來是非常困難的事情,並非武俠小說所描述的那樣簡單。如果不是劉備東征,廖化恐怕此生都難以逃往蜀漢。

    那麼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是關羽,你就不需要那麼急急忙忙的奔逃,而是就近逃入大山之中,找一個非常隱蔽的地方隱居起來,直到劉備東征的時候,再尋找機會出來,這樣能夠活著偷逃出來的機會就更大。

    你是關羽,不是廖化,依靠裝死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就算你死了,你的腦袋也要被砍下來示眾,因此詐死弄不好就成了真死。

    臨沮附近都是連綿不絕的崇山峻嶺,隱藏三五個人還是很有機會的,等到時機合適了,再尋找機會出來。

    五、總結。

    如果你穿越回三國,發現自己是關羽,被圍在麥城,要先逃出麥城,切記不要困守孤城,否則就是尋死之路。一旦逃出麥城,然後遁入崇山峻嶺之中,找一個人跡罕至的地方隱居起來,不要貿然露面。

    一直到劉備東征之際,再尋找機會出逃,這樣機會就更大。否則,意圖憑藉個人武力,或者所謂其他的智慧,都是徒勞無功的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覺得門第這電視劇好看嗎。說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