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溪霖白澤
-
2 # 翊如墨
亢龍有悔。
我的理解是,龍,在飛到最高處之前,就已經明白了即將要悔恨的事。所以,會及時干預,不讓自己過於位高。“亢”應該是預知,先知,從而規避即將悔恨的事。“有”代表感應會發生,否則不會出現這個字。意思就是,思想脫俗的人,知道自己即將有悔恨的事,於是開始回到最初,就是潛龍勿用的狀態去應對高位的兇險。
盈不可久。
跟“亢龍有悔”其實差不多。本質上提示你的意思是一樣的。區別就是,盈不可久是未知,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處於“盈”的狀態。就像“一葉知秋”,你只知道秋天要來了,那啥時候算是來了呢?“亢龍有悔”告訴你,無論啥時候來,你都要準備穿秋褲了。。
迷茫不可怕,可怕的是身處迷茫自知卻不自救。光知道亢龍有悔,盈不可久沒用。要去踐行,去印證!
意思是:龍飛到了過高的地方,必將會後悔,因為物極必反,事物發展到了盡頭,必將走向自己的反面。
1、原文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再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2、譯文
天(天就是春夏秋冬、生長收藏的功能、規律,但它並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就好像地球的“天”有確確實實存在的物質——空氣,而空氣是因為地球的吸引力才能環繞我們周圍,不散向太空。所以說沒有“地”也就沒有“天”。
而自然界中之所以有白晝黑夜、一年四季,是地球的公轉、自轉以及太陽等相互作用的結果,所以要弄明白自然界的天地,還需要加入天文、地理的知識,沒有地沒有宇宙,就沒有天。人體也是如此,沒有精沒有人體,就沒有人體的“天”。
有些老中醫認為在南方和夏天,天氣炎熱,不能服用附子,這是因為他混淆了自然界之“天”和人體之“天”的概念。咱們可以拿外界的“天”來比喻自身。不過雖說人體確實存在根據春夏秋冬、白天黑天、上午下午,有所變化,比如晚上睏倦,白天清醒,但人體之“天”並不是完全按照自然界的春夏秋冬變化的。
在沒有病的情況下,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地球,某些部位屬南半球處於夏天,某些部位屬北半球處於冬天,而不能片面、區域性地認為季節是夏天,人體內也是夏天,若是這樣,人怎麼還會需要用出汗等的自我調節方式來改變身體的狀態呢?
並且,夏天再熱,即便是到了四十攝氏度,人的寒病都能去掉嗎?當然不能。只這一句話就足以破除那些錯誤論斷。)行健(人體沒有一絲寒邪,經脈就能完全疏通,從而使人體能夠沒有一點阻礙的,按照生長收藏的順序正常地、健旺地、健全地、強健地去運轉。
沒有寒邪,對應於人就是沒有錯誤缺點,也就是君子。),君子以自強(自強:不是靠外界的藥物,而是靠自己的運化來使得自身得以強健。精生髮成元氣,給脾胃提供動力,從而將水谷變化成為精微,再儲存至人體來充實精。
人體的功能因為精的充足而更加完備,而精也因為功能的完善而儲備更加充足。)不息(不息是不息滅。但不是指大火,是溫溫的小火、少火、三焦之火。如果身體的寒邪逐漸加重,少陽火就會越來越小,最後就像被潑上了水,就剩一點兒小火炭,要滅不滅,就是少陰證。
有幾個小火炭是少陰證;僅剩一個火炭就是烏梅丸證了;最後突然一閃,微弱的火苗化為一股煙,冒了,則人的生命到此終結。(所以說人身的生命和外界都能對應上,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得用到實際上,一樣一樣和外界對應才是天人合一。
要是單拿出天人合一去論述,則一定說不全。所以古人不愛單論述理論,而喜歡把它放到具體方法中去,用講故事、打比方的方式讓他人理解。)所以說君子能夠以此而生生不息,是東方、少火生生不息。)。
3、出處
出自於周易·易經·乾卦(《周易》第一卦)
擴充套件資料
1、《周易》簡介
《周易》也叫《易經》,至少從戰國時代起,就被看作中國古代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後來被列為儒家經典之首。《周易》的“周”指周代,“易”是變化的意思,按照古書記載,易有“三易”《連山》、《歸藏》、《周易》。
春秋時代,《周易》作為占筮書流行,不斷有人對它進行解釋和研究,其中包括孔子,到戰國時,便出現了《易傳》七種十篇,稱為“十翼”。後來《易傳》被編入《易經》,就成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
《周易》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
“經” 經文分為“上經”、“下經”兩部分。 一共有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卦畫、標題、卦辭、爻辭四部分組成。六十四卦由乾、坎、艮、震、巽、離、坤、兌重疊濟變而來。每個卦畫都有六行,爻分陰陽,陽性稱為“九”,陰性稱為“六”。
從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個卦畫共有三百八十四爻。標題與卦辭、爻辭的內容有關。卦辭在爻辭之前,一般起說明題義的作用。爻辭是內容的主要部分,根據有關內容按六爻的先後層次安排。
“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繫辭》上下篇,《說卦》、《雜卦》和《序卦》。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於“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
《彖》是專門對易經卦名和卦辭的註釋。《象》是對易經卦名及爻辭的註釋。《文言》對《乾》、《坤》二卦作了進一步的解釋。《繫辭》是《易經》的哲學綱領,其內容博大精深,是學易必讀之篇。繫辭是易傳十篇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文字。
它是中國古中第一部對易的產生、原理、意義及易卦佔法等,全面、系統的說明。它闡發了許多從易經本文中看不到的思想。繫辭與彖、象不同,它不是對易經的卦辭、爻辭的逐項註釋,而是對易經的整體評說。《說卦》是對八卦卦象的具體說明。是研究術數的理論基礎之一。
《雜卦》將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錯的形態排成兩兩相對的綜卦和錯卦,從卦形中看卦與卦之間的聯絡。與序卦研究的角度不同。《序卦傳》講述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實際上,“傳”的作者主要是借解說經文來發揮自己的思想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