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幼兒園實驗。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兩名美國教育學家為此決定開辦個學習班,專門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他們認為和教孩子相比,教家長會對孩子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這個學習班為期九個月。兩週一次,一次九十分鐘。如果家長認真聽課,可以得到7000美金的獎勵。也就是說,為了孩子的發展,他們付錢給家長去教育他們的孩子。這些家長的孩子平均年齡是3,4,5 歲。
在學習班開始前,他們測試了孩子的知識水平,例如數學和認識字母的水平,以及執行功能水平(executive function),例如注意力,抗干擾能力和記憶力。家長學習班的課程也分為這兩類,一類是知識教育,一類是“執行功能”教育。比方說,前者教育家長如何教孩子加減法,後者教育家長如何幫助孩子主動完成作業。
結果如何呢?
在實驗開始前的測試中,在執行功能測試專案上,也就是測試專注力、記憶力的測試中,分數低於平均分的學生,家長透過學習班學習輔導孩子後,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分數沒有得到任何進步。但是如果孩子在實驗開始前的執行功能測試中分數高,家長透過學習班學習輔導孩子以後,孩子的知識水平分數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什麼意思呢?
如果孩子執行功能能力低,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論家長是否幫助孩子學習,對於孩子的知識水平的提升都非常有限。
執行功能就是指,在你面對複雜問題的過程中,你能夠協調和控制不同的認知能力,來確保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具有目的性”和“協調有序”兩個特點。
我們通常愛誇別人聰明,其實這裡並不是單單指別人的IQ高,而是他的執行功能水平強,比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抗干擾能力強、邏輯思維水平高、會舉一反三等等。當一個雙語者需要根據環境,場合,及對話人物,來準確地運用一種語言,而不說另一種語言,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也是———執行功能水平。
舉個例子,比如雙語家庭的兒童和媽媽說“breakfast”,和爸爸說“早飯”,到了幼兒園和中文老師說”早上好”,和英文老師說good morning, 這都是”執行功能” 在發揮作用。另一個例子,在爸爸去哪兒裡面,小朋友被關在小屋子裡面,桌子上放著蛋糕,孩子們需要等到爸爸回來才可以吃。那些能在爸爸回來前,控制住自己的意識、不吃蛋糕的小朋友,就是執行功能強的小朋友。節目裡的孩子,一直把“等爸爸回來再吃蛋糕”這個目標放心中,並採用“不看蛋糕”“玩遊戲”等其他活動來協調有序地延遲滿足感。
雙語兒童在各種“執行功能水平” 測試中,表現都遠遠超越了單語者。在測試專案不斷轉換的過程中,雙語者具有更強大的抗干擾能力,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雙語者尤其在”衝突管理“的任務上做得要比單語者強。快樂大本營裡有一個遊戲,大家看到一個詞,並要求說這個詞的字型顏色。當詞的顏色和字型顏色相同時,大家能很快說出答案,而當詞的顏色和字型衝突時,有的嘉賓就會反應不過來。
現在你們也可以試著玩玩這個遊戲,迅速說出這些詞的字型顏色。
這就是有名的Stroop task。這個也是在語言學裡經常被用到的測試。當詞的顏色和字型衝突時,我們的認知系統需要更加努力地把無用的資訊剔除掉,更加專注於有用的資訊,而這種能力叫做抑制控制。語言學家用24個月大的雙語和單語寶寶做這個實驗,結果表明雙語寶寶在反應速度和正確率上都遠遠高於單語寶寶。
在另一個實驗裡,當雙語寶寶和單語寶寶聽到手搖鈴的聲音,一個木偶會出現在螢幕的左邊。當實驗進行到一半,規則突然改了,當聽到手搖鈴的時候,木偶出現在了螢幕右邊。為了得到獎賞,寶寶們必須適應新的規則。而只有雙語寶寶意識到了規則的轉變,並迅速掌握了新的規則。
那麼雙語能力是如何幫助兒童訓練他們的“執行功能”,使他們提高專注力,從而變得更聰明的呢?
執行功能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根據環境來迅速做出決策的能力。研究已經證明雙語者在用一種語言的同時,另一種語言的程式也是在執行中。因為雙語兒童的語言系統一直是在執行中,所以需要他們不斷地運用他們的“執行功能”能力,比如什麼時候,對著怎樣的人,該說哪種語言,並且抑制另一種語言。這種不斷的聯絡使得他們的“執行功能”越來越強,並且對他們的大腦產生了影響。
當科學家在研究大腦長什麼樣子的時候,他們其實主要在研究大腦的灰質形態。認知能力越高,灰質增加地越多。我們大腦中有個區域叫DLPFC, 前額葉皮質,這個區域負責根據當下所處環境中的資訊而做出決定。腦成像研究中就發現雙語者大腦這一區域的灰質明顯增多。也就是說,因為雙語的特點,需要雙語者根據環境迅速做出合理決策,所以對大腦結構產生了影響,而這個影響也使得雙語者在面對其他非語言相關類任務中,表現突出。
綜上,雙語學習的確能夠提高孩子的專注度和聰明程度。
Grosjean, F., & Li, P. (2012). 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 John Wiley & Sons.
首先給大家講一個發生在美國芝加哥的幼兒園實驗。
我們常說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兩名美國教育學家為此決定開辦個學習班,專門教導家長如何教育孩子。他們認為和教孩子相比,教家長會對孩子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這個學習班為期九個月。兩週一次,一次九十分鐘。如果家長認真聽課,可以得到7000美金的獎勵。也就是說,為了孩子的發展,他們付錢給家長去教育他們的孩子。這些家長的孩子平均年齡是3,4,5 歲。
在學習班開始前,他們測試了孩子的知識水平,例如數學和認識字母的水平,以及執行功能水平(executive function),例如注意力,抗干擾能力和記憶力。家長學習班的課程也分為這兩類,一類是知識教育,一類是“執行功能”教育。比方說,前者教育家長如何教孩子加減法,後者教育家長如何幫助孩子主動完成作業。
結果如何呢?
在實驗開始前的測試中,在執行功能測試專案上,也就是測試專注力、記憶力的測試中,分數低於平均分的學生,家長透過學習班學習輔導孩子後,這些孩子的知識水平分數沒有得到任何進步。但是如果孩子在實驗開始前的執行功能測試中分數高,家長透過學習班學習輔導孩子以後,孩子的知識水平分數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什麼意思呢?
如果孩子執行功能能力低,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論家長是否幫助孩子學習,對於孩子的知識水平的提升都非常有限。
那麼到底什麼是執行功能水平(executive function)呢?執行功能就是指,在你面對複雜問題的過程中,你能夠協調和控制不同的認知能力,來確保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保持“具有目的性”和“協調有序”兩個特點。
我們通常愛誇別人聰明,其實這裡並不是單單指別人的IQ高,而是他的執行功能水平強,比如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抗干擾能力強、邏輯思維水平高、會舉一反三等等。當一個雙語者需要根據環境,場合,及對話人物,來準確地運用一種語言,而不說另一種語言,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也是———執行功能水平。
舉個例子,比如雙語家庭的兒童和媽媽說“breakfast”,和爸爸說“早飯”,到了幼兒園和中文老師說”早上好”,和英文老師說good morning, 這都是”執行功能” 在發揮作用。另一個例子,在爸爸去哪兒裡面,小朋友被關在小屋子裡面,桌子上放著蛋糕,孩子們需要等到爸爸回來才可以吃。那些能在爸爸回來前,控制住自己的意識、不吃蛋糕的小朋友,就是執行功能強的小朋友。節目裡的孩子,一直把“等爸爸回來再吃蛋糕”這個目標放心中,並採用“不看蛋糕”“玩遊戲”等其他活動來協調有序地延遲滿足感。
到底如何提高“執行功能”水平呢?其中一個答案我提供給你的就是,雙語教育。雙語學習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度和聰明水平。雙語兒童在各種“執行功能水平” 測試中,表現都遠遠超越了單語者。在測試專案不斷轉換的過程中,雙語者具有更強大的抗干擾能力,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雙語者尤其在”衝突管理“的任務上做得要比單語者強。快樂大本營裡有一個遊戲,大家看到一個詞,並要求說這個詞的字型顏色。當詞的顏色和字型顏色相同時,大家能很快說出答案,而當詞的顏色和字型衝突時,有的嘉賓就會反應不過來。
現在你們也可以試著玩玩這個遊戲,迅速說出這些詞的字型顏色。
這就是有名的Stroop task。這個也是在語言學裡經常被用到的測試。當詞的顏色和字型衝突時,我們的認知系統需要更加努力地把無用的資訊剔除掉,更加專注於有用的資訊,而這種能力叫做抑制控制。語言學家用24個月大的雙語和單語寶寶做這個實驗,結果表明雙語寶寶在反應速度和正確率上都遠遠高於單語寶寶。
在另一個實驗裡,當雙語寶寶和單語寶寶聽到手搖鈴的聲音,一個木偶會出現在螢幕的左邊。當實驗進行到一半,規則突然改了,當聽到手搖鈴的時候,木偶出現在了螢幕右邊。為了得到獎賞,寶寶們必須適應新的規則。而只有雙語寶寶意識到了規則的轉變,並迅速掌握了新的規則。
那麼雙語能力是如何幫助兒童訓練他們的“執行功能”,使他們提高專注力,從而變得更聰明的呢?
執行功能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根據環境來迅速做出決策的能力。研究已經證明雙語者在用一種語言的同時,另一種語言的程式也是在執行中。因為雙語兒童的語言系統一直是在執行中,所以需要他們不斷地運用他們的“執行功能”能力,比如什麼時候,對著怎樣的人,該說哪種語言,並且抑制另一種語言。這種不斷的聯絡使得他們的“執行功能”越來越強,並且對他們的大腦產生了影響。
當科學家在研究大腦長什麼樣子的時候,他們其實主要在研究大腦的灰質形態。認知能力越高,灰質增加地越多。我們大腦中有個區域叫DLPFC, 前額葉皮質,這個區域負責根據當下所處環境中的資訊而做出決定。腦成像研究中就發現雙語者大腦這一區域的灰質明顯增多。也就是說,因為雙語的特點,需要雙語者根據環境迅速做出合理決策,所以對大腦結構產生了影響,而這個影響也使得雙語者在面對其他非語言相關類任務中,表現突出。
綜上,雙語學習的確能夠提高孩子的專注度和聰明程度。
Grosjean, F., & Li, P. (2012). The psycholinguistics of bilingualism. John Wiley & S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