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支點看看

    閉關鎖國是主要原因,賦稅加重民不聊生,滿漢矛盾愈發突出。康熙對西方一些先進的事物還是接受的;乾隆也接受,但主要是玩件;後面的幾位大哥基本是牴觸新生事物,甚至視為洪水猛獸。大清朝由上至下夜郎自大心態作祟,後期的幾位當家人完全沒有進取心,以大清為中心,幻想萬國朝聖。

    太平天國動亂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將搖搖欲墜的大清朝推向傾覆的邊緣。而同時期的日本也是閉關鎖國,比大清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美國大白艦隊的一聲炮響,震醒了日本,開啟國門,融入世界,隨後的明治維新使日本從根本上有了改變,而大清還抱著祖制,抵制變革,甚至對新政進行屠殺。

    其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個人認為,真正傷筋動骨加快大清朝完蛋的不是孫大炮,也不是武昌首義,他們只是抽出一塊磚,大清朝搖搖欲墜大廈的一塊磚,傷害最大的是太平天國。

    多少年來,在意識形態的大環境下,我們一直鼓吹農民起義,陳勝吳廣李自成,還有就是這個挨千刀的洪秀全。"一個太平天國使中國倒退了五十年",這話不假,但看怎麼說。反正太平天國以自身之力打殘了大清,就剩一口氣了。

    1840年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大清還是朦朦朧朧,但太平天國鬧騰了十幾年,可以說動了大清的根基,大清傾全國之力,基本耗盡了家底才看到了點Sunny,跟著各國列強用大炮說話,繼續掠奪大清朝那點庫底子,都這樣了,還是墨守陳規沒有變革,你不完蛋誰完蛋。

  • 2 # 小文章大視野

    老實說,中華浩浩幾千年的歷史,強者如漢唐,曾有斯言:“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何其壯哉,弱者如宋,也有崖山之戰,誓死不還。唯獨這清朝,一言難盡啊。

    清朝衰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朝代,落後的如此全面,如此徹底。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軍事、教育,只要我們能夠說出口的,在清朝身上,都可以找到其落後腐敗之處。

    清帝國

    其實,從當時世界的角度來看,小編認為,清朝從建立開始,便是一個落後的帝國,甚至可以說是這個星球上封建制度最後的榮光。原因很簡單,歷史的演變是有自己的規律的。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再到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以及社會主義社會,每一種社會制度相較於它的前輩,都有其進步之處,都是人類文明或者說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所必需的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規則。處在奴隸制度下的文明,相對於處在原始社會下的文明,其優勢是不容置疑的。放在資本主義制度和封建制度上,這個道理也是一樣的。我相信,如果清朝時期地球上的政體都是封建制度,那麼毫無疑問,清朝依舊是天朝上國,其實力依舊可以獨霸天下。問題是,到清朝中後期,資本主義制度事實上已經在很多國家建立起來,比如美國,又比如英國。法國雖然在帝國和共和國之間來回更替,但是經歷資產階級大革命的洗禮,舊有的觀念基本上已經進了歷史的垃圾處理廠。

    從15世紀地理大發現拉開序幕,歐洲各國先後已經開始進行資本的原始積累,18世紀上半葉,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隨即逐漸擴充套件到歐洲各主要國家,歐洲各國在制度上已經逐漸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更先進的制度促進了歐洲國家經濟、文化、科學各方面的發展,短短一百年的時間,歐洲取得的成就甚至超過了之前幾千年的發展。

    地理大發現

    反觀清帝國,依舊走著之前所有封建王朝的路子,政治、軍事、文化無不是如此,有的甚至還有倒退的趨勢。一句話,封建制度的頂峰已經過了,它再也不適應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了,在新的制度面前,它再怎麼抗爭,也免不了一敗塗地的下場。清帝國和西方國家的差距,不在其他,就在於根本制度的差距。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實際上就是昨天和今天,就是兩個時代的差別。沒有更先進的制度,經濟得不到充分的發展、文化得不到進一步的傳播,思想觀念還在停留在幾百甚至幾千年前,科學的發展更是遙遙無期。舉個例子,不論是封建制度還是資本主義制度都相當於一個空間,封建制度好比是一個火柴盒,而資本主義制度則是一間屋子。封建制度再怎麼發展,它頂多可以裝滿火柴盒,而資本主義制度發展則可以裝滿整個屋子,兩者之間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語。

    清朝皇帝

    那麼清朝的統治者真的什麼都看不到嗎?不一定。那為什麼不改呢?很簡單,我都擁有一切了,為什麼還要去冒風險呢?

    (全文完)

  • 3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任何一個王朝都會衰敗,就好像食物的有效期一般。尤其是軍事越強大、政治越強硬的王朝,往往死得最快,清還算好的。

    大清帝國是中國王朝史上最成功的之一, 總共存在276年,如果以嘉慶18年(1813年)天理教起義軍衝進皇宮“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為轉折點,則往後近百年,都是衰退期。

    在《還珠格格》之類的清宮粉看來,大清皇帝那是英明聖武,譬如乾隆皇帝,那簡直就是完美無缺啊,你們這些愚民咋還非造反不可呢?

    但事實是,大清國到了乾隆後期,已然露出極大的敗象。就是《還珠格格》第三部的開場劇情,爾康被緬甸兵抓走,不錯啊乾隆32年,清軍就已經在緬甸被打得屁滾尿流,對!從乾隆27年一直打到34年,花了911萬兩白銀,結果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帝不得不承認,“五十多年八樁戰事,就徵緬這樁不算成功。”

    那麼大清國開始衰敗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

    頭一個就是腐敗,這個是所有集權王朝的弊病,一開始還好點,到後來就變成一邊喊反腐一邊腐敗,最後就糜爛到不可收拾。大清國乾隆年間,最大的貪官據說是和紳,但更可怕的其實倒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基層官僚的大面積貪腐。

    次一個則是腐敗帶來的智商值直線下降,咱就舉一個小小例子,當年努爾哈赤被明軍的火炮炸死,皇太極什麼反應?事實上後金早就找人仿製紅衣大炮,遼東人佟養性懂得火器的用法,因此得到努爾哈赤賞識,還成了駙馬。

    當然後金早期還不能很快吃透明朝的火炮技術,也沒有熟練地掌握操炮技術,火炮部隊的編制上一般是滿人為官,漢人充當炮手和工匠。後來這個兵種便在康熙時代發展至頂峰,隨後便直線下降。到乾隆這會,一些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後,曾上書乾隆,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槍支,僱傭軍事技術人員,仿製槍支。但乾隆的回答是不行,因為“騎射為本”是咱的祖訓,發展火器將會導致本來入關後因腐化導致騎射和冷兵器作戰技藝鬆弛的八旗軍依賴火器,武藝進一步鬆弛。

    這顯然就是混帳話,當年你們八旗兵真是靠“騎射為本”入關的嗎?一個是吳三桂的出賣,一個便是仿照版的紅衣大炮。

    而大清國政治上已然腐敗得一塌糊塗,打仗又打不過人家,接下來自然能做的就是一件事:捱揍!

    為什麼捱揍呢?因為太混不講理,又很蠢打不過人家,那自然要捱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回農村創業,如何定位特色農產品目標,目前種植那些特色農產品比較有市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