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立馬金服研究院周夏明

    不僅可能沒有收益,損失本金也是有可能的,所以要對投資標的應有充分了解,分析適不適合自己的風險偏好,高收益高風險!

  • 2 # 輪迴一十年

    淨值型產品收益結果如何,我的觀點是,可以賺,短期不能肯定,長期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淨值型產品投資得看時間,價值投資。

  • 3 # 洛邑財經

    不用妖魔化淨值型理財產品,淨值型理財只是不能直觀的看到到期的收益率,怎麼可能出現沒收益的情況,銀行理財產品無論是預期收益型的還是淨值型的本質沒有改變。

    相比之下,淨值型理財還有一些優勢,之前的預期收益型理財實際上收益率大多都是固定的,因為不達到預期收益的很少,當然超過預期收益的也很少,理財產品的盈餘大多成為了管理人的報酬,這部分是不透明的。淨值化理財就改變了這種狀況,投資者可以查詢固定日期公佈的淨值,產品的盈餘是透明的,管理費則固定,剩餘部分都是投資人的。

    淨值型理財產品可以視為一種開放式理財,沒有固定期限,沒有固定的收益率,只會在固定開放日公佈淨值,投資者可以根據淨值變化來決定繼續持有還是贖回,關注的是份額。它的投資標的和預期收益型的理財產品是一致的,也有債券型,也有信託型,也有掛鉤型,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範圍就這麼大,是監管機構定死的,這個不管是什麼理財產品都玩不出花來。

    所以理財產品的到期收益和波動情況,主要決定於資產配置,喜歡低風險就投資債券類的淨值型理財,喜歡高收益的就可以投資一些掛鉤型的混合型理財,淨值型理財作為銀行的一款產品,秉承的還是銀行理財的風格,主打的還是低風險投資,雖然看不到預期收益,但是你可以看到你的份額,沒有收益的情況就相當於之前的理財產品違約,這類情況還是比較少,2017年9萬隻理財產品發生違約的才只有44只,這種機率可以視為沒有了。

  • 4 # 寂元龍兒

    理財產品當前理財物件單一,無非是債券等風險較小的標的。銀行之間競爭激烈,可發掘的市場有限,且銀行寧願少賺點固定中介費也不願意承擔風險。於是琢磨把風險轉嫁給客戶,自己求規模效應,薄利多銷。於是就有了淨值型產品。

    淨值型產品所面對的投資組合多樣包括股票、債券、貴金屬、期貨等更側重的是資產配置組合,競爭的優勢差異主要是銀行產品管理經理的投資理財水平和管理經驗。

    投資理財者來說收益和風險均比固定收益率理財產品大些。這種東西不保本,但可以每週或者每月的考察核對淨值,及時收購或者回贖,更需要投資理財者自己操些心。對於有一定理財知識的風險偏好較大的人可以嘗試,淨值型產品本質上是藉助淨值產品理財經理輔助自己投資理財。真正的判斷還是要靠自己,可以對接理財經理投資管理情況結合市場變化動態和趨勢適時選擇進出。

    淨值型產品沒收益甚至虧本都是常見現象,沒有投資理財水平的還是買買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吧,聊勝於無。

  • 5 # 陸燕青

    購買銀行“淨值型產品 ”理財產品,一般不會出現零收益的情況。反而有可能“因禍得福”,得到超出固定型理財產品的收益,這是由其收益的透明度所決定的。

    “資管新政”漸行漸近,只有兩年的過渡期了。而“淨值型產品 ”理財產品,將是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發展趨勢。對於客戶來說,有利有弊;頗有“上不封頂,下不保底”的韻味;對於銀行的品牌效應和客戶的選擇能力都是一種考驗。

    淨值型理財產品是相對於收益性理財產品來說的,該理財產品無預期的投資收益,無投資的期限,屬於非保本浮動型理財產品。銀行將根據相關規定,在每日、每週或者每月等固定日期公佈淨值,使用者可以進行淨值查詢。和開放式的基金類似,投資透明度高於“保本型”理財產品。

    假如銀行“淨值型產品 ”理財產品收益不佳,無疑影響其後期的銷售。如果客戶選擇錯誤,那就有可能與“高收益”擦肩而過。此乃打破“剛性兌付”,將理財產品市場化的舉措,具有深遠的意義。

  • 6 # 三人聚眾

      不僅可能沒有收益,還可能會出現虧損,但淨值型理財產品更具有優勢。比如資訊更為透明,投資者知道資金主要投向哪裡及其比例等,可以分析對應風險進行資產配置。

      傳統的理財產品提供預期收益率,但那也僅是預期收益率,實際貓膩表面看不出來。比如資金管理人收費比例,比如是否存在資金池等等。可能造成收益超過預期收益率時,只分配給投資者預期收益率;而低於預期收益率,卻以實際收益分配。以及可能存在資金池,像P2P理財一樣存在新錢還舊賬的情況,到最後資金鍊斷裂導致投資者嚴重虧損。

      傳統的理財產品就如同貨幣基金,採用的是“攤餘成本法”每日計提收益,每天可以看到7日年化收益率。而淨值型中低風險理財產品就如同債券基金,採用淨值法計算每日公佈基金單位淨值,資訊更為透明,比如公佈管理人託管人等的收費比例,以及每個季度都會公佈規模和主要持倉比例等等。

      嚴格上來說,傳統的理財產品與淨值理財產品有四方面的不同:

      一、流動性不同。傳統理財有固定期限,不能提前贖回;而淨值型理財產品為開放式產品,在開放期間可進行申購或贖回等操作,具有極高的流動性。

      二、收益不同。相對而言,同等風險產品,傳統理財收益較低,淨值理財收益較高,因為內部架構資訊更為透明。但是,淨值理財在某個時刻可能會虧損,比如主要持有的二級市場債券大幅下跌時等(傳統理財在某個時刻也會下跌,但是它不實時的表現出來,只能持有到期)。

      三、風險不同。相對而言,同等風險產品,傳統理財風險略低,因為即使持有的資產價格下跌也不實時的體現出來。而淨值理財相反,如果在高點買入低點賣出,會導致投資者虧損。

      四、資訊透明度不同。如上,淨值型理財淨值更新及時,相關的資訊更透明,有利於投資者在不同時間配置不同的資產。

      如果對淨值型理財產品較難理解,那麼可以直接理解成除貨幣基金之外的基金,因為它們都為淨值型產品。而在資管新規的實施下,資管類傳統理財產品都會過渡到淨值型理財產品,如果以前購買的是中低風險理財產品,那麼過渡以後可以理解為購買債券基金,特別是短債基金,年收益率基本徘徊在5%上下。

  • 7 # 藍色魚2018

    淨值型理財是理財產品新趨勢,符合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的導向,理財投資更透明、更公開、更合規,因為採用市價法,淨值會有波動,因大部分中低風險銀行理財主要投資固收產品,信用風險、利率風險是最大風險來源,如遇上大的違約潮、市場利率驟變是可能導致產品業績不達基準甚至虧損,但在目前市場狀況下,大部分低風險淨值型銀行理財虧損機率極小尤其是大行理財(聲譽更好、風控更優、企業文化更穩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中國古代詩人都嗜酒如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