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申愚人
-
2 # 三清正一元神宮
“勇於敢”的概念往往是爭強鬥狠,其結果不是傷及別人就是傷及自己,嚴重的導致死傷。天之道所提倡的“勇”是以慈為前提、以慈為根本。如果勇氣建立在妄為蠻幹走極端的基礎上,就會遭到殺身之禍,死無葬身之地;如果勇氣建立在謹慎慈愛的基礎上,就可以很好的倖存下來。
當今人類對自然界的態度幾乎已成為勇於敢者!人類戰天鬥地、破壞自然平衡,最終會給自己帶來滅頂之災。“勇於不敢”就是勇於堅守“道”。“不敢”的意思就是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敢觸犯道、觸犯法。有所為有所不為,老子對這兩種“敢”說得非常平凡簡單,但這兩句話非常重要!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懼怕死亡、執著於長壽,結果反而不健康、也不長壽。思維是生命的種子,種子定了,一切都會自動發生。種瓜得瓜就是大自然的因果法則。成大事者必有天助,天助者必有天德。
天網恢恢就像一個無邊無量、無私博愛的“立體網”一樣,它們是一個整體和諧的執行。若脫離了天之道的執行,就脫離了上天的大道,大道是利而不害的,對萬事萬物都一樣,沒有分別心!
正
應驗了《道德經》六十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zhǎng)。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
3 # 0山鷹之歌0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經》
道人言,多言道之理,道之理,未得道者不能知。真理人人能知,將道之理解釋成真理,也不錯。平常理解的理與道關係輕微。
不該做的卻勇敢的去做,則殺!誰殺?
不該做的勇敢的寧死不做,則活!為何?
按平常事理解,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嗎?
用哲學來理解道!哲學是什麼,道是什麼?哲學跟道還分不清楚呢,問什麼道!
一切都是,該你知道的你不知道都不行。不該你知道的,想知道也知道不了!
問道於盲,不如不問!不問不知道卻不會糊塗,問了以後得到的回答是錯的,你又分辨不了對錯,能不糊塗嗎!
自己怎麼理解隨意,明白人,即便不理解道,也不會把道言理解成有害的。糊塗人,他的錯誤理解,罪都歸言道之人!用愚民政策的,罪就歸古人,這是真的。他告訴你,道德經上說了“上古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是老子讓他愚民的!他hundan他也把老子拉進hundan坑兒裡去!道人言沒錯,是不能正確理解道人言的人,不能正確使用道人之言。
如果其人正確,就算道人言是錯的,他也會有自己的正確理解。歸根結底還是自己的事兒!
-
4 # 魏永臣550
這兩句出自道德經第七十三章,全章是:
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以聖人猶難之。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全章可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言自然事物的客觀存在對於人或人類既有利又有害,“殺”就是害,“活”就是利。“天之所惡”,就是自然事物的客觀存在厭惡你或反感你(惡)對你來說就是害;反之,對你就是利。怎樣才能不讓“天之惡”,而讓“天之喜”?就必須探索清楚並把握住自然事物客觀存在的各種自然屬性和發展變化的規律性。把握住自然事物客觀存在的各種屬性和規律性,依照自然規律辦事,“天”就會喜歡你親近你,為人類服務。因此,對自然事物的客觀存在未探清探明之前就必須對自然事物持謹慎小心對待的態度。人手探索自然事物就是十分謹慎的,對不瞭解的東西,是不會用手輕易獲取的,只是用手或藉助工具摸之、觸之,觀察其反映和發生情況,再逐漸反覆地跟進探索,這就是“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意思。“敢”就是進取(說文)獲取之意。“孰知其故”,就是誰能知道自然事物客觀存在的利害?只有深入探索自然事物客觀存在並掌握了其各種屬性的人才能知。這就是決定是非對錯的關鍵所在。“是以”就是依據依賴正確的對的符合自然事物客觀存在的東西;“是以聖人”就是言依據自然事物的客觀存在辦事作為,不違背客觀自然積極作為就是“聖人”;“猶”並不是世俗觀念的“猶如,還”之意,而是指非人長的像人形的猿猴類動物,“猶難之”是言猿猴類動物很難做到。只有人才能做到,這就是人類特性的體現,就是人與猿猴類動物的最本質區別。
第二部分是言自然事物的客觀存在,也即天道具有“不爭”,“不言”,“不召”的基本屬性。“不爭”就是言自然事物各自堅守自己的特殊性,並按特殊性的方向發展變化或進化的。“不言”就是言自然事物從來不將自己的特殊性秘密輕易表現出來,而是深藏不露的。“不召”是言自然事物不刻意顯示錶現自己的存在,“召”就是吸引別人,引誘別人對自己的注意。而“人道”則不同。人類在發展程序中會出現很多喪失或迷失自己特殊性的東西,也即很難堅守不離形成人的核心要素,很難守中。“爭”“言”“召”等故意顯示,故意謀劃顯示自己存在的作為就是喪失天道的原因。“繟”,就是坦然、舒緩,“繟然而善謀”,就是言客觀存在的自然事物表面看著慢不經心很悠閒,但其都很知道依據自然規律謀劃自己。“天網恢恢,疏而不失”,是言宇宙自然事物間所構建的深刻的內在聯絡是廣大無垠的,就像巨大的天網縱橫交織,很難理清每個自然事物的來朧去脈,但是每個自然事物都沒有丟失自己獨立存在的特殊性這種寶貴的東西。自己的特殊性,或特長本性,或自己處於自然界的特定位置就是自己要堅守發展的方向。人的特殊性就是人的特長本性,就是人類能夠深入探索未知自然事物特性和持續創新提高製造技術製造水平的能力,這兩種能力與“言”“召”的空虛文化和唯心思維沒有任何關係。
-
5 # 本寂0001
這句話並沒有什麼特殊,只是無為思想的鋪陳。
勇於敢,勇是什麼?慈者勇,慈是什麼?包容接受一體。敢是什麼?進取。勇於敢,就是不斷進取;而勇於不敢,則是抱元守一,無為。所以前者是殺,後者是活。殺活皆有用武之地,可能有利也可能有害,難在掌握到恰到好處。天之所惡者,有為也。所以道易知而難行。所以後面講了一系列的原則,總歸是無為之道。不爭不言不召坦然……最終,無論怎麼做,都是天網恢恢,都在道中。
回覆列表
——《老子•道德經》中“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哲學邏輯含義是什麼?
哲學邏輯含義從〈勇〉思維推理的“殺”與“活”說起:老子開示,大意是講;萬物當從道而為,否則後果不良,原因就是背道而馳的自作息受。
如~勇於敢則殺(就是死),勇於不敢則活(就是生)。勇於敢則殺~老子哲思推理了,勇者恃勇失善,行事慣於殘暴,可見就是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因失善而自治己死。勇於不敢則活~是勇者守道忌勇,不是勇者不勇,而是勇者不得已方用勇,為的是避免恃勇好勝,多傷無辜卻種下禍根,因此勇於不敢者,守弱處善,自然得生。
老子經文,並不見哲思的範疇推演,層次連貫遞進,周延慎密等等。但是“老子”經文論述主旨明確,直截了當,純為我知我見,一句話(勇於敢則殺~死,勇於不敢則活~生)就道出了“一勇”的兩面性問題。這是西方哲學不能做到的,也是無法與老子比擬的。
道德經中“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的邏輯含義,看似不全,實則備至。論其含義:是老子一句話講出了“勇”包涵的兩個極端相對性的,‖生與死‖的哲思意義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