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香茗史館

    戰國末期,關東六國已經很難再對秦中中國產生威脅,而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程序中,楚國可以說是實力最為強勁,滅國難度最大的一個。然而,在秦始皇詢問攻滅六國需要多少兵力時,秦國名將王翦表示至少需要六十萬大軍,而後起之秀李信則表示最多需要二十萬。結果,李信率領二十萬秦軍攻楚卻慘遭戰敗,眾所周知秦法極為嚴苛,那麼戰敗之後的李信結局又是如何呢?

    李信乃秦軍後起之秀,率軍攻楚卻先勝後敗

    戰國末期,由於秦國對外戰爭相對頻繁,再加上王翦、蒙驁等老將逐漸老去,以及秦始皇親政前後朝局的劇烈動盪,因此秦國此時的軍事人才缺口很大。於是,在秦始皇正式親政以後,一大批年輕將領開始迅速受到重用,李信便是其中之一。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李信在秦國攻趙戰爭中正式登上歷史舞臺,彼時王翦奉命率領大軍進攻趙國,而李信則奉命出兵太原、雲中,配合王翦圍攻趙軍,最終攻破趙國。

    次年,“荊軻刺秦”事件爆發,秦始皇在得知燕國為主謀後,派王翦率兵進攻燕國。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李信率領先鋒大軍輕騎突進大敗燕太子丹,隨後又配合王翦攻破薊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往遼東。

    根據《史記·刺客列傳》的記載,李信以數千輕騎緊追燕太子丹,最終迫使燕王喜殺死太子丹,史書中對於李信的評價是“年少壯勇”。正是憑藉在戰爭中的出色表現,李信開始迅速得到秦始皇的信任和重用。

    在攻滅三晉和燕國後,秦始皇開始將戰略重心調整向南方,於是便有一天問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國,請將軍估算一下需要調多少軍隊?”李信回答說,“最多不過二十萬”。秦始皇又去問王翦,王翦則說,“非得六十萬不可”。秦始皇便說,“王將軍老嘍!多麼膽怯呀!李將軍真是果斷勇敢,李信的話是對的”,於是便命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攻打楚國。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李信率軍攻打平輿,蒙恬率軍攻打寢丘,兩人皆大敗楚軍,李信隨後又攻克鄢郢。然而,就在李信打算乘勝追擊之際,昌平君卻突然以楚國公子的身份在郢陳起兵反秦,並得到了鄢郢附近楚國百姓和南韓百姓的響應,導致秦軍退路被切斷。

    如此情形,李信不得不轉向西北進攻側後方的郢陳,並決定與蒙恬在城父會師。然而,就在李信回軍之際,與李信正面作戰的項燕,趁機率領楚軍主力自後追擊,前後夾擊之下大敗李信,攻入秦國兩個軍營,斬殺了七名都尉。

    秦軍戰敗之後,秦始皇大為震怒,親自前往頻陽向王翦道歉,請求王翦付出,並調集了六十萬大軍。即便如此,王翦用時一年才擊敗楚軍,俘虜了楚王負芻,之後又擊殺項燕,直到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才徹底攻滅楚國。

    李信雖敗但另有原因,秦始皇並未嚴厲苛責

    由於司馬遷並未給李信單獨列傳,其事蹟大多穿插於《史記·刺客列傳》和《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等史料,記載實在不算多,但從有限的記載來看,李信攻楚敗的應該算是挺慘的,但李信作為敗軍之將,秦始皇對於他的懲處並不算太重。

    而秦始皇之所以如此做,我想應該是秦始皇意識到,李信之所以戰敗,責任並不全在於他,而是另有其他兩個原因。

    1、楚國外戚的臨陣倒戈。從有限的記載來看,李信攻楚可以說是先勝後敗,戰爭前期進展極為順利,戰局的轉折點就在於昌平君的突然背叛,導致李信陷入了腹背受敵境地,這才有了李信撤軍反攻郢陳,結果反被前後夾擊的結果。

    戰國中後期,由於秦楚兩國的長期聯姻,秦國存在非常強的楚國外戚集團,前有秦昭襄王時期的宣太后和魏冉、羋戎集團,後有秦孝文王時期的華陽夫人、陽泉君集團,秦始皇時期的昌平君、昌文君同樣如此。兩人雖然出身楚國,但卻長期在秦國為官,且在嫪毐叛亂事件中立下大功,因而極受秦始皇寵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6年),秦將王賁攻楚,奪取郢陳等地,昌平君於是被秦始皇派去安撫新佔領的郢陳等楚地。令人沒想到的是,就在李信率兵攻打楚國之際,昌平君卻突然在郢陳起兵反秦,這是導致李信戰敗的重要客觀原因,因而李信的戰敗可以說是有情可原。

    或許正因如此,在王翦率兵第二次攻打楚國,並重新攻佔郢陳之地,並俘虜了楚王負芻後,秦始皇回頭就把同樣是楚國外戚的昌文君給殺了。

    2、秦始皇的用人失誤。我們知道,從秦始皇攻滅南韓,拉開統一天下的序幕開始,秦國的統一戰爭步伐幾乎從未停止,即使秦國的動員能力再強,在接連對外發動戰爭的情況下,秦國的用兵壓力恐怕也是極為嚴重的。

    就戰爭程序而言,秦始皇的統一戰爭相對較為順利,但這並不代表秦始皇的統一大業就是一帆風順,雖然六國已經很難對秦國造成威脅,但民間對秦國的反抗卻幾乎從未停止。而就在秦國發兵攻楚前夕,原南韓的都城新鄭地區便爆發了反秦叛亂,而也正因如此,秦始皇不得不留一部分兵力來鞏固已佔領地區,這同樣加劇了秦國調兵的壓力。

    秦始皇選擇不用王翦而用李信,恐怕也與此有關,畢竟要呼叫六十萬軍隊攻楚,即使秦國國力再強,壓力也太大了。此外,王翦等老將的逐漸老去,以及秦始皇正式執政後需要提拔一批新的將領,恐怕也是秦始皇選用李信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李信的戰敗,可以說也是有秦始皇用人失誤的因素在,這恐怕也是秦始皇在得知李信戰敗後,親自跑去向王翦道歉的原因。

    或許正是由於以上兩點原因,秦始皇對戰敗的李信並未太過苛責,只是予以了降職處分。而在之後秦國攻打遼東和攻滅齊國的戰爭中,仍然允許其率兵出征,雖然僅僅是作為王賁的副將,但也可以看出秦始皇並未徹底放棄李信。

    此外,由於司馬遷在寫《史記》時,距離戰國末期太過久遠,很多資料已經難以考證,因此對於部分歷史人物的生卒年分記載極為模糊,例如戰國四大名將的出生日期全都不詳,甚至連漢高祖劉邦的出生時間都無法確定,而除了非正常死亡的白起和李牧之外,正常死亡的王翦去世時間同樣沒有記載。因此,由於《史記》並未提到李信之死,那麼李信大概了應該是善終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如稻穀麥子價格提高到現在的10倍,你願意回農村種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