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時下一些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常有將孔子的封號亂稱一氣的現象,一朝之內,忽而“宣父”,忽而“太師”,忽而“文宣王”,其“飛越”之快,令人如入霧裡,不知所云;其“穿越”之甚,令人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孔子“叢集聖之大成,籌百王而未有”,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身前“道冠百王,功高萬世”,身後是“立道緩和,比堯舜而功為益遠;聖神美大,配天地而德更難名”,歷朝歷代,對孔子多有“封號”。正是由於“封號”眾多,孔子才在當下偶有“穿越”。
據史料記載,封建統治者授予孔子的“封號”制度始於漢代,止於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其間共有十多個不同的“封號”。筆者多方查閱,排列如下: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封號:“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第一個封號,“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孔子的後裔因此被封為“褒成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號:“褒成侯”。“褒成”是國名,“侯”是爵位。當時,“褒成侯”的“待遇”是賜食邑八百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封號:“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封號:“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封號:“先師尼父”、“宣尼”。這裡的“宣”為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封號:“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封號:“宣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號:“太師”。“太師”為官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重臣加銜﹐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封號:“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元)封號:“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此“王”並非後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封號:“至聖文宣師”。“至聖”古代指道德智慧最高的人,後專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封號:“文宣帝”。據《宋史·夏國傳》和《西夏書事》記載:西夏仁宗三年三月,西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西夏王國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與西夏皇帝相同規格的廟、殿、庭院。
這一封號是孔子歷朝封號中級別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號:“玄聖文宣王”。“玄聖”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號:“至聖文宣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首先以“至聖”尊稱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孟子始用大成讚頌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號:“至聖先師”。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封號:“大成至聖先師”。
孔子是中國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時下一些影視作品和文學作品,常有將孔子的封號亂稱一氣的現象,一朝之內,忽而“宣父”,忽而“太師”,忽而“文宣王”,其“飛越”之快,令人如入霧裡,不知所云;其“穿越”之甚,令人骨鯁在喉,不吐不快!
孔子“叢集聖之大成,籌百王而未有”,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影響深遠,身前“道冠百王,功高萬世”,身後是“立道緩和,比堯舜而功為益遠;聖神美大,配天地而德更難名”,歷朝歷代,對孔子多有“封號”。正是由於“封號”眾多,孔子才在當下偶有“穿越”。
據史料記載,封建統治者授予孔子的“封號”制度始於漢代,止於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其間共有十多個不同的“封號”。筆者多方查閱,排列如下:
漢平帝元始元年(公元元年)封號:“褒成宣尼公”。這是孔子第一個封號,“褒成”是國名,“宣尼”是諡號,“公”是爵位。孔子的後裔因此被封為“褒成侯”。
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封號:“褒成侯”。“褒成”是國名,“侯”是爵位。當時,“褒成侯”的“待遇”是賜食邑八百戶。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封號:“文聖尼父”。“文聖”是尊號,“尼父”是敬稱———孔子字仲尼,故稱。
北周靜帝大象二年(580年)封號:“鄒國公”。“鄒”是國名,“公”是爵位。
隋文帝開皇元年(581年)封號:“先師尼父”、“宣尼”。這裡的“宣”為諡號。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封號:“先聖”。“先師”、“先聖”都是尊稱。
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年)封號:“宣父”。“宣”為諡號,“父”是美稱。
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封號:“太師”。“太師”為官位,西周置,為輔弼國君之臣,歷代相因,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多為重臣加銜﹐以示恩寵,並無實職。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年)封號:“隆道公”。“隆道”是封號,“公”是爵位。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元)封號:“文宣王”。“文宣”為諡號,“王”是爵位。此“王”並非後世的王侯的王,而是周天子“武王”、“成王”的“王”。
後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封號:“至聖文宣師”。“至聖”古代指道德智慧最高的人,後專指孔子。
西夏仁宗三年(1146年)封號:“文宣帝”。據《宋史·夏國傳》和《西夏書事》記載:西夏仁宗三年三月,西夏仁宗頒佈詔令:“尊孔子為文宣帝,令州郡悉立廟祀,殿庭宏敞,並如帝制。”———西夏王國給予孔子以皇帝的名分,與西夏皇帝相同規格的廟、殿、庭院。
這一封號是孔子歷朝封號中級別最高的。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號:“玄聖文宣王”。“玄聖”是指有治天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後漢書》首先以此稱孔子。
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封號:“至聖文宣王”。漢代史學家司馬遷首先以“至聖”尊稱孔子。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王”。“大成”本是古代秦樂的用語。古樂一變為一成,九變而樂終,至九成完畢,稱為大成,後來引申稱集中前人的主張、學說等形成的完整的體系。孟子始用大成讚頌孔子。
明世宗嘉靖九年(1530年)封號:“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孟子·萬章下》中載文:“玄聖”、“至聖”、“大成”均是對孔子的讚辭。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封號:“大成至聖先師”。
清世祖順治二年(1645年)封號:“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是最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