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秦始皇,許多人都覺得這是個暴虐成性的皇帝,其實秦始皇真是被大家誤解了。
秦始皇作為開天闢地第一皇帝,自然會採取許多舉措來鞏固政權、維護社會安定,其中有些措施的確極端了些,比如修建秦皇陵、焚書坑儒、施行嚴刑峻法。這也是世人誤解他主要原因。
歷來許多文學作品都把秦始皇描述成一個暴虐皇帝,實在是冤枉了嬴政。既然是文學作品,裡面就有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史料是有區別的。
那麼,秦始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呢?是否真的“殘暴無情”呢?
一、秦始皇有點“委屈”
何為“術士”?術士泛指儒生、道教之士,方士、江湖術士、法術之士等。那麼就有人問了,儒生也是屬於術士,“坑術士”不就是“坑儒”嗎?
有必要解釋一下,這裡的“儒生”是指儒生中講陰陽災異的一派人,並不是所有的儒家學子。《漢書·夏侯勝傳》有云:“曩者地震 北海 、 琅邪 ,壞祖宗廟,朕甚懼焉。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術士,有以應變,補朕之闕,毋有所諱。”
相信大家都知道司馬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坑儒”這一說法。
由此可見,僅僅因為“坑儒”就說秦始皇是暴虐皇帝是真的有些冤枉他了。
除此之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並沒有濫殺無辜,相反,死傷人數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時候是實行“懷柔政策”,也就是使用溫和的政治手段,比如封王、賜爵、和親等方法來籠絡其他國家,歸附於自己。
能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的地方就幾乎沒有出現過戰爭,齊國就是很好的例子。
齊襄王死後,兒子田建繼位,由其母君王后輔政,後來君王后逝世,王后弟弟後勝執政。田建這個君王做的實在是有些“傀儡”的感覺,總有人替他處理朝政。
後勝是個貪婪的人,嬴政抓住這個特點,對後勝不斷施行賄賂,田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不對其餘五國施行幫助,袖手旁觀。直到五國滅亡後,齊國才感受到危險,慌忙調集軍隊,可已經為時已晚。此次雖有戰爭,但傷亡並不多。
秦始皇對六國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齊國雖然強大,但沒有了一條戰線上的人,很難再站住腳。正如《六國論》所言:“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而齊國民風淳樸,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就這樣滅亡好像有些可惜,可也正說明秦始皇的“懷柔政策”取得成功,減少殺戮也能看出秦始皇並非是個殘暴之人,人們對秦始皇的刻板印象是時候改變了。
二、秦朝的崛起
雖然秦朝只存在了15年,但它是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穆公時,任用賢能人才,虛心納諫,先後任用百里奚、由余為謀臣。“秦晉之好”就是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奪取君位所實現的。
秦孝公繼位後,重用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商鞅變法包括“廢井田、開阡陌、施行縣制,獎勵耕作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正是因為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戰國後期成為最富強的國家,為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就在這短短的十五年裡,秦始皇對後世影響巨大,其影響之廣,是任何朝代的帝王所難以超越的。
嬴政掌權後,任用賢能,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六國。公元前222年,嬴政稱帝,並使用“三皇五帝”的“皇帝”自居,史稱“秦始皇”。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機構。
中央設立三公九卿,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決定權和軍權依然在皇帝手中;地方上施行郡縣制,使地方在中央的管控之下,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統一,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走向專制制度的標誌。
三、秦朝幾近滅亡,秦始皇有話說
戰國時期,秦國一步步崛起,列國聽到秦國的軍隊即將到來,都聞風喪膽,戰戰兢兢。
那麼統一中原的秦朝,人數眾多,經濟較好,軍隊戰鬥力強,國力強盛,為何只存在了十幾年的時間?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何在國家滅亡之際沒來支援?一切都是因為秦始皇的一道命令。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迅遊途中病死於沙丘,由於秦朝在崛起的過程中沒有考慮百姓,使百姓生活艱難。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天下響應,項羽殺進秦國,秦朝就此滅亡。
當時,與項羽對抗的是章邯,章邯的部隊都是些什麼人呢?階下囚和開釋的僕人,由此可見,這支部隊並不是正規軍,那麼秦朝的正規軍在哪?
秦朝時期,繁華地區都在北邊地區,經濟政治中心也在北方,南方很不發達,人口稀少,環境溼熱,常常是被貶官員的“首選地”。
秦始皇想發展南方地區,使整個國家繁榮昌盛。於是,為了使軍隊留在南方地區,秦始皇想在北方招募一些女子,跟隨軍人們到南方成家立業,這樣就達到了發展南方、民族融合的目的。
當時,秦始皇派五十萬人的軍隊前往南方,後來這支龐大的軍隊在南方成立了幾個郡,分別是閩中、南海、桂林和象郡。
除了傳播中原文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防止剛剛收復的南方諸郡叛亂,穩固統治。
為何秦朝滅亡之際,這支龐大的軍隊沒有回來保護秦朝呢?
倘若這五十萬大軍返回朝中,在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時候出擊,有極大的可能反敗為勝。
然而,據說秦始皇曾經下過一道“死命令”,這支軍隊世代生活在南方地區,無論北方朝中出現任何事,軍隊都不能回來,以確保鞏固南方的領土。
可是,這個“死命令”只是民間傳說,並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倘若這是真的,那麼秦始皇對南方的發展、加強民族凝聚力以及鞏固中國領土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歷史沒有假設,秦始皇的這個做法我們暫時還無法考證。
小結
總而言之,人們對秦始皇的看法普遍有些片面,我們往往只從“焚書坑儒”“修建秦皇陵”“嚴苛律政”來評價秦始皇,從而認為他是個殘暴之人。誠然,秦始皇採取的某些措施的確危急到人命,可是當我們把這些措施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會發現這些是對鞏固統治極其有用的措施。
此外,我們永遠無法抹滅秦始皇的貢獻:實行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為以後有效阻止外敵入侵打下基礎。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對是功大於過。他統一華夏,推進民族融合,促進國家統一,鞏固統治,任何人都無法掩蓋他的成就,無法否認他的光輝。
提到秦始皇,許多人都覺得這是個暴虐成性的皇帝,其實秦始皇真是被大家誤解了。
秦始皇作為開天闢地第一皇帝,自然會採取許多舉措來鞏固政權、維護社會安定,其中有些措施的確極端了些,比如修建秦皇陵、焚書坑儒、施行嚴刑峻法。這也是世人誤解他主要原因。
歷來許多文學作品都把秦始皇描述成一個暴虐皇帝,實在是冤枉了嬴政。既然是文學作品,裡面就有作者的主觀情感,和史料是有區別的。
那麼,秦始皇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皇帝呢?是否真的“殘暴無情”呢?
一、秦始皇有點“委屈”
何為“術士”?術士泛指儒生、道教之士,方士、江湖術士、法術之士等。那麼就有人問了,儒生也是屬於術士,“坑術士”不就是“坑儒”嗎?
有必要解釋一下,這裡的“儒生”是指儒生中講陰陽災異的一派人,並不是所有的儒家學子。《漢書·夏侯勝傳》有云:“曩者地震 北海 、 琅邪 ,壞祖宗廟,朕甚懼焉。其與列侯、中二千石博問術士,有以應變,補朕之闕,毋有所諱。”
相信大家都知道司馬遷這位偉大的史學家,他的著作《史記》被稱讚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而《史記》中也沒有記載“坑儒”這一說法。
由此可見,僅僅因為“坑儒”就說秦始皇是暴虐皇帝是真的有些冤枉他了。
除此之外,秦始皇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並沒有濫殺無辜,相反,死傷人數其實並不多,更多的時候是實行“懷柔政策”,也就是使用溫和的政治手段,比如封王、賜爵、和親等方法來籠絡其他國家,歸附於自己。
能以和平手段解決問題的地方就幾乎沒有出現過戰爭,齊國就是很好的例子。
齊襄王死後,兒子田建繼位,由其母君王后輔政,後來君王后逝世,王后弟弟後勝執政。田建這個君王做的實在是有些“傀儡”的感覺,總有人替他處理朝政。
後勝是個貪婪的人,嬴政抓住這個特點,對後勝不斷施行賄賂,田建聽信了後勝的主張,不對其餘五國施行幫助,袖手旁觀。直到五國滅亡後,齊國才感受到危險,慌忙調集軍隊,可已經為時已晚。此次雖有戰爭,但傷亡並不多。
秦始皇對六國採取逐個擊破的方法,齊國雖然強大,但沒有了一條戰線上的人,很難再站住腳。正如《六國論》所言:“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而齊國民風淳樸,經濟也有一定的發展,就這樣滅亡好像有些可惜,可也正說明秦始皇的“懷柔政策”取得成功,減少殺戮也能看出秦始皇並非是個殘暴之人,人們對秦始皇的刻板印象是時候改變了。
二、秦朝的崛起
雖然秦朝只存在了15年,但它是戰國時期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穆公時,任用賢能人才,虛心納諫,先後任用百里奚、由余為謀臣。“秦晉之好”就是秦穆公幫助晉文公奪取君位所實現的。
秦孝公繼位後,重用商鞅,先後兩次實行變法。商鞅變法包括“廢井田、開阡陌、施行縣制,獎勵耕作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正是因為商鞅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國家實力逐漸強大,戰國後期成為最富強的國家,為大統一奠定了基礎。
就在這短短的十五年裡,秦始皇對後世影響巨大,其影響之廣,是任何朝代的帝王所難以超越的。
嬴政掌權後,任用賢能,積極推行統一戰略,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統一六國。公元前222年,嬴政稱帝,並使用“三皇五帝”的“皇帝”自居,史稱“秦始皇”。
秦朝統一後,秦始皇建立了一套相對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機構。
中央設立三公九卿,輔佐皇帝處理政務,決定權和軍權依然在皇帝手中;地方上施行郡縣制,使地方在中央的管控之下,有利於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國家統一,打破了血緣關係的宗法制,標誌著官僚政治取代血緣政治,是中國走向專制制度的標誌。
三、秦朝幾近滅亡,秦始皇有話說
戰國時期,秦國一步步崛起,列國聽到秦國的軍隊即將到來,都聞風喪膽,戰戰兢兢。
那麼統一中原的秦朝,人數眾多,經濟較好,軍隊戰鬥力強,國力強盛,為何只存在了十幾年的時間?幾十萬人的軍隊為何在國家滅亡之際沒來支援?一切都是因為秦始皇的一道命令。
秦始皇在公元前210年,迅遊途中病死於沙丘,由於秦朝在崛起的過程中沒有考慮百姓,使百姓生活艱難。陳勝、吳廣揭竿起義,天下響應,項羽殺進秦國,秦朝就此滅亡。
當時,與項羽對抗的是章邯,章邯的部隊都是些什麼人呢?階下囚和開釋的僕人,由此可見,這支部隊並不是正規軍,那麼秦朝的正規軍在哪?
秦朝時期,繁華地區都在北邊地區,經濟政治中心也在北方,南方很不發達,人口稀少,環境溼熱,常常是被貶官員的“首選地”。
秦始皇想發展南方地區,使整個國家繁榮昌盛。於是,為了使軍隊留在南方地區,秦始皇想在北方招募一些女子,跟隨軍人們到南方成家立業,這樣就達到了發展南方、民族融合的目的。
當時,秦始皇派五十萬人的軍隊前往南方,後來這支龐大的軍隊在南方成立了幾個郡,分別是閩中、南海、桂林和象郡。
除了傳播中原文化,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防止剛剛收復的南方諸郡叛亂,穩固統治。
為何秦朝滅亡之際,這支龐大的軍隊沒有回來保護秦朝呢?
倘若這五十萬大軍返回朝中,在劉邦、項羽爭奪帝位的時候出擊,有極大的可能反敗為勝。
然而,據說秦始皇曾經下過一道“死命令”,這支軍隊世代生活在南方地區,無論北方朝中出現任何事,軍隊都不能回來,以確保鞏固南方的領土。
可是,這個“死命令”只是民間傳說,並沒有明確的史料記載。倘若這是真的,那麼秦始皇對南方的發展、加強民族凝聚力以及鞏固中國領土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然而歷史沒有假設,秦始皇的這個做法我們暫時還無法考證。
小結
總而言之,人們對秦始皇的看法普遍有些片面,我們往往只從“焚書坑儒”“修建秦皇陵”“嚴苛律政”來評價秦始皇,從而認為他是個殘暴之人。誠然,秦始皇採取的某些措施的確危急到人命,可是當我們把這些措施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會發現這些是對鞏固統治極其有用的措施。
此外,我們永遠無法抹滅秦始皇的貢獻:實行三公九卿制和郡縣制、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為以後有效阻止外敵入侵打下基礎。
秦始皇完成大一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絕對是功大於過。他統一華夏,推進民族融合,促進國家統一,鞏固統治,任何人都無法掩蓋他的成就,無法否認他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