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ANYIN

    袁行霈的《中國文學史》

    不僅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作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而且各章均有詳細的附註,適合作為高校中文系的通用教材,也可供古代文學愛好者、研究者參考。

  • 2 # 簡學話題

    可以考慮章培恆的《中國文學史》,感覺很不錯。需要說明的是,不同作者的側重不同,若非相去甚遠,很難說孰優孰劣。

  • 3 # 柏夫文藝

    《中國文學史》有多個版本,國內比較通行的有遊、袁、章、羅四種。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有不同的學習目標,也會有不同的需要。比如,應付考試就得用指定教材,研究問題,就讀專業著作。興趣閱讀,我認為適合於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我現在心目中最好的是《劍橋中國文學史》。本書為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分上下冊,分別由著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其特點有四:

    一是編寫定位。《劍橋中國文學史》的讀者目標群定位為普通大眾,注重可讀性、連貫性,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本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

    二是文學史觀。《劍橋中國文學史》是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文化傳播媒介(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

    三是學術定位。更側重於文學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線索,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則更注重文字的不確定性;更注重從文學的接受史角度、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及文字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

    四是著作特色。該書注重表述的客觀性、作品的學術性、作家的影響力,擯棄了傳統文學史突出政治立場、強調階級分析、標籤化的做法,實事求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同時,注重了國別之間的比較研究,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作了介紹。

    其它四種版本,也各有特色,我比較喜歡的是袁行霈主編的。

    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這是我學習中文時使用的教材,認真地讀過、背過,看的次數最多。袁本看起來更像專題,把零散的文學史知識整合起來,引導讀者進入更深的思考層面。它最大的亮點在於每章後的註解,涉及到最新的學術動態,給出了參考書目,為有興趣做更深入瞭解的讀者提供了方向。

    遊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毫無爭議的是它具有里程碑意義,但這套文學史宥於時代,累於意識形態,估計很多人會逐漸喪失讀下去的興趣。

    章培恆、駱玉明主編《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值得看的是,這套書視角與觀點獨到,與袁版重“文學性”相比,它更重“人性”。

    羅宗強、陳洪主編《中國古代文學發展史》,南開大學出版,它的著眼點在於“發展史”,以宏觀的眼光關照文學現象、文學流變和文學作品,並梳理清源與流、繼與承,系統性、整體性較高。

    另外,還有胡蘭成的《中國文學史》也自成風格,值得一讀。

  • 4 # 嘉洋希熱

    1、第三版比第二版多了些內容,比如盛唐詩人加入了張九齡。

    2、有些提法也改變了,比如鮑照詩風,第二版小標題概括為“險俗”,第三版改成了“俊逸”。

    3、《中國文學史》這本書由袁行霈主編,全本分為四卷。本書倡導文學本位,並將文學置於廣闊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實地描述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歷程,作了一些具有創新性的考證和論述。各章均有詳細的附註,以介紹各家之說,各卷之後附有研修書目,為讀者提供進一步研究的線索,具有鮮明的開放性、前瞻性以及較大的資訊量。

  • 5 # 肖志華

    手上的中國文學史有古代,現代,當代文學史,還有遊國恩,王起,蕭滌非,季鎮淮,費振剛主編的人民文學版中國文學史,感覺還是以自學考試的教材為主,都是文學史權威專家編寫的,適合自學。古代文學是輝煌的,現代文學是血與火的,當代文學是做夢一樣的,文學史的書喜歡讀,讀起來輕鬆……

  • 6 # 鍾山孤老

    我很想參與這個答題。

    翻看了一些參與者的答案,有點遺憾。我始終識為五十年代中科院文學研究所委託餘冠英先生領銜主持編篡的《中國文學史》,即使在過去了六十多年後,今天來看依然不落伍目前國內現有的所有冠名《中國文學史》類的著作。這個編委會不僅集結了當時文研所內的所有精英參與,這些人即是在七十年代之後,在當時和之後國家的中國文學研究領域也是始終佔居著至高點。另外我還想推薦一部中國小說史,即美籍華人夏志清教授的《中國現代小說史》。這是一部視界開闊,思想先進,觀點新穎,意見中肯,能給人帶來耳目一新,又帶有濃厚色彩的學術著作。雖然當時國內己有北京大學中文繫集體所搞成的《中國小說史》,卻沒有現代小說部分,即使有也依然帶有那個時代的烙印,大家看看國內現存的幾部現代文學史即可瞭解它們的弊病,也可說是硬傷。

    今天暫時就說這些,改日有暇當再作些評說。謝謝!

  • 7 # 西南小表哥呀

    記得在某論壇上看到人家推薦此書,說他當時很欣喜地一口氣看完的全書。今天算是第一次認認真真的開始看這本文學史,才覺得此言不虛。書的正文前面有張鳴教授為此寫的序言,果真是“為文學史寫心”,因為他的確寫的很傳神,既有對文學史脈絡的準確把握,又融匯了具體作品的鑑賞。

    每一章的前面有很多概括性小標題,跟著這些小標題看文章,就會發現其實林先生的脈絡是很清晰的。很多獨到而一針見血的概括,本來我以前很多疑惑的,這麼一下子就開闊了。

    至於做筆記,我以為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據前面的小標題,再對後文進行概括,就基本上能領會內容。

    如果當一本書是教材這樣精讀,自然會“意外”收到一些往日沒有注意到又寫得十分的東西。不過相對來講速度就慢了,而且有時候讀到後面難免前面就忘了,就連那些“驚為天人”的部分。

    文史哲向來不分家的,再說文學是反映時代的,歷史的走向很自然映出很美的照影。林庚先生每一章的劃分有理據的,並且和一般文學史的分法有些不同的地方,例如將雅頌和國風單列各成一章,而將說理散文和歷史散文合為一章。因為他是從“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之精神去劃分的,這樣的劃分,讓人將文學史的脈絡看得分外清楚。

    或許是我以往看得不認真吧,我對屈原的認識一向不是很清晰,但是看到此書的闡述之後,對屈原處的時代以及他本人的經歷,就能夠基本從輪廓上看清楚,這位天才詩人因何而偉大。

  • 8 # 虹悅讀

    在我心裡一直珍藏著兩部優美的中國文學史:一部是清華大學林庚寫的《中國文學簡史》;另一部是蔣勳的講座《中國文學之美》。

    俗話說,文史不分家。文學從形式到精神到內容都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只有瞭解了文字背後的歷史,才能對文學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對文學有了更深的感悟,才能對民族有更濃厚的情感。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此理論在林庚的這部《中國文學簡史》中得到了最好的詮釋。

    作者作為詩人兼學者,把詩人的氣質完全融入到學術著作裡,將一部文學史寫得如詩歌般深入淺出,清新脫俗,朗朗上口。讓人看得愛不釋手。

    而蔣勳則是從美學角度去回顧了中國文學史的發展。兼為畫家的他,用他富有磁性的嗓音把一首首經典作品鋪展成一幅幅精美的畫卷,為聽者奉上一餐豐美的精神盛宴。

    熱烈推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今日頭條問答,可以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