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蘇蘇93727866
-
2 # 百聞一默
當然在用!地下商場、停車場、納涼點,這些都是當年中國全民發動,修出來的防空洞。
其實我們的防空洞遍佈,每個住宅小區的人防車位就是現代防空洞的形式之一。
每年夏季,一些城市的防空通道還會對市民開放,形成避暑納涼的獨特風景線。那麼如此數量眾多的防空洞是怎麼來的?又是承擔著什麼樣的使命呢?
我們的國家曾經在戰爭的陰影中掙扎多年,在老一輩人的回憶中,空襲是很多人的噩夢。因為防空力量長期處於薄弱狀態,對於擁有制空優勢的外國軍機轟炸,普通老百姓只能靠躲藏、逃跑來保護生命。進入建國初期,雖然整體局勢穩定了,但是戰爭的威脅依然存在。
中國的國防軍事建設起步晚,基礎薄弱。建國後,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於提升國家軍事實力始終不遺餘力。
既要建設強大,又要安全平穩。“三線”建設時期,為了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依據備戰備荒的整體思路,國防工業建設日趨強調隱蔽性和保密性。為包括軍工廠在內的軍事生產營造安全穩定的發展環境,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大事。
在美蘇兩國霸權主義的威脅下,當時中國西南地區陸續興建了大規模人防工事,這為後來全國性的挖掘防空洞埋下了伏筆。
核武器在現代戰爭中的打擊能力已經為人們所見識,1945年,美國對日本實施的核攻擊造成了日本超過40萬平民的重大傷亡。而以中國當時的國家軍力狀態,尚無能力抵禦核攻擊。
作為老牌擁核國家的蘇聯,有充分的理由把核武器應用於對華作戰。面對隱約存在的核危機,華人不能坐以待斃。沒有能力抵禦,就要從有效防範核打擊著手準備。
防空洞曾經在戰爭時期被廣為應用,併發揮了重大的作用。以防空洞來作為地面防空的基礎設施,是最經濟實用的選擇。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969年6月,全華人民防空領導小組在北京成立,各省、市也相繼成立了相應級別的人防領導小組。按照國家統一部署,全國範圍內的防空備戰運動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修建防空洞,包括了挖掘防空洞和防空地道,還包括各種生活物資的儲備。各地政府機關、人民團體、醫院、學校、大型商場的地下(包括農村地區),都是防空工事修建的範圍。很多基層單位都抽調人員組織了專門的挖防空洞隊伍,當時的施工以人力為主。
挖掘工作看似容易,實際操作過程中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首先是圈定好範圍,在地面取點向下深挖,到達地下兩米以後開始橫向挖掘。防空洞的地下部分為了保障充分的空氣供給,還要在坑道頂部打造出弧形空間。
防空洞的施工範圍要儘量避開地下水源,以此保證洞內乾燥堅固。按照要求,防空洞多為1米寬,高為3-4米,長度不等,配有照明和排風裝置。平時由專人負責看管巡視,可以用來儲存糧食、燃料、飲用水等基礎物資。
1972年,毛主席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導意見,全民投入的興建防空設施活動掀起了又一次高潮。大批普通民眾被動員起來參與挖掘防空洞的工作。受財力、人力和技術因素的影響,各處防空洞修建的水平和規模不一。
70年代,這些小型防空洞就近互相挖通,在地下形成了星羅棋佈的防空地道體系。雖然總體數量和麵積持續擴大,但是多數修建地並不十分專業,並不能有效利用到戰爭中。經過數年變遷,多數現在能看到的舊式防空洞都已經被改造成了停車位或地下商場。
七十年代中後期,受全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影響,中蘇關係趨於日益解凍的狀態,中國的國防建設發展一日千里,也已經擁有了核打擊能力,曾經的核威脅逐漸煙消雲散,戰爭的陰影不再成為國家的首要難題。
自此,中國的人防工程日漸走上了常態化和正規化建設的道路。防空洞作為防空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不能放棄對它的建設,但是又要兼顧實用性和美觀性。
原來的防空洞,簡陋而又粗糙,顯然無法滿足新的要求。隨著中國國力的整體提升,新時期的防空洞開始呈現多元化的發展趨勢。
1978年,第三次全華人防會議在北京舉行。會上,軍委的領導給下一步人防工程建設制訂了全新的方針和基調。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修築防空洞的主體不再是人民群眾個體,取而代之的是具備專業能力的指定單位。從而引領中國的防空洞建設全面進入現代化時期。
全社會整體投身挖掘防空洞的歷史結束了,防空洞並沒有被時代拋棄。現代戰爭強調多兵種協同作戰,雖然發生大規模空襲的機率極低,但是鑑於中國國境線漫長,人口密度相對集中的特點,以有效保護人民生命安全為首要目的而修建的人防工程依然有重要的存在價值。
不過新時期的防空洞,在美觀和實用性方面大做文章,巧妙地融入進了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一天,當你坐在地鐵裡讀書看報的時候,防空演練的警報拉響。請不要感到驚慌,你隨時可以進入防空洞,處於安全的保護之中。
回覆列表
1969年珍寶島中蘇交戰後,全國就一直處於一種臨戰狀態,要立足於“打世界大戰,打核大戰”的戰爭氣氛瀰漫全國,在這樣的形勢下,貫徹落實“深挖洞,廣積糧”的最高指示,就是全華人民大挖防空洞的具體行動的動員令。
我當時還在中學,中學也軍事化管理了,我們班稱為五連,與四連共挖一條防空壕,挖了四米寬兩米深,再挖一米深,就能讓工人砌牆覆土就算完成了,誰知道那天搞完全市的防空演習後,四連幾個同學加班挖洞,結果塌方下來,兩人重傷,如果全連下去挖,後果不堪設想,我們等於是撿了一條命。後來學校請示上級,就叫停了學生挖防空洞的勞動。
七十年代,到了工廠,中美關係緩和,實際上蘇聯也不會大舉進攻中國,戰爭爆發的威脅是不存在的,但是防空洞任然要挖,不過是由人防辦有計劃的組織規劃的。我們廠就分配在去桂林蘆笛巖門景區路邊的一座山,向裡面打洞,廠裡常年輪班派人開山打洞,到八十年代叫停的時候,這座山已基本被打空上下兩層,可供百多人的機加工車間在裡面工作。當然,現在這些防空洞基本上都封了,過去還有人利用,現在,大街上空置的商鋪都沒有人用,那些防空洞就只能夠到戰時,才會有人去想起它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