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賈英甫
-
2 # 甲天下I讀易學
不是方法不對,是社會環境變了,而且我們後來及現在學的的是簡化了的汗字,導致我們有很多繁體字不太認識,如果換成簡體字又失去了字裡面所包含的文化,總之現代人讀易經不是太暢通,總是有那麼點阻礙,有阻礙自然就讀的不太懂,導致大家讀到一半就放棄了。
-
3 # 松林茶座
易經是非常簡單的東西,人們看不懂是因為把《周易》當易經。
真正的易經沒有文字。你所有看到的所謂易經書都是後人的“讀書筆記”,僅僅是著書的人的個人體會。包括《周易》《連山》《歸藏》。
想悟懂易經,可以從《道德經》入手: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一橫,道生一;二橫代表陰陽;三橫代表天地人;三橫就是乾卦,由乾卦陽變陰產生出了:巽、離、兌、坤;由坤卦陰變陽產生了:艮、坎、震;
八個卦再分別進行疊加就成為六十四卦。這樣就可以解釋世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趨勢及發展規律。
-
4 # 獨一無二的龍的傳人
是的,易是逆數,走回頭路之意,是如何重建自體,其宗旨是君子貴建本而重立始而非順演成六十四卦搞什麼預測,聖人一再告誡善易之不卜,周易是周文王違了聖人教誨,違了易的宗旨以己見解聖見,周易連他自己也弄不明白的鬼八卦。
-
5 # 菩提易站
對。是方法不對。比如紹雍的《梅花易數》,現在只流傳的方法為一體用互變。太靈活了。時準時不準。奇門遁甲,現在的人改的太亂。學會了很簡單。《黃極經世》,直接沒有方法。只有結果。只有象。古人很偉大的,可以預測上下二千年。懂的人不說,不懂得的人瞎說。學易這行得有師傅帶。會了很簡單。自己悟不出來
-
6 # 喜樂孩子
讀易經,要信神,先敬拜神,再讀,再用。
問大事,別問小事。
易經,不能當道德書來讀。
-
7 # 唐清林詩文
你這個問題提的有毛病。是不是你自己讀易經沒有讀懂,就說現代人讀不懂易經了。我告訴你,無論古代還是現代,讀不懂易經的人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數。而讀懂易經的人,到任何時候都是極少數。因為易經是高層次的文獻資料。它不是隻要認識千八百個字,就能讀懂的書。因此說,你讀不懂很正常。
-
8 # 無為24472
呵呵!
如果,讀之即可懂的話,孔子早就應該讀懂了!你自認為讀國學的功力比他都強嗎?哼哼哼…
孔子是已知的、最早的宣揚《周易》的大學者。據傳,他酷愛《周易》,常冊不離手,韋編三絕,並且,是讀了二十多年。
那麼,寡人要告訴諸君的是,孔子完全沒有讀懂《周易》。所以,"書讀百遍,其意自解"的古訓,對《周易》學來說,則無異於悖論。
為什麼。
因為,上古以後,隨著民族文字的創造發展與逐步完善,必然會與民族先天文化思想傳承產生自然的矛盾。所以,以有形體的象、數為表達方法的民族上古文化,與以文字文明表述的歷史文化傳承,所產生的矛盾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更何況,象、數是已經簡捷而發展了的象、數;文字亦是不斷完善了的文字。《周易》著作時,西周末期的文字早已經是比較成熟的竹簡篆刻了。
而《周易》著作,是當時的民族先賢以″天人合一"①的自我或自主認識,把民族先天文化思想以自我或自主的認識,發展到了極致的產物。
所以,《周易》是民族先賢以自主發展的,把民族上古有形象、數文化精雕細琢的,再加以文辭而微顯闡幽的中古白話文。
所以,《周易》就是對民族先天思想文化,“陰陽三才之道”以象、數表示的,抽象與具象意義的白話文文辭詮釋。
《周易》學是以象、數、文辭而展示,相互制約又相輔相成的,三位一體的,民族先天祭祀文化目的的詮釋。
是以,不懂民族先天思想文化象、數所要表達的意義,又怎麼能夠讀懂《周易》學呢?民族先天文化思想就是以有形的象、數承載而傳承的啊。
那麼,《易經》又是什麼呢?
《易經》是儒家及儒學以春秋末期以後,早已經衰微沒落了的民族後天文化!以單純的白話文辭所表述的、後天文字文化文明,對先天民族文化思想《周易》學的誤解與誤導。
所以,《易經》就是《周易》,《周易》卻絕對不是《易經》。
易者,賜也;賞賜給予也。
∞∞∞
①天人合一:簡單的說就是人的心性相通!性者,德也、天理也;心者,情也、欲也、道也。
-
9 # 南方比北方熱
《易經》、《道德經》等傳統經典書籍當做興趣愛好來讀一讀完全可以,若是當做信仰大沒必要。中國近代史已經證明了這一套東西沒啥用,當洋槍洋炮打過來後連慈禧太后都在逃命。
黨和國家早已經意識到了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現代科學技術才是強國富民之路。
所以,你讀《易經》還不如去讀一讀《毛主席選集》。
-
10 # 易道世人
一個讀字決定了不會懂,易就是宇宙,請問哪裡有宇宙靠讀的,易靠悟,純正的接納它,靜靜的感悟它,百分百接納感悟叫開悟,一朝大體開悟,必為繼往開來之大聖,若有區域性悟通,亦不失名動一方的科學巨匠。
回覆列表
古典周易,是一部讀不懂的典籍,並不是現在的人讀不懂,古代的人也不太懂。
單是聽聽“群經之首,見仁見智,無字天書,高深莫測,百姓日用而不知”這些老生常談的話,一般人都會望而止步。
易經之道,不在方法,在天賦。
深入易經,關鍵是看有沒有“蟲鑽木”的本能。有則進,無則退。
周易的汪洋大海,取一瓢就夠用了,其樂無窮,享受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