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街味道

    南宋詞人程珌的《水調歌頭·登多景樓望淮有感》,抒發了怎樣的情感?

    前言

    這首詞作於乾道六年(1170),當時知潤州軍州事陳天麟重建京口北固山的多景樓,並作《多景樓記》雲 :“至天清日明,一目萬里,神州赤縣 ,未歸輿地,使人慨然有恢復意。”

    當時很多文人有登樓感懷之作,程珌這首《水調歌頭·登多景樓望淮有感》是他的代表作品。頗有辛派詞人之風。

    一、 水調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

    程珌流傳下來的詞中,有很多讀起來乏味的祝壽詞,也有些詠物詞和感懷詞。

    他的感懷之詞頗有辛棄疾的風範,其中最著名的是這首《水調歌頭·登甘露寺多景樓望淮有感》: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樓前多景,中原一恨杳難論。卻似長江萬里,忽有孤山兩點,點破水晶盆。為借鞭霆力,驅去附崑崙。

    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看來天意,止欠士雅與劉琨。三拊當時頑石,喚醒隆中一老,細與酌芳尊。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

    甘露寺在鎮江(京口)長江南岸的北固山上,山本來就不大,甘露寺更是一個袖珍寺院。不過因為三國中劉備招親的故事而聞名。

    乾道六年(1170),知潤州軍州事陳天麟重建多景樓,並作《多景樓記》雲 :“至天清日明,一目萬里,神州赤縣 ,未歸輿地,使人慨然有恢復意。”

    多景樓就在甘露寺中,可以俯瞰長江,遙望中原。因此文人騷客登高賦詩時,多以懷古言志為主。不過程珌(1164—1242)當時只有6歲,這首詞創作時間應該後推幾十年,估計是在韓侂冑北伐之前。

    天地本無際,南北竟誰分。上闋寫道,中華本為一家,為什麼有南北之分呢?這是家國之恨呀。在萬里長江之上,卻有這不協調的兩座山(金山、焦山)矗立其中,能否借上天之力,把他們搬到他們應該待的地方崑崙山呢?

    其實鎮江長江邊有名的山有三座,還包括詩人登臨多景樓的北固山。

    望淮陰,兵冶處,儼然存。下闕開始用典,說的淮陰,是祖逖練兵之處,《晉書·祖逖傳》說,祖逖北伐,渡過長江“屯於淮陰 ,起冶鑄兵器,得二千人而後進。”

    似乎當時已有天時地利,只欠人和了。士雅與劉琨,是指聞雞起舞的故事主人公祖逖和劉琨。西晉滅亡時,祖逖南渡,組織力量北伐,劉琨留在北方抗戰,可惜兩個人都沒有實現恢復中原的理想 ,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後面又引入了一個人物,旨在恢復漢室的諸葛亮,可惜結果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結尾處,程珌做了未來的展望:孟夏正須雨,一洗北塵昏。

    由此看出,這首詞大機率是寫在韓侂冑掌權時期。宋寧宗志在恢復中原,與韓侂冑謀劃北伐。

    當時辛棄疾也曾經被任用駐守鎮江,他也登上了北固山,還寫下了著名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只不過辛棄疾認為南宋準備似乎不充分,因此在詞中寫的卻是對於北伐的擔憂。

    二、程珌其人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寧宗駕崩。

    本來應該由濟國公趙竑繼位,但是這個言行不謹慎的趙竑得罪了權臣史彌遠,結果掌控局勢的史彌遠逼迫楊太后妥協,矯詔擁立了沂王之子趙昀,是為宋理宗。

    這個事件中,有一個人也出力不小,他被史彌遠深夜招入皇宮負責草詔,據說“一夕為制誥二十有五 ”,可見文才之強。這個人就是程珌。

    程珌(1164—1242)宋史有傳,其字懷古,號洺水遺民,南宋休寧(隸屬於安徽省黃山市)人。

    程珌自幼聰慧,據說其十歲時作七言絕句詠冰雲:

    白日黃流漲渭城,三更風緊盡成冰。莫言此物渾無用,曾向滹沱渡漢兵。

    《後漢書》卷二十〈銚期王霸祭遵列傳·王霸〉寫到,王霸跟隨光武帝出兵討伐王朗,被滹沱河擋住了去路,王霸為了安穩軍心謊說河面結冰,大軍到了河邊時,沒想到河面真的結了冰。漢軍渡河後,王霸領兵斬殺王郎,封王鄉侯。

    程珌10歲作出此詩,可知這個孩子讀了不少書,而且見識不凡。因此被其舅舅看重,悉心教育。光宗紹熙四年(1193),程珌30歲時參加進士考試,差一點得了狀元。

    程珌中榜眼以後,經歷了光宗、寧宗、理宗三朝,出任過吏、禮、刑三部尚書,曾被封侯、伯、子、男爵,並有翰林學士、煥章閣學士、敷文閣學士、寶文閣學士、龍圖閣學士、端明殿學士等一連串頭銜。

    程珌淳祐二年(1242)去世,享年七十九。有《洺水集》六十卷、《內外製類稿》三十卷行世。

    三、與辛棄疾詩詞往來

    從程珌詠冰詩可以看出,他自小就有收復中原的志向。因此他和辛棄疾詩詞往來也不足為奇。

    程珌(1164—1242)比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小了24歲,相當於兩代人。

    在程珌詞中,有一首《六州歌頭 送辛稼軒》:

    向來抵掌,未必總談空。難遍舉,質三事,試從公。記當年,賦得一丘一壑,天鳶闊,淵魚靜,莫擊磬,但酌酒,盡從容。一水西來他日,會從公、曳杖其中。問前回歸去,已笑白髮成蓬。不識如今,幾西風。 蒙莊多事,論蝨豕,推羊蟻,未辭終。又驟說,魚得計,孰能通。。嘆如雲罔罟,龍伯啖,眇難窮。凡三惑,誰使我,釋然融。豈是匏瓜者,把行藏、悉俯鴻濛。且從頭檢校,想見迎公。湖上千松。

    這首詞用典過多,讀起來有些難解。

    《論語·陽貨》中有句:“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程珌詞中寫道:豈是匏瓜者,把行藏、悉俯鴻濛。

    應該是用以比喻辛棄疾懷才不遇,難有作為,表達自已對辛棄疾遭遇的不平之嘆。

    辛棄疾1207年去世,那時的程珌才43歲,辛棄疾去世一個月以後,史彌遠設計殺死抗金失敗的韓侂冑,掌握了宋朝的大權。

    第二年,史彌遠恢復了秦檜的爵位和諡號,並且與金簽署了嘉定和議,主和派又一次佔據了上風。

    結束語

    韓侂冑的開禧北伐失利以後,朝野震驚,權傾一時的韓侂冑被史彌遠和楊皇后設計殺害。 從此史彌遠開始掌權。宋寧宗駕崩時,史彌遠當夜招程珌入宮草矯詔,擁立了本不該繼位的宋理宗。

    結束時,老街按慣例填詞一闕為今天習作,《水調歌頭·讀程珌多景樓有感》:

    自有山河異,一水作橫分。神州沉陸,中流盟誓與誰論?北固亭邊懷古,多景樓頭回首,欲破望天盆。借我扶搖力,展翅掃崑崙。

    英雄事,東流去,氣猶存。登臨如遇,起舞祖逖與劉琨。嘆息放翁夙願,餞別稼軒花甲,壯志付芳尊。見說夕陽好,可惜近黃昏。

    注:辛棄疾被韓侂冑啟用時(1203年),已經年過花甲(64歲),陸游作詩相送,祝願北伐成功。1205年,辛棄疾鎮守京口時,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表達對於北伐的疑慮。不久,開禧北伐失敗,1207年,辛棄疾去世,1210年,陸游去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日本發動機40萬公里不用修,德國發動機卻經常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