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enyingniao

    這句話的意思是女兒一旦出嫁就如同覆水難收,不再屬於孃家了……

    應該說,這個觀念很老舊,已經和現代社會不相容了。

    過去養兒防老,家裡沒兒子就要過繼兒子或者招上門女婿養老,上門女婿倒插門後腰改姓女方家的姓,將來有了孩子姓女家姓就天經地義了。

    現代社會,獨生子女多,女方出嫁也要承擔贍養娘家父母的義務,社會自然不認同“嫁出去的女等於潑出去的水”的說法……

  • 2 # 我喜愛這片熱土

    這是一種重男輕女社會上的一種古人認可行為。問題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結婚取來了他家之女,便成了自家兒媳婦,成了一家人,成了侍候公婆的一個媳婦,成了生兒養女又續香火的傳承人。成為將來一個老墳地的陪伴人。

    女大當嫁,女兒成人了,需要找婆家,需要離別父母,離開親人,嫁出去到夫家生活。猶如自己的媳婦一樣,她出閨後,需要侍候她的公婆,料理她的家務,她也要為她的家人分憂,她也要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將來她老了,她回不本家,她有夫家的祖上人和自己的兒孫,她要傳承夫家的香火,她老後也要進入夫家塋地再受後人的祭祀。

    在過去,女兒出家後,再不是孃家人了。孃家人的一切不用她管,問問可以,即是二老後事也有本家兒孫管理和操辦。女兒不用兌錢兌物,作為禮節性的要求,因為生養你了,人老你盡孝,包括自願出一些錢財是屬個人認親行為,沒人逼迫你,作為女兒,靈前守孝,痛哀悲聲,以盡養育之恩的回報孝道是少不了的。

    女兒出嫁後,與孃家人成了親戚關係,爹孃變成丈人丈母,姐妹變成了姨,弟兄變成了舅。來來往往均為走親戚,再不沾染孃家的利害和奢望之慾,孃家照顧是本份,幫扶是恩親。出閨時孃家有嫁奩陪送,絕無家產分送之理,此為古制。所以說,嫁出去的閨女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是收不回來的。不但佔用不了兄弟之份額,就連一旦被夫家所休,孃家也是回不去的。除非借住他地藏身,或單獨蓋一院落以供終老而已。

  • 3 # 使用者何生華

    這是過去的說法,現在還是這樣的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是要被人看不起或者貽笑大方的。這個說法在中國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封建時期,把女子看成是多餘的,只有男兒才是頂樑柱,尤其是在農村這個問題,不僅多而且也變得有些複雜。經歷過漫長的歲月,這個問題有所收斂,但是,中國地大物博,有些事情不能夠以意志為轉移。孔子的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仍在農村漫延,由於這種思想的存在,姑娘出嫁,就是一個關係到千家萬戶的事情,至於‘’潑出去的水‘’那只是人們狹隘認識而已,不存在那些過度的解讀……

  • 4 # 老胡說三農

    我不是女同胞,我是男同胞。但要站在我的角度上來講,我是不會認同人們印象中這句話的含義的。

    先說說這句話的原始含義。

    在古代的時候,凡是姑娘要出嫁,母親必須親自給姑娘沐浴更衣。如果自己沒有母親,就要找伯母、嬸孃、姑姑之類的人代勞。

    為什麼需要母親親自為姑娘沐浴更衣呢?

    原因是那時候一般都是早婚。姑娘只要過了12歲就可以嫁人了。大家可以想想,這麼小的姑娘在生活上尚不能完全自理,讓她自己沐浴更衣就恐有不妥當之處。所以時興母親親自操勞。

    給姑娘沐浴更衣之後,沐浴的水是不能隨便倒掉的,需要等姑娘出嫁時灑在花轎後面,意思是姑娘的一切都隨婆家而去,要求女兒一心一意侍奉郎君。當花轎離開後,母親倒掉沐浴的水,然後會放聲痛哭一番,從心理上感覺自己養的女兒跟了別人,非常不捨。

    這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潑出去的水”的原始含義。在這個含義中,飽含了母親對女兒的不捨和思念。

    而現在人們認為的含義卻是:姑娘出嫁了,就如同潑出去的水一樣,收不回來了,她已成了外姓之人,與孃家再無瓜葛了。

    其實,這種含義或人們的看法都是不正確的。女兒出嫁,只是代表女兒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過起了成年人的生活。但女兒還是自己的女兒,在孃家的權利、義務上與兄弟之間是平等的。孃家的家還是自己的家,還仍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當然,作為姑娘來說,也要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決不能在組建了自己的家庭後就忘記了爹孃的恩情和存在。一定要經常回家看看,並經常給二老噓寒問暖。當二老需要幫助或贍養的時候,自己也一樣要“衝鋒在前”,為二老盡孝。

    好啦!就說這麼多吧!總之,現代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是不正確的。是需要改變看法的。姑娘儘管有了自己的家庭,但孃家還是她的家,她仍然在孃家具有和兄弟一樣同等的地位,並且,她不是水,並沒有蒸發掉,她依然負有贍養父母的義務。當父母年老體弱的時候,她還是父母的貼心小棉襖。

  • 5 # 華哥的三農

    我是男同胞,我不同意這種說法。

    一般家醜不外揚。但是不說出來心裡也難受。如果不是我兩個已經嫁為人婦的妹妹,我想我的父母就可能成為農村孤寡老人了。

    她們工作也忙,她們家庭也有負擔,但是相對於我,她們總是能夠給予父母更多的陪伴、關心、關愛。

    而我,從長小到大,上學、工作、娶妻、生子,父母幾乎為我付出了所有心血,而我報之於父母的都是“理所應當”。

    我的兩個妹妹,從小到大,幾乎不用父母操心,很早便外出打工的她們,靠自己的辛勤勞動來貼補家裡,準確一點來說是貼補我。嫁人後,也沒有忘記父母,電話裡噓寒問暖,面對面秉燭夜談,衣食住行面面俱到。

    嫁出去的女兒很多還是父母的“小棉襖”,不是潑出去的水。

    下面回到正題。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呢?

    首先離不開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在農村,重男輕女思想根深蒂固。父母盼望著生男孩,花錢培養男孩,給予男孩更多的呵護。在農村家庭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子女成長所需資源有限,女孩子一般都要讓位於男孩。

    很多女孩自出生就不被重視,更別說嫁人之後了,父母主觀上已經做好了不與女兒來往的心理準備。

    其次是女孩的身份相對特殊。女孩子,一般傳統認為應該相夫教子。帶帶孩子,忙忙家務,這樣一來,被這些瑣事纏繞,女孩子就沒有時間對外交往,包括和自己孃家來往。

    所以,作為女方家庭來說,這也就相當於是“潑出去的水”,一去不復返。

    最後是孃家人為自己“開脫”的話。從男方家角度來說,好不容易花巨大代價取來一位媳婦,自然想著她能夠融入家庭,迅速成為家庭的一份子。而如果還和孃家來往密切的話,勢必不能“安居樂業”,時間一長,會造成家庭矛盾。

    所以,女方家為了讓女兒幸福,同時也為了為自己“開脫”,就用“潑出去的水”來形容女兒不和孃家來往密切,女兒家相關生活事務與孃家無關。

    現在社會,很多嫁出去的女兒已經代替了兒子,成為贍養老人的主力軍,人們過去常說的“養兒防老”,已經逐漸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嫁出去的姑娘不是“潑出去的水”,她們是父母的女兒,是父母的“小棉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未來幾十年,股市投資將成為大眾財富增值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