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死了就是傳說

    到1940年6月22日法國投降時,德國的復興已獲得巨大成功,隨後在英國本土第一次受阻,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不應該就此改變“一次只打擊一個主要敵人”的戰略原則,應該繼續按照既定方針,聯蘇撫美,以英國為主要打擊物件,推動德軍轉型,採取一切手段削弱英國,在一切可以打擊英國的地方打擊英國,最終摧毀英國的世界霸主地位。

  • 2 # 愛看愛思考

    德國,從來都是面對東西兩線作戰的。這一點,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都沒有改變過。德國既然是已經同西歐各國開戰了,就應該全力以赴的打敗英國。才有可能避免兩線作戰的尷尬,但是?這個從來沒有出現在德華人軍事計劃裡,也可以說這樣的選項,德國元首從來沒有認真的考慮過。只是以空軍轟炸代替了海師行動,只是想逼迫英華人認輸而已。這樣的戰略判斷?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失誤。又急不可耐的發動了,巴巴羅薩計劃。進攻蘇聯了,這是一來德華人還是兩線作戰。在西線戰場上,還要有數量相當的部隊被牽制在西線戰場上。這樣也是對於德國軍隊浪費性使用,也最終埋下失敗的伏筆。

  • 3 # 乃璞

    前面五個回答都看過了。

    第一,德國領導層是一群很聰明很聰明的人。

    第二,他們獲取的資訊對於今天的我們都是個謎。

    第三,基於以上原因,我相信海獅計劃的擱淺是合理的。也就是說短時間無法戰勝英國。

    第四,對蘇戰爭恰恰是戰略上最穩妥的選擇,1,德軍剛剛大勝,士氣,經驗,指揮,訓練都優於蘇軍。英美這時候不是威脅,2,德軍有對蘇軍趁火打劫的威脅有顧慮,大雷雨計劃我相信不是空穴來風。

    第五,北非,巴爾幹的行動在德國看來肯定都有政治和戰略上的需求。

    所述。1940年德國的戰略基本正確,唯一的也是直接導致以後失敗的原因就是沒有全力進行總動員,相信如若此時進行總動員的話,迅速整合歐洲佔領區的資源,41年也許就會一舉摧毀蘇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頭髮髮質不好。做不出髮型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