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複製 源自維基百科 尺八 尺八,竹製,外切口,五孔(前四後一),屬邊稜振動氣鳴吹管樂器,以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 編輯本段尺八在中國的傳承歷史 早在東漢時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就已流傳於民間。 到了隋代和唐,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新唐書・呂才傳》:“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儲存著中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尺八。其中一隻竹製刻雕尺八,長43.7釐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 尺八發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並經由當時日本的遣唐僧東傳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複雜,音色獨特而有古味。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宋代以後,隨著漢文化的斷層,來自民間的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用於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以致在中國已不見這種古代的樂器了。現在中國流傳的豎制竹吹管樂器有簫、南音洞簫(南簫)、廣東洞簫等。其與尺八主要區別為簫和廣東洞簫等為內挖u型吹口,常封頂蓋;南音洞簫(南簫)為內挖v型吹口,不封頂蓋。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簫與南簫,吹口都與尺八有明顯的區別。尺八與簫的開孔也不同,以一尺八寸管尺八為例,其筒音為D,各孔音高為F、G、A、C、D。另外尺八與簫在內徑、音色方面也有顯著的差別。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日本尺八的流行,以及日本尺八界到中國的尋根,外切口五孔的日本現代尺八逐漸回傳中國。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東傳日本。據記載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初(公元581-618年),相當於日本的奈良時代作為演奏唐代的雅樂的樂器而由中國傳去的。從隋高祖開皇20年(600年)起,日本聖德太子之時,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國,尺八和許多諸如龍笛等中國樂器東傳日本。至今日本正倉院還儲存有唐制尺八多種。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六孔,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澳洲悉尼舉行的2008國際尺八大會目前在日本流行的五孔“尺八”,則是鎌倉時代(南宋詔熙二年至元朝至順元年)由日本普化宗的禪宗和尚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禪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習吹奏尺八,回國帶回尺八及《虛鈴》和《虛空》 等尺八曲。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將尺八吹奏融入修禪,稱為吹禪。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代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一般多為3節,5孔(如今七孔尺八有更加流行的趨勢)、不設膜孔,有不同的長度尺寸,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常與箏和三味線合奏,還能與西洋管絃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日本現代尺八改進了內徑的變化,使音色更加完美,符合音律。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現在也儲存著中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釐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複製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絃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20世紀70年代美華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此外,20世紀70年代美華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如今,現代尺八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味線 三味線(日語:三味��(しゃみせん),shamisen)是日本的一種絃樂器。 起源 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的三絃,大約成形於15世紀左右。中國的傳統樂器三絃經過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產生了早期的沖繩“三線”,之後傳到日本本土,逐漸成形。而早期的沖繩三線後來又受本土三味線的影響被改良成現在的沖繩三線。 注意:在日本傳統音樂界中,也直接稱“三味線”為“三絃(さんげん,sangen)”,而把中國的民族樂器“三絃”直接音譯稱為“三絃(サンシェン,sansyen)”。但在中文中由於只採用漢字會將二者混淆,因此一般只稱日本的民族樂器為“三味線”。 日本箏 東漢應劭《風俗演義》曰:謹按《禮・樂記》:“箏,五絃築身也”,據此,最初的箏為五絃。三國時期,古箏完成了由竹製共鳴體轉變為木製的過程,由於琴體的增寬和加長,已出現張十二絃的箏(《三國志・魏書》)。後經過800多年的流傳,到了隋代才增加一弦,成為十三絃箏。在唐代的300多年裡,古箏流行甚廣,十二絃和十三絃長期並存,分別用於雅俗樂。中國唐代的箏制,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傳入日本。日本派出的大批“遣唐使”來到中國長安學習和考察中國文化,日本奈良時代保持者中國十三絃的古制。起初,用於演奏皇室宮廷的雅樂。在此後千餘年的時間裡,箏逐漸成為日本邦樂的主奏樂器。現代日本箏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式,其文化烙印與唐代精神一脈相承。大正年間以來,日本箏也有所創新,其中就有適於演奏現代音樂的二十弦箏。多年來,清雅悠揚的古箏音樂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直至今日這古典的和諧之音仍然使人們陶醉其中。近年來,古箏與西洋樂器相互交融,開闢了新的音樂領域,同時又不失原有的貴族風格。 日本的箏譜,正是中國唐代的箏譜,與流傳於中國嶺南的二四譜同源。二四譜與中國唐代古箏定弦吻合;二四譜是南朝覆滅後產生的“十二絃清商箏譜”,是中國古代十三絃箏譜的簡化。 日本的田邊尚雄在他的《東洋音樂史》中曾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此觀點不被世人採信。
不是 複製 源自維基百科 尺八 尺八,竹製,外切口,五孔(前四後一),屬邊稜振動氣鳴吹管樂器,以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其音色蒼涼遼闊,又能表現空靈、恬靜的意境。 編輯本段尺八在中國的傳承歷史 早在東漢時期,尺八的前身羌笛就已流傳於民間。 到了隋代和唐,尺八成為宮廷中的主要樂器。《新唐書・呂才傳》:“貞觀(627―649)時,祖孝孫增損樂律,與音家王長通、白明達更質難,不能決。太宗詔侍臣舉善音者……侍中王��、魏微盛稱才制尺八,凡十二枚,長短不同,與律諧契”。 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還儲存著中國唐代傳去的八支尺八。其中一隻竹製刻雕尺八,長43.7釐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 尺八發展到宋代形成五孔尺八,並經由當時日本的遣唐僧東傳日本,保留至今,其技巧複雜,音色獨特而有古味。沈括《夢溪筆談》載:“後漢馬融所賦長笛,空洞無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宋代以後,隨著漢文化的斷層,來自民間的簫、笛等樂器逐漸取代了用於宮廷雅樂的尺八的地位,以致在中國已不見這種古代的樂器了。現在中國流傳的豎制竹吹管樂器有簫、南音洞簫(南簫)、廣東洞簫等。其與尺八主要區別為簫和廣東洞簫等為內挖u型吹口,常封頂蓋;南音洞簫(南簫)為內挖v型吹口,不封頂蓋。而尺八的吹口是半月型外切吹口。簫與南簫,吹口都與尺八有明顯的區別。尺八與簫的開孔也不同,以一尺八寸管尺八為例,其筒音為D,各孔音高為F、G、A、C、D。另外尺八與簫在內徑、音色方面也有顯著的差別。 近年來,隨著國際上日本尺八的流行,以及日本尺八界到中國的尋根,外切口五孔的日本現代尺八逐漸回傳中國。 尺八在1300多年前就已東傳日本。據記載尺八是南北朝末年至唐初(公元581-618年),相當於日本的奈良時代作為演奏唐代的雅樂的樂器而由中國傳去的。從隋高祖開皇20年(600年)起,日本聖德太子之時,日本曾屢派“遣隋使”和“遣唐使”前往中國,尺八和許多諸如龍笛等中國樂器東傳日本。至今日本正倉院還儲存有唐制尺八多種。最早傳入日本的尺八僅用於宮廷雅樂,六孔,稱為“古代尺八”,也常作為達官貴人的玩物,故也叫“雅樂尺八”。據傳,日本聖德太子特別喜愛尺八,他當時所用的中國尺八,如今還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 在澳洲悉尼舉行的2008國際尺八大會目前在日本流行的五孔“尺八”,則是鎌倉時代(南宋詔熙二年至元朝至順元年)由日本普化宗的禪宗和尚覺心來中國杭州護國仁王禪寺學禪期間向同門居士張參學習吹奏尺八,回國帶回尺八及《虛鈴》和《虛空》 等尺八曲。後來,心覺創立普化宗,傳授尺八技藝,將尺八吹奏融入修禪,稱為吹禪。故將他所傳授的尺八稱為普化尺八。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代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一般多為3節,5孔(如今七孔尺八有更加流行的趨勢)、不設膜孔,有不同的長度尺寸,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常與箏和三味線合奏,還能與西洋管絃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日本現代尺八改進了內徑的變化,使音色更加完美,符合音律。 在奈良東大寺的正倉院裡,現在也儲存著中國唐代傳去的8支尺八。其中一隻刻雕尺八,長43.7釐米,管上端開口,管身前面五孔後面一孔。每一按音孔邊緣有圓形花紋。製作十分精美,通體雕花紋和仕女像。第一孔上刻有二女,一者俯而摘花,一者立其後作張袖狀。後面一孔下有一女立而手執扇,另一女坐彈琵琶。其餘部分均飾以花鳥紋。此外還有玉尺八、牙尺八、雕石尺八和樺捲尺八等。蘇州民族樂器一廠曾複製刻雕尺八一件。 1871年以後,“普化尺八”傳於民間。日本現在使用的尺八就是從“普化尺八”演變而來的,不限長短,一般多為3節、 5孔(前4後1)、不設膜孔。它是日本民間主要的吹奏樂器,既能吹奏古典樂曲,也能演奏現代樂曲;還經常與箏和三味線一起合奏,甚至還能與西洋管絃樂隊、電子風琴等合作。 此外,由中國傳入日本的還有“一節切尺八”。20世紀70年代美華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 此外,20世紀70年代美華人海山(kaizan)將尺八從日本傳至美國。如今,現代尺八在國際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三味線 三味線(日語:三味��(しゃみせん),shamisen)是日本的一種絃樂器。 起源 一般認為起源於中國的三絃,大約成形於15世紀左右。中國的傳統樂器三絃經過琉球王國(現在的沖繩),產生了早期的沖繩“三線”,之後傳到日本本土,逐漸成形。而早期的沖繩三線後來又受本土三味線的影響被改良成現在的沖繩三線。 注意:在日本傳統音樂界中,也直接稱“三味線”為“三絃(さんげん,sangen)”,而把中國的民族樂器“三絃”直接音譯稱為“三絃(サンシェン,sansyen)”。但在中文中由於只採用漢字會將二者混淆,因此一般只稱日本的民族樂器為“三味線”。 日本箏 東漢應劭《風俗演義》曰:謹按《禮・樂記》:“箏,五絃築身也”,據此,最初的箏為五絃。三國時期,古箏完成了由竹製共鳴體轉變為木製的過程,由於琴體的增寬和加長,已出現張十二絃的箏(《三國志・魏書》)。後經過800多年的流傳,到了隋代才增加一弦,成為十三絃箏。在唐代的300多年裡,古箏流行甚廣,十二絃和十三絃長期並存,分別用於雅俗樂。中國唐代的箏制,在公元7世紀上半葉傳入日本。日本派出的大批“遣唐使”來到中國長安學習和考察中國文化,日本奈良時代保持者中國十三絃的古制。起初,用於演奏皇室宮廷的雅樂。在此後千餘年的時間裡,箏逐漸成為日本邦樂的主奏樂器。現代日本箏基本沿用了唐代的制式,其文化烙印與唐代精神一脈相承。大正年間以來,日本箏也有所創新,其中就有適於演奏現代音樂的二十弦箏。多年來,清雅悠揚的古箏音樂一直受到人們的青睞,直至今日這古典的和諧之音仍然使人們陶醉其中。近年來,古箏與西洋樂器相互交融,開闢了新的音樂領域,同時又不失原有的貴族風格。 日本的箏譜,正是中國唐代的箏譜,與流傳於中國嶺南的二四譜同源。二四譜與中國唐代古箏定弦吻合;二四譜是南朝覆滅後產生的“十二絃清商箏譜”,是中國古代十三絃箏譜的簡化。 日本的田邊尚雄在他的《東洋音樂史》中曾提出了箏是戰國末期從西方傳入秦國的觀點,此觀點不被世人採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