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澹奕

    作為食物鏈頂端男人的貝爾格里爾斯說:求生的關鍵在於,要用盡可能少的消耗,去獲得儘可能多的能量!比起啃樹皮草根,饑荒的時候抓魚實在是很不現實的事情。

    在很多的記載當中,古時候遇到了饑荒,人們沒有吃的,都是啃草根樹皮野菜,甚至是去吃什麼觀音土,但好像沒什麼人會去山上打獵或者抓魚之類,其實這才是正常的。

    第一,沒有抓魚的條件

    如果見過海邊或者內陸水邊的漁民,那麼肯定見過他們織網的情景,漁民抓魚肯定是不會用魚竿去釣的,即便古代也是用漁網去抓魚。

    古時候可沒有尼龍之類,漁網幾乎都是植物纖維做成的,並不結實。

    就算現代化工材料做的漁網,也需要經常縫補,何況在以前,那時候的捕魚工具非常差勁,所以在古代想要抓魚,其實沒有那麼容易,漁民要不斷曬網、補網才可以。

    除了漁民,一般人的家裡肯定是不會留著漁網這玩意兒,可到了饑荒的時候,真的想要去抓魚就沒有有效的工具了,既然沒有漁網,只能用釣竿之類。

    但就算是有工具,至少也要在河流湖泊等水體附近才能有魚可釣。

    南方尚且還好,可古代人口稠密的北方,天然河流湖泊可沒那麼密集,大多數人本來就缺少捕魚的工具,即便是有工具,也遠離天然河湖,根本沒啥釣魚的條件。

    第二,實在餓的沒法抓魚

    如果你在野外抓過魚,肯定也知道,在條件簡陋的狀況下,抓魚是很困難的,可並沒有那麼好玩,更別說人在極度飢餓的時候,基本是沒什麼氣力去抓魚的。

    抓魚往往需要一定的時間,而且即便等待,也未必能抓到魚,風險太高。

    遇到饑荒的時候,人們根本沒那個體力去耐心等待一條魚,而且要是沒抓到的話,反而還白白消耗了體能,還不如去挖草根啃樹皮,畢竟這些東西容易獲得,也肯定可以獲得。

    第三,吃魚可沒那麼容易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吃魚,但想想古時候尤其是災荒的時候,吃魚可不容易,古代的鹽很貴,晚清以前也沒有普及辣椒這玩意兒,可做魚吃,偏偏就需要很多的調料。

    再怎麼簡單,也只能是將魚給烤了,但也要放鹽,不然也是難以下嚥。

    比起做起來非常麻煩的魚,人們更喜歡開水燙一下就能吃的野菜,饑荒時候人口很多,抓一條魚的工夫,能夠挖很多的野菜草根,到底哪個明智顯而易見。

  • 2 # 上善若水

    古代鬧饑荒,無非是水災和旱災。而且是旱災居多。河裡湖裡都沒有水了,哪裡有魚?有個老人說得好,古代人不傻,魚再不好吃,那不比樹皮好吃?

  • 3 # 李朔

    你這問題跟二傻子皇帝晉惠帝司馬衷“何不食肉糜?”這個話差不多。

    古代為何鬧饑荒?因為缺糧食;為何缺糧食?因為缺水鬧乾旱導致無法澆灌土地;既然水資源匱乏到河床都乾涸的地步了,哪裡還有魚叫人抓?你指望龍王來一句“大壩誰修哈”?

  • 4 # 嘻嘻必笑

    古代鬧饑荒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導致妻離子散、屍橫遍野,慘的時候需要人吃人來維繫自身的性命,草根、樹皮對於難民來說算是常見也容易得到的食物,所以在飢餓難耐之時,草根樹皮雖是難以下嚥,但也只能用這些填充肚子。

    而“魚”這種食物,可不像草根樹皮隨處可見,“魚”它只能生長在水中,而這水也需符合天時地利人和,南方氣候溫暖潮溼,四季雨水充足,隨處可見河流小溪,可養出肥而碩的大魚;北方氣候乾冷,四季更迭明顯,無隨處可見的河流,自然也毫無魚。南方雨水過於充沛可鬧饑荒,北方雨水過於匱乏可鬧饑荒,戰亂時期更有可能鬧饑荒,饑荒發生的原因有很多種,饑荒中的難民也是數不勝數,而魚也不是隨地可見,怎能說吃就吃。

    放在現代,魚是一道美味,也有完整的裝置人工養殖魚,而在物資稀有的古代,魚算是吃食中珍貴的一種,畢竟古代工具簡單打撈困難,能常年吃到魚,說明吃魚之人非富即貴,而能打撈魚的地方,必備有錢人承包,是不可能讓人隨便抓摸吃魚。

  • 5 # 草原大拿

    關於你這個問題,我特意打電話問了我媽媽,因為60年我媽就經歷過饑荒,而我們家是算是河流入海口,不管海魚還是河魚都應該有,所以我突然被你這個問題懵住了。

    當年饑荒的時候,能吃魚,而且海里面魚很多。但是利用魚充飢並不是特別明智選擇,大體總結如下:

    1.海鮮不飽腹的原因。

    我記得2010年前後,自助餐很流行,我們這邊最繁華的街上開了十幾家自助餐飲,30-40元每位,每天幾乎都客滿。在那個時間點,這個價格和客流量,別說一個小縣城,在稍微大點的城市都賺錢。但是就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卻都不賺錢,就是因為我們那得自助餐海鮮比較多,畢竟有大河有大海,得天獨厚,水產品便宜。

    水產品再便宜,不撐肚子也是白扯。那時候去吃自助餐的都是大胃王,吃一頓服務員要收好幾次垃圾,全是貝殼、骨頭。我有幸吃過一次,味道不說,但是是真的能吃回來本還能多富裕。

    所以,吃魚蝦蟹這些,沒有面食根本吃不飽,沒有飽腹感。

    2.海鮮不能一直吃。

    魚蝦蟹並不是糧食或者蔬菜,一直吃都沒事。這些吃一天沒事,吃一個周沒事,一直吃,吃一個月誰都受不了,吃更久的時間,可能要生病的,比如痛風,甲狀腺等。尤其是在不能與麵食和蔬菜一起吃時,會造成嚴重營養的不均衡。

    3.饑荒多是乾旱。

    如果河裡面有水,有怎麼算是乾旱呢?能幹旱,要麼說明河也幹了,或者根本沒法利用,所以除了沿海,哪來的水產?

    4.水產品並不好抓。

    飯都吃不起了,哪來的工具抓魚,而徒手抓魚的難度實在是太大了,消耗的能量與抓到的魚相對,根本就不划算。

    而臨海臨河大多數並不是漁民。去抓魚都不一定有去海邊乞討更容易,只要有船上來就上去要,運氣好能要到一個魚頭什麼的。

    5.捕魚能力有限。

    那時候的漁船和現在的漁船沒法比?每次出差打魚量很少,但是風險卻不小。打上來的那釣魚都不一定夠自己換點糧食的,根本沒法接濟沒法打魚的那些人。

    結語:

    饑荒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像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在古代真的就經常會有。但凡有東西吃,誰會去過那流浪的捱餓生活呢,誰又會去樹皮,吃觀音土呢?不都是為了用飽腹感騙自己的胃嘛,告訴自己的胃,你滿了。

  • 6 # 涼夜

    饑荒多是以乾旱導致,所以你說饑荒的時候為什麼不抓魚?原因是沒有魚啊!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很多次饑荒,但大多數都是發生在內陸平原地區,饑荒的原因很多,多是因為蝗蟲或是缺水,這都導致了糧食的減產。

    如果說沿海地區沒有饑荒,那也是不對的,在近代的時候,沿海潮汕地區確實發生過饑荒,但是歸其原因是日本人不允許中國漁民下海捕魚。

    這也間接回答了你的問題,沿海地區因為不能捕魚所以才會發生饑荒,反之如果能夠允許漁民下海捕魚,那麼這裡也不會發生這麼嚴重的饑荒了。

    結語

    問:為什麼饑荒的時候人們不吃魚呢?

    答:因為饑荒多發生在內陸,沒有沿海地區那麼發達的漁業,而且沿海地區也沒有發生過特別嚴重的饑荒。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沒有可能外星人交通很發達但武器很落後?